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1]

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1]

  (1915—1916年)
  笔记
  “α”
  (“阿耳法”)
  目录
  笔记α,第1—48页
  最新的经济著作
  目录:
  1—3[注:列宁笔记的手稿页码。——俄文版编者注]。舒尔采-格弗尼茨著作的结尾部分(《社会经济》摘录)
  +31—35(福格尔施泰因)。
  4。论同“泥潭派”的斗争一文的草稿。((简评考茨基主义。))
  5。参考书目。
  6。拉维斯泰因论巴尔干问题(《Die Neue Zeit》[注:《新时代》杂志。——编者注],1913)。
  7—8。威纳尔论鲁尔采矿工业的集中(《Die Neue Zeit》,1913)。
  9。迈耶尔(投资)和参考书目。
  10。——
  11—12。利夫曼论法兰克福的五金贸易。
  13—14。资产阶级学者论同帝国主义的斗争。(《从属种族》。)
  15。莫里德——《公司及分公司》。
  16。参考书目。
  17。同上。
  18。施尔德尔。《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注:《世界经济文汇》。——编者注]第5卷(不是他的文集)。
  19。《我们的言论报》摘录……
  20。——
  21。参考书目。
  22。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
  23—28。克斯特纳:《强迫加入组织》。
  29。维也纳《Arbeiter-Zeitung》[注:《工人报》。——编者注]论维也纳的银行。
  30。《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注:《美国学院年刊》。——编者注]。
  31—35。《社会经济》摘录的结尾部分。
  36。——
  37。参考书目。
  38。施蒂利希:《货币银行业》。
  +41—42。
  39—40。利夫曼:《卡特尔与托拉斯》。
  43—48。《社会经济》摘录……(舒尔采-格弗尼茨)
  +1—3
  和31—35
  参考书目:
  第5页。      第21+32页  第44页。
  第9页。      第37页     第46页。
  第17+16页。  第38页。   第48页。
  论同“泥潭派”作斗争的文章的草稿
  (简评考茨基主义)[2]
  我们同“泥潭派”的斗争。
  泥潭派=卡·考茨基、胡斯曼等人。
  区别普列汉诺犬、海德门、海涅和卡·考茨基、王德威尔得等人的意义。两种“色彩”。
  用折中主义代替辩证法。“中庸”:把两个极端“调和”起来,缺乏清楚、肯定、明确的结论,摇摆不定。
  实际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言论上却调和和缓和这种矛盾。同机会主义和好。
  抹杀同机会主义在理论上和政治实践上的鸿沟。
  背弃(背叛)《取得政权的道路》[3]的观点和巴塞尔宣言[4]的革命实质(和革命策略)……
  区别“马克思主义中派”(=独立的政策、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理论)和“泥潭派”(=摇摆不定、毫无原则、“回转器”(“Drehschei-be”)、风向仪)这两个概念。
  官场的乐观主义:事物的客观进程……一切都一定会变好。
  {非法组织。军队工作。}
  “无产阶级”和“一般”“阶级斗争”。
  {支持和发展群众的行动。}
  “过程”
  参看马尔托夫,他说社会主义“没有希望”,假如……机会主义不可救药!!![注:参看《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37页。——编者注]
  “同泥潭派斗争”的实质不应当是否定合法活动和争取改革的斗争,而应当是前面所说的承认革命活动。
  按新的、更深一层的界限来划分,社会主义和工会运动有可能融合。
  议会活动及其另一种概念。“不合法的议会活动”。
  参考书目
  苏黎世州立图书馆中的一部分哲学书籍:
  吉德翁.斯皮克尔:《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特别要对照一下康德的著作和朗格的《唯物主义史》),8开本,柏林,1874。
  黑格尔:《现象学》(博兰德版,1907)。
  埃里希.考夫曼:《美国的对外实力和殖民威力》,莱比锡,1908
  (载于《国家法和国际法丛书》,第1编)。法学著作。
  帝国主义政策产生了美洲殖民地的问题。
  州立图书馆(苏黎世)。
  《Journal asiatique》[注:《亚洲杂志》。——编者注](巴黎,1857—1913和第10类统计表。十第11类,第1、2卷。)
