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o”(“奥米克隆”)注释
[9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63—169页。下面的摘录,见第164页。——649。
[100]《世俗纪事》全称为《世俗纪事和自由思想进步年鉴》(《The Secular
Chronicle and Record 0f Free Thought Progress》),是英国的具有无神论和共和倾向的杂志,由第一国际成员哈里埃特·罗在伦敦出版。——650。
[101]《社会主义历史文汇》全称为《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史文汇》(《Archiv
für die Geschichte des Sozialismus und der Arbeiterbewegung》),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社会民主党人卡·格律恩贝格编辑出版的杂志,于1910—1930年在莱比锡出版,共出了15卷。该杂志的特点是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论著兼收并蓄。——650。
[102]指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913年9月14—20日在耶拿召开的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87名。代表大会的议程是: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国会党团的工作报告;失业救济问题;捐税问题等。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1913年6月13日国会党团投票赞成两项财产税的问题和政治性群众罢工的问题。关于前一个问题,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捐税问题的决议,为国会党团里的机会主义分子辩护。关于后一个问题,执行委员会同工会领导人协商后提出了一项遏制群众罢工的提案。左派罗·卢森堡、卡·李卜克内西、克·蔡特金等提出了反提案,要求宣传政治性群众罢工,“在一切领域采取进攻的、果断的和坚决的策略”,“有意识地把斗争的重点转移到群众运动方面”。代表大会否决了左派的提案,最后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提案。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多数代表放弃了反对军国主义和反对战争的斗争,机会主义占了上风。——651。
[103]指第二国际于1907年8月18—24日在斯图加特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决议。在代表大会军国主义和国际冲突问题委员会讨论奥·倍倍尔提出的决议案时,列宁同罗·卢森堡和尔·马尔托大一起对它提出了许多原则性的修改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决议案的最后一段提出了如下具有历史意义的修改:“只要存在战争的威胁,各有关国家的工人及其在议会中的代表就有责任各尽所能,以便利用相应的手段来阻止战争的爆发。这些手段自然是根据阶级斗争和一般政治形势的尖锐化程度的不同而改变和加强。如果战争仍然爆发了的话,他们的责任是迅速结束战争,并竭尽全力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唤醒各阶层人民的政治觉悟,加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决议中,这条修改意见除了个别文字改动外被完全采纳。正式通过的决议中这一段文字是:“只要存在着战争的威胁,各有关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在议会中的代表就有责任在国际局的促进团结的活动的支持下,各尽所能,以便利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来阻止战争的爆发,这些手段自然是根据阶级斗争的尖锐化程度和一般政治形势的尖锐化程度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战争仍然爆发了的话,他们的责任就是全力以赴迅速结束战争,并尽力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来唤醒人民,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的统治的崩溃。”——652。
[104]指1914年7月16—18日社会党国际局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派别“统一”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社会党国际局1913年十二月会议的决议召开的。按照这个决议,召开会议是为了就恢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的可能性问题“交换意见”。但是,早在1914年夏天,社会党国际局主席埃·王德威尔得访问彼得堡时,就同取消派的首领们商定:社会党国际局将不是充当调停者,而是充当布尔什维克和盂什维克之间分歧的仲裁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知道,布鲁塞尔会议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是要取消布尔什维克党,但是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如拒绝参加,将会使俄国工人无法理解,因此还是派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团。代表团由伊·费·阿尔曼德(彼得罗娃)、米·费·弗拉基米尔斯基(卡姆斯基)和伊·费·波波夫(巴甫洛夫)三人组成。列宁当时住在波罗宁,同代表团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他指示代表团要采取进攻的立场,要牢牢记住社会党国际局是调停者,而不是法官,这是十二月会议决议宣布了的,谁也别想把别人意志强加于布尔什维克。
派代表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外,还有10个团体和派别,即:组织委员会(孟什维克)以及归附于它的一些组织——高加索区域委员会和“斗争”集团(托洛茨基分子);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孟什维克);格·瓦·普列汉诺夫的“统一”集团;“前进”集团;崩得;拉脱维亚边疆区社会民主党;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民主党反对派;波兰社会党—“左派”。
布鲁塞尔会议充满着尖锐斗争。社会党国际局书记卡·胡斯曼在会议开幕时便宣称,各派在俄国国内的力量强弱,是与统一不相干的统计学。王德威尔得则说,国际不容许把一切归结为数字和谁是多数的争论。会议根据卡·考茨基的建议批准了以下议程:纲领分歧;策略分歧;组织问题。王德威尔得还声称,会议将就每项议程通过决议。根据列宁的指示,中央委员会代表团坚持会议必须听取各代表团的报告以及它们分别提出的保证统一的具体条件。会议不得不把已通过的议程搁置一边。
