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金融改革的代价远超金融改革成本
这些年中国的金融创新还是在不断推进,但这些金融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尽量不去冲击现有的利益格局,或者说当某个政府部门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去规避触及另一个部门的职权。如企业债发行审批程序繁琐,拖延时间较长,于是短期和中期融资券就应运而生;存款利率不能上浮,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大行其道;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开放,不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正常渠道投资海外证券,国际板就跃跃欲试。这些创新举措有些确实能够起到取长补短,推进改革的作用,而有些则事与愿违,反而添乱。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举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理论上确实能给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以及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好处,但实际操作的结果是进口用人民币结算与出口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大致是9:1,出口贸易之所以很少用人民币结算,这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以及现有的出口退税政策有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约为2853.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少用外汇434亿美元,考虑到第二季度外贸规模超过第一季度及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因素,简单推算上半年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原因将导致外汇储备多增850亿美元左右,或占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的近四分之一。此外,人民币外贸结算导致大量人民币流出,主要流至香港,估计年内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将超过1万亿,但由于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很低,这或许又会导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人民币套利行为的发生。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试图绕开外汇体制改革的创新,终究还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汇率、利率之间会彼此影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又紧密相关,金融创新往往动一发而牵全身。当我们试图拖延加息来阻止热钱流入时,通胀就压不住了;当我们避开汇率问题而想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时,却招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所以,尽管改革有成本,但不改革,同样需要支付成本,而且,需要支付双重成本,一是经济现存问题堆积和恶化的成本;二是时间成本,因为迟早要改革,就如病人一定要动手术一样,晚改革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就更难以估量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