  《Giornale della società asiatica italiana》[注:《意大利亚洲学会会刊》。——编者注],第1卷(1887)——第26卷(1913/4)。
  库兹涅佐夫:《中亚不同文明和语言的斗争》(学位论文),8开本,巴黎,1912。
  列曼-豪普特:《亚美尼亚》,8开本,柏林,1910。
  毕希勒:《刚果——利奥波德的国家》,苏黎世,1912,1914。
  弗雷斯:《刚果河流域附属国的国际地位及其瓜分情况》,1907。
  凯特·布鲁索:《美国黑人的教育》,学位论文,巴黎,1904。(《美国教育问题论文报告集》。)
  《印度调查》。(1911。孟买,1911。)
  莫菲特:《加拿大的美国化》,学位论文,纽约,1907。
  帕图叶:《美国帝国主义》(学位论文,第戎,1904)。
  爱·德特曼:《德国人所说的巴西繁荣》,1908。
  菱田政治:《日本作为强国的国际地位》,纽约,1905。
  勒弗夫尔:《铁路是渗入中国南部的途径》,学位论文,巴黎,1902。
  吕西埃:《大洋洲的瓜分》,学位论文,巴黎,1905。
  拉维斯泰因论巴尔干问题
  威·万·拉维斯泰因:《巴尔干问题》,《Die Neue Zeit》[注:《新时代》杂志。——编者注],1913
  (第31年卷,第1册),1912.11.15。
  “这样的联盟”(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巴尔干国家联盟)“就会有可能满足这个在地理上连成一片的地区的文化需要,用无法克服的障碍来阻挡欧洲帝国主义和俄国这个世界强国的推进。对巴尔干问题的其他任何解决办法都只能是暂时性的,不能在一个长时期内满足居住在那里的一切种族和民族的利益。”(第228页)
  “欧洲帝国主义和沙皇政府自然要竭尽全力来反对巴尔干国家的联盟。无论过去和现在,它们共同注意的是如何加剧巴尔干国家人民和土耳其之间相互的仇视和纷争,以便更容易地把这些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剥削。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的政治家们是否会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是否会互相接近起来,结束这种毁灭性的战争呢?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就是为了欧洲资本主义和巴尔干各国王朝的利益而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第229页)
  威纳尔论鲁尔采矿工业的集中
  G.威纳尔:《鲁尔采矿工业的资本集中》,《Die Neue Zeit》,1913,第138页(1912.10.25.)。
  鲁尔区:
  1)德意志银行集团
  4个人在下面4家银行中担任经理和监事的职位:
  (α)  德意志银行……………………………所有4人
  (β)  埃森信用公司………………………其中的2人
  (γ)  埃森联合银行………………………″″″2人
  (δ)  贝尔格—马尔克银行………………………2人
  在这个银行“势力范围”内的矿山:
  20个矿山——66233工人;1860万吨(1907)
  72594工人;1930万吨(1910)
  2)  德累斯顿银行和沙夫豪森联合银行集团9个人在两家银行中担任经理和监事的职位。
  受这个集团支配的:
  7个矿山:……23269工人——598万吨(1907)
  27965工人——720万吨(1910)
  矿山?
  “Werke”[注:“工厂”。——编者注]或
  “Zechen”[注:“矿山”。——编者注]
  
  
  [注:总数。——编者注]
  “在鲁尔采矿工业中,全体人民的利益同一小撮为数不到一百的资本家的利益发生着冲突。”(第144页)
  这篇文章还谈到了辛迪加是否会重新建立起来的问题。查这一时期的康拉德年鉴[5]的大事记(1912年10—12月份及其他月份)。
  迈耶尔(投资)和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阿·迈耶尔博士:《Neue Zǖrcher zeitung》[注:《新苏黎世报》。——编者注]商业栏的编辑,《投资》。(苏黎世,1912。)
  一个“实践家”写的小书:对资本家的劝告。
  股份公司的利润统计第130—132页。
  英国在1893/1902年建立了38928个公司。其中倒闭的有14538个=37%!!法国破产的公司约占10%(勒鲁瓦-博利厄)。
  注意下列参考书目:
  威廉·盖尔登:《交易所成功的秘密》,柏林。(社会民主党人?)