阿尔曼德在7月17日上午会议上用法语宣读列宁写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377—408页)。社会党国际局的领导人不让她读完报告全文。她只读了报告的一部分便不得不转到统一的条件问题。机会主义分子对列宁拟定的条件进行恶毒攻击。格·瓦·普列汉诺夫说这不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而是“新刑法条文”。王德威尔得声称,即使这些条件在俄国得到赞同,国际也不允许付诸实施。考茨基以社会党团际局的名义提出了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的决议案,断言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不存在妨碍统一的任何重大分歧。由于通过决议一事已超出会议的权限,布尔什维克和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人拒绝参加表决。但社会党国际局的决议案仍以多数票通过。原来同布尔什维克采取一致立场的波兰社会民主党反对派发生了动摇,投票赞成社会党国际局的决议。布尔什维克拒绝服从布鲁塞尔会议决议。
会后,取消派、托洛茨基分子、前进派、普列汉诺夫派、崩得分子和高加索区域委员会的代表结成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布鲁塞尔联盟,这一联盟没有存在多久就瓦解了。——654。
[105]阿·蒂尔皮茨是德国政治家、海军元帅。1896—1897年任远东分舰队司令,是侵占中国青岛港和在该地建立德国海军基地的倡议者之一。1897—1916年任海军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张无限制的潜艇战和无情轰炸英国的工业中心和军事目标。因在潜艇战问题上同首相特·贝特曼-霍尔韦格有分歧于1916年3月退休。——657。
[106]德国国际社会党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在柏林出版的《光线》杂志而组成的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集团。它公开反对战争和机会主义,在同社会沙文主义派和中派划清界限方面持最彻底的立场。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该集团代表尤·博尔夏特在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决议草案上签了名。但该集团与群众缺乏广泛联系,不久就瓦解了。国际派(斯巴达克派)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形成,创建人和领导人有卡·李卜克内西、罗·卢森堡、弗·梅林、克·蔡特金、尤·马尔赫列夫斯基、莱·约吉希斯(梯什卡)、威·皮克等。1915年4月,卢森堡和梅林创办了《国际》杂志,这个杂志是团结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主要中心。1916年1月1日,全德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代表会议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组织,取名为国际派。代表会议通过了一个名为《指导原则》的文件,作为该派的纲领,这个文件是在卢森堡主持和李卜克内西、梅林、蔡特金参加下制定的。1916年该派曾出版秘密刊物《政治书信》,署名斯巴达克,因此该派也被称为斯巴达克派。1917年4月,斯巴达克派加入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斯巴达克派在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反战活动,领导罢工,揭露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袖的叛卖行为。斯巴达克派在理论和策略问题上也犯过一些错误,列宁曾屡次给予批评和帮助。1918年11月,斯巴达克派改组为斯巴达克联盟,12月14日公布了联盟的纲领。1918年底,联盟退出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并在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举行的全德斯巴达克派和激进派代表会议上创建了德国共产党。——659。
[107]《工人政治》杂志(《Arbeiterpolitik》)是德国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周刊),以约·克尼夫和保·弗勒利希为首的不来梅左翼激进派(该派于1919年并入德国共产党)的刊物,1916—1919年在不来梅出版。为杂志撰稿的有尼·伊·布哈林、昂·吉尔波、亚·米·柯伦泰、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安·潘涅库克、卡·拉狄克、尤·米·斯切克洛夫等人。杂志反对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社会沙文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杂志广泛介绍了苏维埃俄国的情况,发表过列宁的几篇文章和讲话。在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它刊载过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和《国家与革命》两著作的一些部分。——662。
[10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67—383页,下面的引文摘自第380页。——665。
[109]这一段笔记是列宁对卡·考茨基的《宗教》一文的摘录。考茨基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13—1914年《新时代》杂志第32年卷第1册。文章前一部分载于第182—188页(1913年11月7日第6期),后一部分载于第352—360页(1913年12月5日第10期)。——667。
[110]这两段笔记是列宁对玛·怀·奥文顿《美国黑人的状况》一文的简介和艾·M.雷蒙德《黑人问题》一文的简介的摘录,两则简介分别载于1913—1914年《新时代》杂志第32年卷第1册第382—383页和第592页。——667。
