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Bank》[注:《银行》杂志。——编者注],1912,2。
《冯·格文涅尔先生的煤油垄断》(1032—)(费利克斯·平内尔博士)。
1911年3月15日,帝国国会几乎是一致地通过了煤油垄断的要求。政府欣然接受了这个“受众人欢迎的"(1032)主张。结果是银行……“无法就分赃问题达成协议”(1033)。只有德意志银行赞成!!而其他的银行(以贴现公司为首)则反对,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德意志银行分到的太多了[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85页。——编者注]。
{参看本笔记第13页[注:见本卷第73—74页。——编者注]}
银行的斗争对于事情是有利的:“只有有关方面相互揭发(他们做得很彻底、很内行,熟悉彼此的弱点)这个问题才能弄清楚……”(1034)
{原文如此!}
消费者害怕物价狂涨(“猛涨”,1034)。消费者得到了美孚油公司的很好的服务。
只有用水力发出廉价的电力,实行电力垄断,才能同煤油托拉斯作斗争。但是,我们要得到电力垄断,非使它对生产者有利不可。
“电力垄断只有在生产者需要的时候才会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在下一次电力工业大崩溃逼近、各私营电力工业‘康采恩’现在在各处修建的已经从市政府和国家等等方面获得了某些垄断权的那些成本高的大电站不能获利的时候,才会实现。到那时候就只好使用水力;但是用水力发出廉价的电力也不能靠国家出钱来办,还是要交给‘受国家监督的私人垄断组织’去经营,因为私营工业已经订立了许多契约,为它的成本高昂的蒸汽企业争得了巨额的补偿,这就过于加重了由国家管理并使用水力资源的电力垄断组织的地租负担。以前钾碱的垄断是如此,现在煤油的垄断是如此,将来电力的垄断也是如此。我们那些被美妙的原则迷住了的国家社会主义者,现在总该明白:德国的垄断组织从来没有抱定过这样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结果,即为消费者带来好处或者哪怕是交给国家一部分企业利润,它们仅仅是为了用国家的钱来振兴快要破产的私营工业罢了。”[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85—386页。——编者注](1036。黑体是原作者用的)
{原文如此!}
{给金融资本的“贡款”}
德意志银行被美孚油公司击败了,并于1907年(被迫)同它签订了一个很不利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美孚油公司在1912年可以廉价购买德意志银行的煤油源。
{有一张煤油康采恩的“交织情况”表}
于是德意志银行就“开始活动”,来建立垄断组织!!
贴现公司(和它的德意志石油股份公司)反对德意志银行,并小心翼翼地为了同美孚油公司签订协议而努力。
《Die Bank》,1912,2,第695页:
“英国股份银行的统计”(英格兰和威尔士)
{殖民地银行}
单位百
万英镑
1890——104家(股份)银行 有2203个分行 存款 368
1911——44" "" "5417""" "" 749
在苏格兰
1890——10" "" " 975"""
1911——9" "" "1227"""
在爱尔兰
1890——9" "" "456"""
1911——9 " "" " 739 """
殖民地银行
1890——30" "" "1742"""
1911——38" "" "3645"""
《Die Bank》,1912,2(629及以下各页)。费利克斯·平内尔的
《煤油战略》:
一方面是德国人(贴现公司和石油股份公司)想联合罗马尼亚(和俄国)反对美孚油公司;
注意煤油托拉斯瓜分世界
另一方面是美孚油公司在荷兰本土办了一个公司(尼德兰殖民地石油公司),收买荷属印度的油源(和租让权)——打击自己的主要敌人:英荷壳牌托拉斯等等。
{注意 煤油托拉斯瓜分世界}
瓜分世界的斗争。“瓜分世界”,第630页。
英荷托拉斯分到亚洲。
美孚油公司分到世界的其余地方。
美孚油公司想攫夺一切。
德国人则想保卫自己(+罗马尼亚+荷兰+俄国
)。
《Die Bank》,1912,1。
路·埃施韦格的《托拉斯的爱国主义》:在德国成立了一个收买影片发行商的托拉斯!(帕太公司(巴黎)日产电影胶片8万米,每米1马克。全世界的电影院每年的收入约为10亿马克!!)(第216—7页)。这一工业在德国很落后,在法国特别发达。德国约有40家出租处收购影片,“租给”电影院的老板。(成立了一个德国电影工业股份公司托拉斯,由民族自由党议员帕舍领导。资本=500万马克,其中“不少的一部分”显然是打算用作“创业利润”)……建立垄断。能成功吗