  一位德国非职业的投机家谈“自己的经验”。第139页:在交易所中获利的人只是“极少数”。
  第149页:靠差额来赚钱的50桩交易中的1桩。((举了大量的关于欺骗等等的例子。))
  阿弗里卡努斯:《购买金矿股票作为投资手段》,莱比锡,第2版,1911。
  维·鲁佩尔:《采矿工业有价证券的业务》,耶拿,1909。
  勒内·努埃尔:《股份公司》,巴黎,1911。
  ?J.施泰格尔。《瑞士国内和国外的托拉斯和卡特尔》,苏黎世。
  赫·阿尔伯特:《德国历年的利率(1895—1908)》。
  柯尔:《世界的金矿》,伦敦,1902。
  龚佩尔:《金矿有价证券的投机》(弗赖堡,1903)。
  泰·胡贝尔:《应当怎样看平衡表?》(斯图加特,1910)。
  罗伯特·施特恩:《商业平衡表》(莱比锡,1907)。
  亨·布罗西乌斯:《平衡表》(莱比锡,1906)。
  利夫曼论法兰克福的五金贸易
  罗伯特·利夫曼:《法兰克福五金贸易的国际组织》,《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注:《世界经济文汇》。——编者注],第1卷,耶拿,1913,第108页及以下各页。
  从梅尔顿的企业(英德家族)中产生了梅尔顿康采恩。
  “投入梅尔顿康采恩的资本(当然不包括它的那些后台老板的私人财产)总共也许有2亿多马克。”(第121页)
  “法兰克福的五金贸易还包括其他一些很重要的公司,因此它的企业,特别是梅尔顿康采恩的企业实际上遍布于全世界。”(第122页)
  图表(第120页):[见第13页。——编者注]
  城市名称是我填的。
  在这里,商业资本(梅尔顿的)变成了生产资本。
  
  “现代批发商业的特点就是几乎在一切批发商业部门中,它都在渗入生产领域。”(第111页)
  除了电力工业(德国电气总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6]等等)而外,据说“德国最具有国际性的企业部门”(109)就要数五金贸易了(特别是铜、锌、铅、贵金属等的贸易——以法兰克福为中心)。
  目前的首脑威廉·梅尔顿博士(多数公司的董事)在法兰克福,他的父亲亨利·R.梅尔顿在伦敦。
  所有这些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主要区别,就是领导业务的资本家们现在还直接(第119页)参与各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他们用公众的资本来“补充”自己的资本。
  当然,他们所“参与”的“公司”数目要比图表中列出的多得多。
  资产阶级学者论同帝国主义的斗争
  注意  资产阶级学者论同帝国主义的斗争。
  《民族和从属种族》。
  关于1910年6月28—30日在威斯敏斯特卡克斯顿厅举行的代表会议的报告,伦敦,1911(Ⅻ十178页)。
  评论载于《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注:《世界经济文汇》。——编者注],第2卷,第193页,署名赫·耶·尼布尔(海牙)。评论的作者指出,这份报告收入了“受异族统治的各国人民的”代表的简短发言,他们代表“埃及人、印度人、摩洛哥人、格鲁吉亚人、非洲的黑人部落、南美的印第安人,以及欧洲的一些民族,如爱尔兰人和波兰人等”(第194页)。
  “据称,必须同帝国主义作斗争;统治国应当承认从属民族的独立权;国际法庭应当监督大国同弱小民族订立的条约的履行。除了表示这些天真的愿望以外,代表会议并没有继续前进。我们看不出他们对下面这个真理有丝毫的了解:帝国主义同目前形式的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同帝国主义作直接的斗争是没有希望的,除非仅限于反对某些特别可恶的过火现象。”(第195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22页。——编者注]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者”在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中也在考察殖民地(至少是那些非德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注:同上,第421页。——编者注]。
  譬如第3卷第2册
  印度的风潮和抗议运动(第230页)
  对印度人的移民入境限制在纳塔尔(非洲)引起了同样的事件(230—1)。
  第4卷第1册第130页——荷属印度的要求自治的运动[注:同上。——编者注]。
  莫里德:《公司及分公司》
  皮埃尔·莫里德:《法国国内和国外的公司及大批分公司》,巴黎,1913(阿尔坎)。(书评载于《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第4卷,第1册,第286页。)
  分公司
  英国…………………497公司和20644
  德国…………………14453″″″34464  (其中31799个是小铺或商店)
  职员人数       926369———473077
  法国               ?         12000
  50000个职员和工人
  12500万法郎的工资
  ———“商业中所出现的集中过程也和工厂工业中的情况一样”(第286页)。
  参考书目
  藏于博物馆
  注意:《The Edinburgh Review》[注:《爱丁堡评论》。一一编者注]
  1915年10月:
  《工厂和战争》。
  【一篇论述工人阶级对战争及其经济后果(工人状况的改善;失业现象的减少等等)的态度的很有意思的文章】
  《The Atlantic monthly》[注:《大西洋月刊》。一一编者注],1916年,似乎是6月号,怀特:《战后的另一个世界》。
  注意:《Schmoller's Jahrbuch》[注:《施穆勒年鉴》。——编者注],第37年卷。马尔克斯论德国国内和国外的证券发行的统计。
  ?阿尔宾·盖尔:《Jahrbuch der Weltgeschichte》[注:《世界历史年鉴》。——编者注],1913—14年卷,莱比锡,1914。(《Karl Prochaska's Illustrierte Jahr-bǖcher》[注:《卡尔·普罗哈斯卡插图年鉴》。——编者注]。)
  【这不是文件汇编,也不是参考书,而是对一年情况的生动概述。】
  [查·肯·]霍布森:《资本输出》,伦敦,1914。
  [约·阿·霍布森]:《帝国主义》。
  ″″″″″:《南非战争》。
  巴洛德:《统计原理》,柏林,1913。
  伊施哈尼安:《高加索各民族的民族成分……》,1914(共81页)。
  泰罗(1914年德文版)。
  迪特里希:《企业的组织》。
  伊利:《垄断组织和托拉斯》。