[111]美国社会党是由美国社会民主党(尤金·维·德布兹在1897—1898年创建)和以莫·希尔奎特、麦·海斯为首的一批原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联合组成的,1901年7月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召开代表大会宣告成立。该党社会成分复杂,党员中有美国本地工人、侨民工人、小农场主、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该党重视同工会的联系,提出自己的纲领,参加选举活动,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开展反垄断斗争方面作出了贡献。后来机会主义分子(维·路·伯杰、希尔奎特等)在党的领导中占了优势,他们强使1912年该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屏弃革命斗争方法的决议,以威·海伍德为首的一大批左派分子退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党内形成了三派:支持美国政府帝国主义政策的社会沙文主义派,只在口头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中派。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革命少数派。1919年,退出社会党的左派代表建立了美国共产党和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社会党的影响下降。——667。
[112]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是美国的工会组织,成立于1905年,主要联合各种职业的非熟练工人和低工资工人。美国工人运动的活动家丹·德莱昂、尤·德布兹和威·海伍德积极参加了联合会的创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拉丁美洲和南非也曾建立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的组织。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反对美国劳联领导人和右翼社会党人所执行的阶级合作政策,在美国组织了一系列群众性罢工(共计150多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联合会组织了美国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的反战斗争。联合会的某些领导人(海伍德等)欢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但是联合会的领导职务从1908年起为无政府工团主义分子所掌握,因而在它的活动中也表现出无政府工团主义的特点,如不赞成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拒绝在美国劳联所属的工会中进行工作等。1920年,联合会的无政府工团主义领导人曾拒绝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向联合会发出的加入共产国际的邀请。20世纪20年代,联合会逐步退出政治舞台。——668。
[11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41—344页和第334—340页。——668。
[114]退教运动又称与教会分离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发生的群众性反教会运动。1914年1月,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发表了修正主义者保尔·格雷的《与教会分离运动和社会民主党》一文,开始就党对待反教会运动的态度问题展开讨论。格雷断言党应当对这一运动取中立态度,应当禁止党员以党的名义进行反宗教和反教会的宣传。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活动家在讨论过程中始终没有批判格雷的错误。——668。
[115]《国际社会主义评论》杂志(《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是美国的一种刊物(月刊),1900—1918年在芝加哥出版。——670。
[116]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是由第一国际美国支部和美国其他社会主义团体合并而成的,1876年7月在费拉德尔菲亚统一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当时称美国工人党,1877年起改用现名。绝大多数党员是侨居美国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参加者,同本地工人联系很少。19世纪70年代末,党内领导职务由拉萨尔派掌握,他们执行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政策,不重视在美国工人群众组织中开展工作,一部分领导人热中于议会选举活动,轻视群众的经济斗争,另一些领导人则转向工联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和策略上的摇摆削弱了党。90年代初,以丹·德莱昂为首的左派领导该党,党的工作有一些活跃。从90年代末起,宗派主义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又在党内占了上风,表现在放弃争取实现工人局部要求的斗争,拒绝在改良主义工会中进行工作,致使该党更加脱离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倾向于国际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党内一部分最革命的分子退出了党,积极参加建立美国共产党。此后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了一个人数很少、主要和知识分子有联系的集团。——670。
[117]美国劳工联合会(劳联)是美国的工会联合组织,成立于1881年。劳联主要联合工人阶级的上层——熟练工人。参加劳联的工会基本是按行会原则组织的。劳联的改良主义领导人否定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原则,鼓吹阶级合作,执行分裂国际工人运动的政策,并积极支持美国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政策。1955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同1935年建立的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称作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美国劳联—产联)。——670。
[118]《新生活》杂志(《Neues Leben》)是瑞士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月刊),1915年1月—1917年12月在伯尔尼出版。该杂志宣传齐美尔瓦尔德右派的观点,从1917年初起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671。
[119]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委员会国外书记处通报》。这家孟什维克报纸于1915年2月—1917年3月在日内瓦出版,共出了10号。——679。
