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1月25日。《埃尔伯费尔德日报》刊登了一则后来由《戏剧节目》转载的消息说,海尔维格访问“自由人”团体[231],并发现该团体低于任何批判水平。实际上,海尔维格没有访问过该团体,因此,也不可能发现它低于或高于任何批判水平。海尔维格和卢格认为,“自由人”的政治浪漫主义、自命天才和自我吹嘘损害着自由的事业和自由的拥护者的声誉。这个意见是完全坦率地说出来的,这大概也就是报刊得以报道的原由。因此,如果说海尔维格根本没有访问“自由人”团体(它的成员就个人而言大多数都是优秀人物),那么这不是因为海尔维格拥护别的什么事业,而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也要摆脱法国权威的人,对轻浮作风、柏林派头、呆板的盲目模仿法国俱乐部的行径感到憎恶和可笑。在我们的时代,胡闹、莽撞的行为应当受到公开而坚决的谴责;我们的时代需要严肃、刚毅和坚定的人来达到它的崇高目标。
卡·马克思改写于1842年11月23—28日之间
载于1842年11月29日《莱茵报》第333号
原文是德文
中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1卷翻译
注释:
[230]《海尔维格和卢格对“自由人”的态度》是马克思根据1842年11月22日海尔维格给《莱茵报》编辑部的信(见《关于1830—1850年政治运动史的莱茵通信文件集》1919年埃森版第382—384页)改写而成的一篇通讯。通讯的发表标志着《莱茵报》编辑部正式同柏林的“自由人”划清界线。早在1842年7月,马克思就对“自由人”的观点表示怀疑。他参加《莱茵报》编辑部以后,便明显地削弱了“自由人”对报纸的政治态度的影响。1842年11月编辑部同“自由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海尔维格的信的发表最终导致了同“自由人”的决裂。
发表这篇通讯的直接原因是格·海尔维格要求在《莱茵报》上澄清他同柏林的“自由人”的关系。1842年11月阿·卢格同海尔维格一起曾在柏林逗留。11月10日卢格曾与“自由人”会晤,但是并没有能说服“自由人”放弃自己的政治观点。海尔维格并没有参加这次会晤,他要求以通讯的形式澄清一些不确切的传闻。——946。
[231]“自由人”是19世纪40年代上半期由柏林著作家组成的青年黑格尔派小组的名称,该小组的核心是布·鲍威尔、埃·鲍威尔、爱·梅因、路·布尔、麦·施蒂纳等人。“自由人”脱离现实生活,醉心于抽象的哲学争论,在1843—1844年抛弃了激进主义,陷入了庸俗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对“自由人”的批评,见他1842年11月30日给阿·卢格的信,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946。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绘就“京彩”消费图景
- 多措并举夯实网络安全底座
-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经济“大循环”
-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守护数字时代家园
- 2025年服贸会尽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 AI进入中小学,为每颗童稚心灵播撒“智能种子”
- 近1400亿!“北京日”见证更加开放包容的首都
-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 以文风会风话风之变推动作风建设
- 织密农资保障网,筑牢秋粮丰收安全线
精选视频
【习近平文化思想】当戏曲遇上AI 传统文化“破次元”拥抱Z世代
【学习思想】“两山”理念: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文化科技融合是北京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北京实践
【理论看点】刘东超:深化科技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