{电影托拉斯!!}
《Die Bank》,1912,1(第223页及以下各页),阿·兰斯堡的文章。《公爵托拉斯的金融事业》(这是交易所对菲尔斯滕贝格公爵和霍亨洛埃公爵这两个富豪、金融家的“事业”的称呼)。他们把自己的和德意志银行的几百万资金投入波斯瓦—克诺尔公司(建筑公司)。这个公司弄到了1亿马克的巨款(!!第229页),自不量力地干了一大堆极其冒险的事情,结果倒闭了。德意志银行损失了约1200万,菲尔斯滕贝格损失约800万(第226页),这里还遮掩和隐瞒了(第226页)破产的全部数额。作者非常气愤,他写道:“一种从克诺尔的毒素中产生的东西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所固有的”(230)……“他们<波斯瓦和克诺尔>进行工作的原则同德国两个最大的电力康采恩赖以获得成功的那个原则恐怕没有什么两样……”(228)[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71页。——编者注]
{德意志银行的真面目!!!}
{和原文如此!!}
{电力康}
{采恩}
如果波斯瓦和克诺尔能把风险往别人身上一推,使自己得以脱身,那他们就会受到大家的赞扬,而成百成百的人就会破产!
《Die Bank》,1912,1。
路·埃施韦格:《资本主义道德化》(第12页—)。帝国国会选举。保守派与民主派的斗争。“当人们正在争论应该由人民来管理,还是由官僚来管理的时候,决定早就作出来了,应当由第三种势力,即财阀来管理”(12)……“在财富的经济源泉已经被少数超人垄断的国家中,政治自由正在成为毫无内容的空话”(12)。人们在使资本主义道德化:委任地方自治机关(区、州等)的成员担任监事!!例如,在“泰姆佩尔霍夫区”股份公司中——欺诈!!“小小的假仁假义”(15)——这些代表也分到红利等等。结果形成“内部欺诈局面”(16)……官员“与财阀一致”行动(19)……
“外国在加拿大的投资”,第32页及以下各页。
英国…………………………………>200000万美元
美国………………………………… 42000
法国………………………………… 8000 8000
德国………………………………… 3200 3200
比利时………………………………… 1100/12300
1150
荷兰………………………………… 1100/12300
路·埃施韦格:《一个创业的历史》(第420页及以下各页)——飞机场公司。
约翰尼斯山谷飞机场位于柏林城郊。经理阿尔图尔·弥勒招来了公爵和亲王,从他们那里拿到了几百万(股份资本=450万马克),成了自己“白得的股票”,并将这些股票转卖了出去(估价者断定:在10—20年之内这些土地将带来暴利!!……),总之,是疯狂的欺骗,而且一切都是极其合法的!!
阿·兰斯堡:《金融托拉斯》(第432页及以下各页)。
花旗银行(洛克菲勒和美孚油公司)控制着约10亿美元的资本。银行业信托公司(摩根)控制着约150000—175000万美元的资本。
2家银行——275000万美元(=110亿马克)[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5页。——编者注]。
{美国银行巨头……}
作者指出,任何地方都不象美国那样对银行作严格的规定(极严格地区分“存款”银行和“证券”银行;不得设分行;给一个人的贷款不得超过资本的10%等等)。美国有26000家“小人国式的”银行(438)——这都没有什么用处!!实际上是亿万富翁在控制和操纵。修改法律不过是使他们统治的形式改变而已。
《Die Bank》,1912,1,第523页及以下各页。
路·埃施韦格:《文化肥料》=德国在巴西的移民。巴西政府(同加拿大政府一样)的无耻宣传。每个移民付给代理人10马克。关于移民生活安乐的谎言,他们的贫困,等等等等。用投机的办法把土地卖给他们,等等等等。
《Die Bank》,1911,1,第1页及以下各页。
阿·兰斯堡:《德国是食利国》。
德国储金局的存款=约165亿马克。这是使资本从潜伏状态转变为明显状态,是帮助大资本,是转化为利息(大部分是变为押款)。存户自己放弃了对自己的金钱的支配权,“因而加强了大资本的实力,削弱小工业的抵抗力”(8)。
“德国人喜欢讥笑法国人显露出来的那种渴望变为食利者的倾向。但是他们忘记了,就资产阶级来说,德国的情况同法国是愈来愈相象了。”[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13—414页。——编者注](10—11)
储金局总额约有45(显然是45%)是存款,在3000马克以上!!