[120]这篇文章是从1916年7月10日《莱比锡人民报》剪下来贴在《笔记“o”(“奥米克隆”)》上的,没有注明作者姓名。——680。
[12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9页和第285—294页。——682。
[12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69页。《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这本笔记是《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准备材料,1917年1、2月间写于苏黎世。因此,此处方括号内说到引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这本笔记的文字,大概是列宁晚些时候在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期间添上去的。——682。
[12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01页。——682。
[12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06页。——682。
[125]《新时代》杂志把马克思给路·库格曼写这封信的日期弄错了,应当是1871年2月4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79页)。
马克思在上述信中援引了自己1871年1月16日写给《每日新闻》编辑的信,而这封信发表在1871年1月19日《每日新闻》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99—301页)。这里列宁把马克思写信的日期误为发表日期了。——682。
[12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75页。——683。
[12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631页。——683。
[128]英格尔曼兰是历史地名,位于涅瓦河两岸和拉多加湖西南地区(今苏联列宁格勒州的一部分),1581—1590年、1609—1702年曾被瑞典占领。——690。
[129]指普鲁士邦议会社会民主党党团1916年1月17日的声明。——692。
[130]《钟声》杂志(《Die Glocke》)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社会沙文主义者亚·李·帕尔乌斯办的刊物(双周刊),1915—1925年先后在慕尼黑和柏林出版。——693。
[13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67—383页。——695。
[13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521页。——697。
[13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526页。——697。
[134]马克思写这封信的日期,《新时代》杂志弄错了,应是1874年8月4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636页)。——697。
[135]指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国际工人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于1872年9月2—7日举行。出席大会的有15个全国性组织的65名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斗争的形势下召开的。代袭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关于总委员会的权力、关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这两个问题。大会从理论上、组织上揭露和清算了巴枯宁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破坏国际工人运动的种种活动,并把该派首领米·亚·巴枯宁和詹·吉约姆开除出国际。海牙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者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胜利,为后来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独立的政党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海牙代表大会9月3日下午会议讨论英国代表的代表资格时,曾公开谴责英国工联领袖们,说他们已经被资产阶级收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724页)。——697。
[13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631页。——697。
[137]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代表大会曾决定于1913年夏天在维也纳举行下一次即第十次国际代表大会。巴尔干战争爆发后,社会党国际局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作出决定,于1912年11月24—25日在巴塞尔召开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同时把原定于191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代表大会延期到1914年举行。1913年12月社会党国际局会议决定这次代表大会于1914年8月举行。但这次代表大会终因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未能召开。——701。
[138]《先驱》杂志(《Vorbote》)是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理论刊物,1916年1—4月在伯尔尼用德文出版,共出了两期。正式出版人是罕·罗兰-霍尔斯特和安·潘涅库克。列宁参与了杂志的创办和把第1期译成法文的组织工作。该杂志第1期和第2期分别刊载了列宁的《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117—130页和笫254—268页)。——701。