  詹克斯。载于《Schmoller's Jahrbuh》或另外一本经济杂志。康拉德的《Jahrbǖcher fǖr Nationalokonomie und Statistik》[注:《国民经济和统计年鉴》。——编者注]。
  ((第三类,第1卷))
  哈尔姆斯。
  阿加德:《大银行与世界市场》,1914。
  里塞尔:《大银行》,1906。
  马克罗斯蒂:《托拉斯》,1910。
  沙德韦尔:《英国、德国和美国》,柏林,1908。
  耶德尔斯:《大银行与工业的关系》,《Schmoller's Forschun-gen》[注:《施穆勒丛书》。——编者注],第24卷,莱比锡,1905。
  施尔德尔。
  莱维:《垄断组织和托拉斯》。
  契尔施基。
  利夫曼:《卡特尔与托拉斯》。
  福格尔施泰因:《资本主义组织形式》。
  施尔德尔。《世界经济文汇》第5卷
  齐格蒙德·施尔德尔:《世界大战的世界经济前提》。《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注:《世界经济文汇》。——编者注],第5卷(I)(第1—22页)。
  一篇很好的概论(当然,有亲德倾向)。
  其他国家纷纷实行保护主义,使19—20世纪的英国不得不转向战争计划。
  奥地利。它对巴尔干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1908/9年(正当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被兼并的时候),塞尔维亚有人主张对奥匈帝国作战,其理由是:如果我们战胜了,我们就会使塞尔维亚人脱离奥匈帝国。如果我们战败了,塞尔维亚将被划入奥匈帝国的关税范围。这样也好。反正我们没有什么可丧失的(第11页)。
  说俄国>“首先是”“军事官僚统治阶级私人经济的利益”(12)。例外:对达达尼尔海峡的野心。
  在法国,人们对1911年11月4日关于摩洛哥—刚果的协定表示不满。
  比利时只有依靠英国才能保持自己的刚果,法国根据1895年2月5日的条约获得了在刚果“优先购买的权利”(第16页)。
  日本力图统治中国。
  1913年以前的土耳其“与其说是世界政治的主体,不如说是世界政治的客体”(19)。
  葡萄牙依附于英国。
  西班牙获得了(1912年11月27日同法国签订的条约)摩洛哥北部的一块土地(法国反对,英国赞成)。西班牙在1898—1914这16年中大踏步地前进了。
  《我们的言论报》摘录
  《我们的言论报》№11(1915.2.10)。
  扎列夫斯基的文章《论民族问题》。赞同§9。[7]引证了《火星报》№44:
  “……但是,无条件地承认争取民族自决的自由的斗争,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支持任何民族自决的要求。社会民主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真正的主要的任务不是促进各民族的自决,而是促进每个民族中的无产阶级的自决。”[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7卷第218页。——编者注]№82(1915.5.6)。社论:《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
  反对爱尔威。“赤裸裸的民族思想是反动的。”20世纪=帝国主义的世纪;19世纪是民族主义的世纪。
  №116(1915.6.17)《卡·考茨基论普列汉诺夫》
  和№117(15.6.18)(摘录保加利亚的杂志)。
  和№118(6.19)  №130(1915.7.3)H.托洛茨基的
  《民族和经济》+№135(7.9)
  №170(1915.8.21)尔·马尔托夫反对《社会民主党人报》
  和171         22(关于失败)。
  172(     ……24)
  №192(1915.9.16)马尔丁诺夫论“欧洲联邦”。
  №209(1915.10.8)H.托洛茨基论齐美尔瓦尔德。
  参考书目
  录自州立图书馆(苏黎世)。
  注意:阿特兰蒂库斯:《社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1898。考茨基的序言。
  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与公共福利相对立的财富》,纽约,1901。
  ?《Statistisches Jahrbuch das Deutsche Reich》[注:《德意志帝国统计年鉴》。——编者注](1915)。
  施蒂利希:《大工业企业的政治经济研究》,第1卷和第2卷,1904和1906。
  《Bulletin de l'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statistique》[注:《国际统计研究所公报》。——编者注](第1—19卷)。
  克拉克:《澳大拉西亚的工人运动》,1906。
  安德列·利埃斯:《社会问题》,巴黎,1895。
  格伦采尔:《论卡特尔》,1902。
  鲍姆加滕和梅斯勒尼:《卡特尔》,1906。
  尤拉舍克:《世界经济概论》。
  诺伊曼-施帕拉尔特:“评论”,1879/80……1883/4年卷。
  昆坦斯:《农业机器对生产和劳动的影响》,1904,(学位论文。)
  约·普伦格:《从贴现政策到统治金融市场》,1913。
  舒尔采-格弗尼茨:《不列颠帝国主义》,1906。
  ?埃米尔·布雷齐加尔:《德国经济危机的征兆》,柏林,1913(1.80马克)
  预测1913/4年的危机
  伯恩哈特·梅伦斯:《法国大信用机关的产生和发展》,1911。
  利西斯:《论反对法国的金融寡头》,1908。
  安德列·利埃斯:《几个金融家的传略》,1909。
  特斯蒂斯:《利西斯著作的真相》,1908。
  埃·泰里:《法国的经济进步》。
  皮埃尔·博丹:《冲动》。
  莫里斯·施沃布:《搏斗之前(商业战争)》,巴黎,1904。
  鲁·克劳斯:《俄国的银行》,1908(《Schmoller's Forschungen》[注:《施穆勒丛书》。——编者注],第131编)。
  门托尔·布尼亚蒂安博士:《经济危机和过度资本化》,慕尼黑,1908。
  埃·泰里:《欧洲和美国。一般统计》,巴黎,1899。
  凯尔蒂:《非洲的瓜分》,1895。
  注意:O.施瓦尔茨:《列强的财政体制》(格申版丛书),两卷本,莱比锡,1909。
  注意  【关于70年代至1900年这一时期发展情况的值得注意的表格。注意】《社会经济概论》,蒂宾根,1914年及以后各年。
  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
  “它们”操纵着多少资本?