同上,第218页 德国的银行
银行数 自己的资本 他人的资本
1883………160 890 +850(单位百万马克)
1907………440 4450 +7750"""""
+175% +400% +812%
奥地利的银行
单位百万克朗 银行数 自己的资本 他人的资本
1883…………………38 500 620
1907…………………53 1130 3130
+40% +126% +405%
《Die Bank》,1911,2,第605页及以下各页。阿尔弗勒德·兰斯堡的《英国银行的20年》。

{注:本表中第一栏的数字是1891年和1911年的数字,后面几栏则是1890年和1910年的数字。——编者注}
第813页及以下各页。德国
本身的资本
银行数 单位十 他人 银行支配的
亿马克) 资金 资本总额
1872 174 1 1 3(单位十亿马克)
1910 422 5 11 30""""""
{德国银行业的发展}
1872……174家银行中有23家银行拥有1000万以上的资本。它们支配的资金有60%是他人的。
1910/1……422家银行中有53家银行拥有1000万以上的资本。
它们支配的资金有82.5%是他人的(第818页)。
德国,铁的产量,1870:1346000;1910:14793000吨[27]。
路·埃施韦格:《财阀和官吏》(第825页及以下各页)对于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很典型的。两个例子:
“几年前,由于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业辛迪加的顽固态度,一个强烈的仇视卡特尔的运动遍及德国各地,帝国政府召集了一个调查委员会来研究卡特尔问题。在辩论中,政府顾问弗尔克尔表现得特别突出,他对问题非常了解,并作了很尖锐有力的发言来反对卡特尔的代表。此后不久,政府顾问弗尔克尔接受了德国最有实力的和最为闭关自守的卡特尔组织——德国钢业联合公司领导人这样一个高薪的职位。这样一来,政府就失去了自己优秀的行家,从此,事情就沉寂下来了。”(827—8)美国就不用提了!
{好例子!!(金融资本和政府)}
有一个叫作“帝国私营保险业监督检查署”的机关,它在监督私营保险公司方面做了许多事情。于是保险公司便给“检查员”以有利的职位(直到担任经理),来引诱他们。“至少有三个专员”(这个检察机关的官员)“近几年来从帝国的检查署一跃而登上保险公司经理的座位”(831)。
《Die Bank》,1911,1,第94—5页。钢铁工业的最新统计资料:
单位1000吨
德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俄国 世界产量
1810 15 158 54 — — —
1820 — — 20 198 — 1650
1850 — 2228 564 405 204 4187
1870 1346 6059 1665 1178 360 12021
1890 4625 8033 9203 1962 727 27427
1910 14793 9664 27250 3500 2870 60000
{生铁产量}
《Die Bank》,1910,1(第401页和以下各页……),阿尔弗勒德·兰斯堡。《银行为民族经济服务》——关于里塞尔的书,作者指责他太乐观和忽略了德国银行的弊病。
同上:阿尔弗勒德·兰斯堡:《德国银行业中的参与制》(497及以下各页)和《参与制的危险》。两篇文章提出的东西很少;一般;大家都已知道了的。只有“参与”表很好。(第500页)
{现代银行的“参与”!!}
[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8页。——编者注]
《Die Bank》,1910,1,第288页。短评:《德国在国外的租让企业》。
巴门商会在给贸易大臣的报告中写道:
“德兰士瓦的金矿有大量德国资本的参与。尽管如此,德国机器制造厂提供给德兰士瓦矿场的产品可惜只是很少一点,因为矿场的技术领导主要是掌握在英国人的手里。从这点看来,如果麦尼斯曼”(在摩洛哥)“的租让企业溶化到法国的矿业辛迪加里面,那将是极为可惜的事情。可以毫无疑问的预料到,那时摩洛哥矿场的技术领导就会全部落到法国人的手中,因而德国提供机器和仪器的希望就会完全破灭。如果德国资本参与摩洛哥的采矿企业,而把技术领导交给法国人,象在德兰士瓦交给英国人那样,那将是一个无法补救的错误。这样开采麦尼斯曼金矿,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就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德国资本的参与就会纯粹有利于法国的机器制造业。相反地,如果摩洛哥的矿场,哪怕是相当小的一部分是在德国技术领导下开采,那也会对德国工业有极大的意义。”(引自第288—289页。)
{说明金融资本的作用、意义和政策的好例子}
《反对法国大银行》,第236页及以下各页。
利西斯的文章(起初载于《La Grande Revue》[注:《大评论》杂志。——编者注],1906)。
他的拥护者茹尔·多梅格写的书:《关于信用公司的问题》。
对利西斯的反驳——特斯蒂斯。《法国信用机关的作用》是1907年出版的一本书(刊载在《Revue politique et parlementaire》[注:《政治和议会评论》杂志。——编者注]上的文章)。
评价很肤浅:说利西斯夸大了,但基本上是正确的。食利国=法国。资本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入利率高的国家。说利西斯不是专家等等。据利西斯计算,银行代售国外证券所取佣金达7%!!!
{7%!!!}
(1910,2)第1200页:摘自美国全国金融委员会的资料。

编辑部指出,不应该把这种“有形的”国民财富同全部国民财富等量齐观。
摘自对1910年11月死去的金融家爱德华·恩格尔的评论:
“柏林的许许多多经理之所以能取得自己的职位,只是因为他们的债权人认为除了使自己的债务人飞黄腾达,再也找不到别的办法能够挽救自己的金钱。他们对债务人的轻率暗中表示愤慨,然而为了本身的、正确了解到的业务利益,却又公开地赞扬债务人很干练。”(1202—3)
{银行经理的飞黄腾达}
《Die Bank》,1909,1,第79页。短评:《钻进银行的欲望》——官员们变为银行经理(瓦尔德马尔·弥勒、冯·克利青、黑尔费里希、舍恩费尔德)和转入工业(弗尔克尔、布德)……
“暗地里想在贝伦街【德意志银行】钻营一个肥缺的官员,他们的廉洁情况究竟怎样呢?”[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73页。——编者注](79)
第301页及以下各页。阿尔弗勒德·兰斯堡:《曲意逢迎的经济影响》——一篇反对财阀同皇帝勾结等等的激烈的文章(小资产阶级的感伤)。
“让我们回忆一下巴勒斯坦之行,以及此行的直接结果,即巴格达铁路的建筑,这一不幸的‘德意志进取精神的大事件’,对于德国受‘包围’一事应负的责任,比我们所犯的一切政治错误应负的责任还要大。”[注:同上。——编者注](307)
{说得好!}
路德维希·埃施韦格:《德国钢铁工业中的革命化趋势》。
德国采矿和炼铁的重心从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移到洛林—卢森堡(移到西南)。含磷甚多的矿石(卢森堡和洛林的Minetteerz[注:褐铁矿。——编者注])过去是没有什么价值的。(1)托马斯法、(2)电炉钢(电炉钢钢轨:保用期为15年,过去为9年)使它变成了很好的矿石。卢森堡—洛林地区的矿石有20亿吨(按照德国目前的消耗量可用200年)。(第316—317页)
{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
阿·兰斯堡:《德国的国民财产有多大?》,第319页及以下各页。
对施泰因曼—布赫尔的名著和对他算出的3500亿马克这个数字的批评:(1900—2000——莱克西斯和施穆勒;英国——2500—3000,法国——2000—2250)。施泰因曼—布赫尔的数字的主要组成部分(a)=1800亿“私人的动产和不动产”——比实际的多一倍或两倍(第324页),因为他(巴洛德(第322页)也忽略了这一点!!)是根据保险单计算的(1626亿,凑成整数是1800亿!!),而人们总是按照恢复原状所需的价格而不是按照实际价格来保险的。“他们所犯的错误,同一个旧货商想按照新家具和新衣料的价格来计算自己仓库里的旧家具和旧衣料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325)施泰因曼—布赫尔还有许多其他的错误!!!