[139]1884年底,德国首相奥·俾斯麦为推行殖民掠夺政策,要求帝国国会批准发给轮船公司津贴,以便开辟通往亚洲东部、澳洲和非洲的定期航线。社会民主党党团左翼反对发放航运津贴,而右翼多数则主张发放津贴。1885年3月,在帝国国会讨论这个问题时,社会民主党党团右翼投票赞成开辟通往亚洲东部和澳洲的航线,同时以政府接受它的一些要求,包括新的船只在德国造船厂建造,作为它同意俾斯麦提案的条件。只是在帝国国会否决了这些要求后,整个党团才投票反对政府的提案。党团多数的行为引起了《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一些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强烈反对。争论极为激烈,几乎造成党的分裂。恩格斯给了社会民主党党团右翼的机会主义立场以坚决批评(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258—259、259—260、265、289、291、314—315、321页)。——702。
[14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21页。——702。
[14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71页。——702。
[14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23页。——702。
[14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16页。——703。
[14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50—351页。——703。
[14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笫54页和第164页。——703。
[14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91页。——703。
[14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44页。——703。
[14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150—151页。——704。
[14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181页。——704。
[15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29页。——704。
[15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70—171页。——704。
[15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36—237页。——704。
[153]这里听说的附录是指马克思于1878年2月4日和11日就东方问题给威·李卜克内西的两封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94—297页和第297—302页)。李卜克内西在1878年2月27日把马克思的这两封信作为他的《论东方问题,或欧洲是否应该是哥萨克的?对德国人民的警告》这本小册子第2版的《附录》首次发表出来,当时没有注明写信人是谁。下面一大段话列宁摘自上述1878年2月11日的信。——707。
[154]马克思指的是南威尔士矿工的特别贫困的状况,那里由于经济危机,许多矿井关闭,大批工人失业。——708。
[155]1878年2月7日和8日,英国议会下院就英国干预俄土战争时给政府追加拨款的问题进行辩论。以威·爱·福斯特和约·布莱特为首的自由党首领们,原先激烈反对拨款,甚至根本反对任何针对俄国的行动,这时却改变了自己的策略,避不参加最后的表决,结果使保守党政府获得了可观的多数。——708。
[156]《格留特利盟员报》(《Grütlianer》)是瑞士格留特利联盟的机关报,1851—1925年在苏黎世出版。
格留特利联盟是瑞士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组织。据传说,瑞士的三个州于1307年在格留特利草地结盟,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格留特利联盟取名于此。联盟于1838年在日内瓦成立,1901年加入了瑞士社会民主党,组织上仍保持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格留特利联盟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于1916年秋从瑞士社会民主党分裂出去。同年11月该党苏黎世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认为格留特利联盟进行社会沙文主义活动是同它置身在社会民主党内不相容的。1925年,格留特利联盟重新并入瑞士社会民主党。——710。
[15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51—354页。下面一段笔记摘自第352页。
戈·金克尔是德国诗人和政论家,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849年巴登—普法尔茨起义的参加者,曾被普鲁士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后越狱逃至伦敦,是小资产阶级流亡者的领袖之一。——717。
[158]恩格斯的《波河与莱茵河》于1859年在柏林印成了单行本。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47—299页。——717。
[15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30—342页,下面两段笔记摘自第339页和第336页。——718。
[16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92—540页。下面一段笔记摘自第519页。——718。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北京24项新举措提振消费成色足
-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丝发必兴利民情
- 铭记抗战历史,激发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
- 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 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 纪念百团大战,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
- 机器人足球比赛,有何深意?
- 中小企业韧劲足,中国经济活力强
- 文化遗产保护应多些“主动防御”
- 如何打通青年就业“最后一公里”?
精选视频
为什么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理论看点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发展加油打气
新时代重拳反腐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市场化趋向的改革
【党员课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程看新时代重拳反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