  《Bank-Archiv》[注:《银行文汇》。——编者注],第13年卷。1914.6.15。
  《1907/8—1911/12年间德国股份公司的业务总结》……
  1911/2………股份公司的数目——    4712
  股份公司的股份资本………      1488000万马克
  实际准备金…………………       351500″″″
  收入………………………         147000″″″
  支付股息的公司数目………         3481
  股息总额……………………       122000万马克=8.39%
  资本的增长额:
  从1907到1912(5年)
  =+276600万马克(票面价值)
  +334600″″″(按行情)
  超过票面价值    +57900″″″(!!)
  克斯特纳:《强迫加入组织》
  弗里茨·克斯特纳博士:《强迫加入组织》。
  《卡特尔与局外人斗争情形的研究》,柏林,1912。
  作者系统地考察了卡特尔与“局外人”的冲突和卡特尔内部的冲突以及“斗争”的手段:
  (1)剥夺原料……
  (2)用同盟方法剥夺劳动力……
  (3)剥夺运输……
  (4)″″销路……
  (5)用排他性条件来固定买主。
  (6)有计划地压低价格
  (7)剥夺信贷……
  (8)宣布抵制[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1—342页。——编者注]
  【摘自《卡特尔调查》(1903—06年共5卷)及其他】
  一大堆例子。极其详尽地议论国家和法律的作用……
  “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业辛迪加在1893年成立时,集中了该地区总采煤量的86.7%……到1910年则达到95.4%(第11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38—339页。——编者注]  美国钢铁托拉斯在1911年集中了生铁产量的45%……”(其他一些例子:98%—85%,等等)
  “加入卡特尔的问题在单个企业看来,是一件需要考虑赢利才能决定的生意上的事情。和卡特尔的一般作用一样,单个企业采取这一步骤的意义主要也表现在萧条时期。卡特尔活动的必然结果是限制销路,这种限制对于单个企业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一点就成了卡特尔和局外人冲突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那些有发展能力的企业对这种限制更是难以忍受,因此它们的反抗也最强烈……”(第25—26页)
  “……要知道这两个概念<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区别表现在所有权方面:卡特尔有各式各样的所有者,托拉斯则只有一个所有者”(第53页和引证利夫曼的话)。
  “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卡特尔化能够获利,新的企业主和新的资本就被吸引到这个工业部门来了。”(57)譬如钾业辛迪加提高价格的结果就是这样:
  在1879年有4个企业
  ″1898″″13个
  ″1909″″52个(第57页)
  议定对于局外人提高价格的条件,有时则是降低他们应得的回扣(第73页)……
  图书联合交易所禁止售书给“按倾销价格出售的商人”(84)。
  “除用排他性条件来固定买主(这在以后还要谈到)而外,剥夺原料也应当看作是强迫加入卡特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91)
  ……输出奖金……(107)
  建立“商人的附属组织……”(109)
  (煤——煤油……)
  压低价格……  汽油工业降低了价格,从40马克降低到20—22马克(118)——在上西里西亚,酒精的价格降低到49.5马克(在布雷斯劳,价格是62.2马克)……
  拒绝信贷:凤凰公司拒绝同钢厂联盟合并。该公司的经理反对合并。银行收买了股票——剥夺了输出奖金——由股东大会通过合并!!(第124—5页)
  同卡特尔内部各成员所缔结的合同……(罚金;以仲裁法庭代替一般法庭)……
  最好的监督手段——“统一的销售组织……”(153)
  “耶德尔斯(他的书上第87页)断言在德国不可能再建立独立的大银行,这话无疑是对的。”(第168页)
  “甚至在纯粹经济的活动方面,也在发生某种转变,原先意义上的商业活动转变为投机组织者的活动。获得最大成就的,不是最善于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商业经验来判断购买者需要,找到并且可以说是‘开发’潜在需求的商人,而是那些善于预先估计到,或者哪怕只是嗅到组织上的发展,嗅到某些企业与银行可能发生某种联系的投机天才。”(第241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2页。——编者注]
  “大企业的领导人随?都能够招雇一些精明能干的律师为自己服务,如果他们自己不善于料理纯粹商业性的业务,他们可以找一些十分内行的商人来帮忙。大家知道,在大企业的总公司工作的,有一批同企业本身毫无关系的人员,甚至包括为公司进行经济宣传的政治经济学博士。”(第242页)