{德国的国民财产(3500
亿)}
路德维希·埃施韦格:《水泥》,115及以下各页(1909,1)。
高度卡特尔化的工业。垄断价格(每车皮的成本180马克,而售价却是280马克!!230马克!!)。每一车皮水泥售价包括运费在内是400马克!!股息为利润的12—16%。千方百计消灭竞争:散布谣言,说水泥业情况很坏;在报上登匿名广告(资本家们!当心,别在水泥厂投资!!);收买“局外人”(例如:6万、8万至15万马克的“出让费”:第125页)。分成区域卡特尔:南德辛迪加、上西里西亚辛迪加、中德辛迪加、汉诺威辛迪加、莱菌—威斯特伐利亚辛迪加、北德辛迪加和下易北河辛迪加。[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3页。——编者注]
{辛迪加是怎样主宰一切的?}
《Die Bank》,1909,2。欧根·考夫曼关于法国银行的文章。
三大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国民贴现银行、总公司。
所有这三个:1908年——74910万法郎(资本+准备金)和405800万存款(都是他人的资金)。
董事会(理事会)的董事人数13—15—17人。他们的收入为50—75万(!!)法郎(里昂信贷银行)(第851页)。
{经理和董事的收入}
里昂信贷银行设有“金融情报收集部”——50多人(工程师、经济学家、法学家、统计学家等等)——每年耗费60—70万法郎(研究各国的工业企业、铁路等等,收集情报等等)。这个部门分成8个科:(1)工业;(2)铁路和轮船公司;(3)一般统计;(4)证券消息;(5)财务报告等等。剪贴世界各地的金融报纸杂志,如此等等。[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8页。——编者注]
{金融情报收集部”}
分支机构的数目(法国)(1908)(第857页):
巴黎及 地方 共计 国外 其附近
信贷银行……… 53 192 245 22 (大部分在
国民贴现银行… 51 140 191 23 殖民地)
总公司………… 89 636 725 2 (第954页)
193 968 1161 47∑是我加的
{法国的大银行}
总公司的数目中包括设在地方的222个流动代办所(在集市日营业,每星期1—2次)。
职员:13—16岁的练习生(跟班)——月薪30—40法郎,16岁以上的低级职员——月薪60法郎。以后年薪达2000—2400法郎。里昂信贷银行的部主任——年薪达40000法郎。
职员人数
里昂信贷银行 ——达5000
国民贴现银行 4000
(其中在巴黎的有 2500)
总公司 7000
(其中在巴黎的有 1000)
其中女职员300—400……
第1101页(1909,2)。关于巴格达铁路的评论,大意是说与英国会发生“摩擦”等等,拿5亿德国的金钱投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与英国、法国发生摩擦,牺牲一个掷弹兵也值不得,“极其危险的冒险”等等。
{巴格达铁路[28]}
{对殖民政策的态度银行及其经营制度}
第799页。短评:《职业统计中的银行业》。
(括号内为妇女人数)
(项目) 1882 1895 1907
(1和2)银行家、银行
经理等……………… 6896(148) 7719(195) 11070(185)
(3)银行(和储金局)的
职员………………… 12779(95) 23644(444) 50332(2728
(4和5)练习生、门房、
帮忙的家属等等…… 6207(56) 5268(170) 9275(382)
∑=25882(299) 36631(809) 70677(3295)
每100人(1和2)有
(3)……【每100个
老板有职员:】………… 182.6 304.8 471.4
{银行及其经营制度}
阿尔弗勒德·兰斯堡:《德国的国外投资》,《Die Bank》[注:《银行》杂志。——编者注],1909,2,第819页及以下各页。
作者力求证明考茨基所喜爱的论题:同独立国家的贸易发展得更好。[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27页。——编者注]
1889 1908 增加的%
罗马尼亚………48.2 70.8 +47
葡萄牙…………19.0 32.8 +73
“债务国” 阿根廷…………60.7 147.0 +143
(德国的) 巴西……………48.7 84.5 +73
智利……………28.3 52.4 +85
土耳其…………29.9 64.0 +114
{注意 考茨基 注意}

于是作者作出结论说:
“可以确实地肯定,认为国外投资(不管这种投资采取什么形式)对推销德国产品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想把这种投资看成是德国贸易的开路先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828)
{看考茨基(和斯佩克塔托尔)}
(作者并没有作出总计,这些总计会驳倒他自己!!)
