我国已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认识应该有个过程。80年代、90年代已经提到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当时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跟经济建设同时,叫物质文明跟精神文明。后来,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经济很不平衡、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最后提出经济要更加繁荣、民主要更加健全、科技要更加进步、文化要更加繁荣、社会要更加和谐、人民生活要更加殷实六点要求。这六点是2020年的目标,第一项是经济,第二项是政治,后面四项其实都是社会。到了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不协调、地区不协调、经济社会不协调、人与自然不协调、国内和国外的工作不协调共五个方面的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所以提出来要实现“五个统筹”。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些年的发展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2004年的四中全会,在讨论怎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时候,一共提出了五个方面,其中第四条就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时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的创新。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
可以这样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一共开了38次,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经济问题,惟有这个是专门研究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而且这个决定也明确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特殊的地位。从此以后,全国对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讨论和研究就比较普遍了,不光是全国提出来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集体,有些地方提出和谐城市,后来推广到世界,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这个口号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和谐社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觉得四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到了十七大还讲,十七大的功劳就是把原来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改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而且在修改党章时专门加到党章里。在政治报告里面专门讲了,要加快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社会建设的话是这样写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这次的主题、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在目标里有一段话大家要特别注意,这段话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讲的是社会建设要明显改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