  “在此以前,卡特尔的组成,通常会引起价格和收入的变动,给重工业或原料工业带来好处,使加工工业蒙受损失。由卡特尔的组成引起的价格长期上涨,至今还只出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方面,特别是煤、铁和钾碱等方面,而在成品方面则从来没有过。随之而来的收益的增加,同样也只限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对此还要作一点补充:原料(而不是半成品)加工工业不仅因组成卡特尔而获得高额利润,使那些进一步加工半成品的工业受到损失,而且它还取得了对这一工业的一定的统治关系,这是自由竞争时代所没有的。”(第254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2—343页。——编者注]
  卡特尔并不总是引起集中(它可以“拯救”加入卡特尔的小企业),但是它经常引起“资本的强化”(274)……加强资本雄厚的企业的作用(272和274)。
  在研究卡特尔的作用问题时,不应当忘记下面两种组织的差别:一种是所谓消费者的组织(这就是社会主义,第282页),即生产成品的工业组织,另一种是原料工业组织:
  “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依附于原料生产的这种现状,表面上看来同它<即消费者团体等等>有某些相似之处,实际上却完全相反。”(第282页)((利夫曼经常忘记这种差别——注释,第282页。))
  “现在人们在争论:卡特尔是否引起了工人状况的改善(有些人肯定,有些人否定),卡特尔是否体现了合作制和民主制的原则”((契尔施基!!作者反对他:注释,第285页))“或者,对德国来说,由于重心移到了敌视工会组织的重工业方面,卡特尔是否证实它的反民主立场……”(285)
  维也纳《工人报》论维也纳的银行
  维也纳《Arbeiter-Zeitung》[注:《工人报》。一一编者注],1916(1916.4.11),№101。
  关于银行的数字(8家大银行:信用公司;联合银行;交通银行;尼奥贴现公司;联营银行;土地信用公司;美尔库尔十普通存款银行)。
  资本——65740万克朗
  准备金——38320″″″
  104060
  他人资金   483380″″″
  纯利     8140″″″
  存款增加额(与1914年相比)   106790
  《美国学院年刊》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Social Science》[注:《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编者注],第57—59卷(1915)
  (包括几个单行本十书目等等。第59卷(1915年,5月):《美国工业的潜力》,文集。)
  {回头还要看}
  美国工资总结[8]
  1/10——1000美元和>(第115页)
  2/10——750—1000美元
  7/10——<  750″″
  顺便参考一下威廉·S.基斯的文章:《银行分行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第301页)。
  “英国在外国办理业务的40家银行拥有1325个分行;在南美,5家德国银行有40个分行,5家英国银行有70个分行……  最近25年来,英德两国在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投资约40亿美元,从而支配了这3个国家全部贸易的46%。”[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80页。——编者注]((接着谈到纽约也想占据这块地盘的野心和企图……))
  对美国在战争情况下扩大同南美的贸易等等的“可能性”问题的专门分析。
  第331页(在另一篇文章中)……“据乔治·佩什先生在《The Statist》[注:《统计学家报》。——编者注]上发表的最近一篇年度评论的计算,英、德、法、比、荷5个世界债权国向比较不发达的国家输出的资本总额是400多亿美元……”[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80页。——编者注]
  {2000亿法郎400亿美元}
  {=1600亿马克}
  {参看本笔记第2页[注:见本卷第47—48贝。——编者注]}
  在另一篇论述“南美的市场”的文章中写道:“另一个主要因素,也是美国同南美的贸易额增长的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由美国贷款,向建筑业和有关企业投资。向南美某个国家输出资本的国家接到大批建筑材料、铁路建筑材料等等的订货,并且大量承包当地政府举办的公共建筑。英国向阿根廷的铁路和银行投资、贷款给阿根廷等事实,极好地证实了这一事实……”(314)
  110个公司拥有的资本=73亿美元,股东=626984。
  另有1910年“有价证券和证券交易所”的情况。美国的有价证券总额=345亿美元,(除去重复的数字,大约)=244亿美元,而全部财富=1071亿美元。
  参考书目
  摘自洛桑的图书目录(洛桑州立图书馆)。续1902年。
  德沙内尔:《人民和资产阶级》,巴黎,1881。
  戈丹:《劳动共和国和议会改革》,巴黎,1889。