但是,作者所提供的关于贷款和输出的关系的具体材料,更有力地驳倒了作者本人(第826页和第827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27—428页。——编者注]:
“在1890/91年度,罗马尼亚通过几家德国银行签订了一项债约。其实在前几年,这些德国银行就已经在提供这笔贷款了。这笔贷款主要是用来向德国购买铁路材料的。1901[注:兰斯堡弄错了。大概是1891年。——编者注]年德国对罗马尼亚的输出是5500万马克。下一年就降到3940万马克;以后断断续续地下降,到1900年一直降到2540万马克。直到最近几年,因为有了两笔新的贷款,才又达到了1891年的水平。
{这点要特别注意!!}
{我的补充:}
{贷款年份:1890/1年}
德国对葡萄牙的输出,由于1888/89年度的贷款而增加到2110万马克(1890年),在以后两年内,又降到1620万马克和740万马克,直到1903年才达到原先的水平。
德国同阿根廷贸易的材料更为明显。由于1888年和1890年的两次贷款,德国对阿根廷的输出在1889年达到了6070万马克。两年后,输出只有1860万马克,还不到过去的1/3。直到1901年才达到并超过1889年的水平,这是同发行新的国家债券和市政债券,同出资兴建电力厂以及其他信贷业务有关的。
德国对智利的输出,由于1889年的贷款,增加到4520万马克(1892年),一年后降到了2250万马克。1906年通过德国几家银行签订了一项新的债约以后,输出又增加到8470万马克(1907年),而到1908年又降到了5240万马克。”
奇怪的是,为什么作者没有看出,这些事实特别有力地驳倒了他自己:输出正好是在贷款以后和由于(infolge)贷款而增加的。
兰斯堡的小市民观点: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输出的资本留在国内的话>德国工业活动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分配上都会得到好处。资本就会自由地分布在许多工业部门,就会流向无数的通道;从国外来的资本,根据经验,则总是流入少数特权者的订货簿,特权者为了自己的特权还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克虏伯会谈一谈,为了支持德国在国外的信贷活动,花费了多少百万的附加费,这些费用有时叫作酬金,有时叫作别的名称。而资本的自然分配会有利于尽可能多的工业活动部门,对于整个德国工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824—5)“这样靠自己的力量而经常得到更新的生产<把资本用在国内>是进一步和谐地发展的保证。”[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28页。——编者注](825)
{妙论!!“说服了”克虏伯!!!“自然地”!!}
{“和谐”}
作者想用例子来证明资本输出没有提供可靠的贸易联系(第826—7页),这些例子我已在前面摘录了:本笔记第101—102页。[注:见本卷第190—192页。——编者注]
阿·兰斯堡:《现代企业中的趋势》(《兼评两本书》),第1043页及以下各页。这篇文章评论的是莱维的《垄断组织和托拉斯》和利夫曼的《金融公司和工业公司》这两本书。阿·兰斯堡说得很对,他们两人都是片面的:莱维说的是集中的技术力量,而利夫曼说的则是金融(寡头)压迫的力量。
{莱维与利夫曼对比}
“工业生活愈来愈'有价证券化'(《Effektifi-zierung》)迫使生产过程进入愈来愈大的联合,缩小独立生产者的数目,促使少数不愿意让某个独一的大托拉斯对他们的支配权进行赎买的人联合起来,以便压倒各种新出现的竞争。这就是在利夫曼和莱维的书中所没有提到而又在其中明显地透露出来的问题。可能有人很快就会根据这一点给我们写出一本书来(迫切需要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描写操纵有价证券的金融寡头如何控制共和的经济生活。”(1051—1052)
有时发展通过集中而导致卡特尔(关于这一点莱维谈得特别清楚)。但并不是经常都是这样。有时是通过“更换有价证券”立即转向托拉斯,例如,“殖民地铁路建设”……技术的集中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金融集中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也能够巩固,而且正在巩固垄断资本的无限权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