  莱·拉勒芒:《革命和贫民》,巴黎,1898。
  沙·雷诺:《罢工史》,巴黎,1887。
  尤·斯凯勒:《美国的外交》,纽约,1886。
  约奥里:《尼德兰殖民地概论》,列日,1883。
  索·罗杰斯:《价格史》,共6卷。
  马尔霍尔:《1850年以来的价格史》,伦敦,1885。《以战争对付战争》。(文集。)
  稻垣满次郎:《日本和太平洋》,1890。
  斯威夫特:《帝国主义和自由》,洛杉矶,1899。
  维阿拉特:《新旧大陆的政治生活》,第7年(1912/3)及以前各年。
  保尔·费埃尔:《19世纪政治史》,巴黎,1914,共2卷。
  卡米耶·瓦洛:《土地和国家(社会地理)》,巴黎,1911。
  勒卡庞蒂埃:《国际贸易》,巴黎,1908。
  ″″″″″《海上贸易和商船》,巴黎,1910。
  圣莱昂·马丁:《卡特尔和托拉斯》,巴黎,1909。
  奇泽姆:《商业地理指南》,伦敦,1911。
  埃克尔特:《商业地理概论》,共2卷。莱比锡,1905。
  赖希伦:《法德在瑞士的竞争》,1908[也一定在伯尔尼?]。
  拉法洛维希:《金融市场》,1911/2((第21年))。
  万德尔·勒夫:《对世界和平的渴求》,1916。鹿特丹,1915。
  委员会:《印度的鼠疫(1899—1900)》,第4卷和第5卷,结束语。
  阿弗内尔:《最近700年来的农民和工人》,巴黎,1907。
  ″″″″《最近700年来的富豪》,巴黎,1909。
  法布尔:《亚洲的竞争》(和欧洲的工人),巴黎,尼姆,1896。
  朗哈尔德:《瑞士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柏林,1903。
  最新参考书目:
  埃尔甘:《机器排挤工人》,《Technik und Wirtschaft》[注:《技术和经济》。——编者注],第4年卷,第10编。
  卡梅雷尔:《发展技术的方针》,同上,第3年卷十《Schriften des Vereins fur Sozialpolitik》[注:《社会政治协会学报》。——编者注],第132卷。
  格伦采尔:《工业主义的胜利》,1911。
  拉特瑙:见第32页[注:见本卷第52页。——编者注]。
  埃尔甘:《对国民经济学说中机器问题的研究》,1911。
  曼施泰特:《资本主义对机器的使用》,1905。
  A.里德勒尔:《论技术在历史上和在将来的作用》,柏林,1910。
  厄希尔霍泽尔:《从前和现在的技术工作》,柏林,1906。
  E.赖尔:《动力。从经济、技术等方面来研究国家威力的增长》,莱比锡,1908。
  诺伊豪斯:《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前提》,《Technik und Wirt-schaft》,1910(第3年卷)。
  马·格拉:《论机器的运用》,巴黎,1911。
  万·米特:《20世纪的技术》,1911/12。
  F.马塔雷:《劳动资料:机器……》,1913。
  勒瓦瑟尔:《手工劳动同机器劳动的比较》,1900。
  施蒂利希:《货币银行业》
  奥斯卡尔·施蒂利希博士《货币银行业》,柏林,1907。
  极其通俗的东西。
  第95页。银行家尤利乌斯·胡克:《货币问题和社会问题》(第5版),1903。第143页:“没有任何一种银行业务能够获得像发行业务那么高的利润[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70页。——编者注]。发行证券的贴水比什么都高……关于发行工业股票的贴水,人们企图拿发行费用,拿利润率可望提高这两点来解释,但是这种贴水从经济上来看,基本上是一种不应有的利润,根据《Der Deutsche Oekonomist》[注:《德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者注]的材料,这种贴水的每年平均如下:
  {蒲鲁东分子傻瓜,银行家反对货币}
  1895——38.6%
  1896——36.1
  1897——66.7
  1898——67.7
  这个材料在桑巴特的著作中更完全。《19世纪的德国国民经济》(1909年第2版),第526页,附录8
  在1891—1900年的10年间,仅靠发行德国工业证券‘赚到’的钱就有10亿以上。”[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70页。——编者注]
  第138页:“整理……股票进行统一清理,它的票面价值日益下降。这种股份资本下降的典型例子就是贴现公司所建立的多特蒙特联合公司。我在拙著《大工业企业的政治经济研究》第1卷(莱比锡,1904)中,详细地考察了这家银行的不幸产儿的金融史。在30年中,由于多次降低股票价值,结果这个公司的帐簿上消失了7300多万马克。现在,这个公司原先的股东们手里的股票价值的5%了“!!(138)[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71页。——编者注]
  往来帐是对工业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注意 好例子}
  “至于银行对它的往来关系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德累斯顿银行于1901年11月19日给西北德—中德水泥辛迪加管理处写的一封信可以说明,这封信是我从《Kuxenzeitung》[注:《矿业股票报》。——编者注]上抄下来的,信中写道:'兹阅贵处本月18日在《Reichsanzeiger》[注:《帝国新闻报》。——编者注]上登载的通知,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贵辛迪加定于本月30日召开的全体大会,可能通过一些改革贵企业而为敝行所不能接受的决议。因此我们深感遗憾,不得不停发贵辛迪加所享有的贷款。我们请贵辛迪加停止向敝行提出贷款的要求,并敬请贵辛迪加于本月底以前归还应付给敝行的款额。但如此次大会不通过敝行不能接受的决议,并向敝行提出将来也不通过这种决议的相应保证,敝行仍愿就给予贵辛迪加以新的贷款问题举行谈判。’”[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9页。——编者注](146—147)
  {好例子}
  “……在我们的大银行里,有相当多的职员每天无非是计算往来帐目的利息。久而久之,他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熟练的程度……  他们是资本制服个人、把个人变成机器的例证……”(148)
  {好例子}
  “‘任何银行都是交易所'——这是一句现代的名言。银行愈大,银行业的集中愈有进展,这句名言所包含的真理也愈多。”(169)[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4页。——编者注]
  “贝列拉兄弟<动产信用公司的创办人>想通过女儿银行……在金融方面把各国人民联结起来,并用这种办法来促进世界和平……”(180)
  {哈哈!!(参看卡·考茨基)}
  “银行资本的”“业务范围”
  70年代——德国的铁路(在70年代末收归国有)
  80年代——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的重工业
  90年代——电力工业(和机器制造业)。
  “1906年,柏林4家D字银行[注:这四家银行的原文名称都是以字母D开头的。——编者注](德意志银行、贴现公司、德累斯顿银行、达姆施塔特银行)签订了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的规定,它们互相保证不录用正在这四家银行中的任何一家供职而没有被解雇的职员!”(203)由于职员们的反对,不得不对这项协定作了“重大的<
  >修改。”(
  )((在哪些方面?怎样修改的
  
  ))
  {对职员的态度}
  完
  注意:哈·威瑟斯:《英国的货币和信贷》,1911。
  菲力波维奇
  桑巴特
  《社会经济概论》(毕歇尔、舒尔采-格弗尼茨等人)。
  利夫曼:《卡特尔与托拉斯》
  教授罗·利夫曼博士:《卡特尔与托拉斯以及国民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第2版,斯图加特,1910。法学和国家学丛书。
  一本对材料作了很好概述的通俗读物。观点却是愚蠢的、自满的、洋洋得意的资产者辩护士的观点。
  取材还不错,当然是从辩护士的观点来取舍的。
  注意:第161页:
  “德国曾经实行过很多非<
  ?>垄断性的合并……  火药工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与早先的许多例子完全不同)。还在70年代时,19个火药工厂就合并成了一个股份公司。后来在1890年,它又同自己的一个劲敌合并为一个股份公司:科隆—罗特威尔联合火药工厂。这个大股份公司随后不仅同其他一些火药工厂组成了卡特尔,并且还同上面提到的那个代那买特炸药工厂托拉斯组成了卡特尔。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德国所有炸药厂的最新式的紧密同盟,后来这些炸药厂与法美两国用同样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代那买特炸药工厂一起,可以说是共同瓜分了整个世界。”(第161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87页。——编者注]
  {瓜分世界}
  德国的工业卡特尔在1905年有385个(实际上还要多些:第25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38页。——编者注]。
  里塞尔(第137页)在引证这个统计时,又作了一个补充:“‘直接’参加这些卡特尔的企业约有12000个”。里塞尔:《德国大银行及其集中》,第3版,耶拿,1910。
  国际卡特尔(有德国参加的)接近100个(第30页:在1897年共有将近40个)[注:同上,第338页。——编者注]。
  钾碱工业。
  第一个卡特尔      1879:    4个企业
  价格上涨          1898:    10个企业
  “制钾的狂热”:    1901——21个企业
  1909——52个
  (“有些破产了”)。
  美国钢铁托拉斯(在1908年有165211个工人)在1907年有210180个工人(16100万美元的工资)、17000万美元的纯利、110000万美元的资本(第124页)。
  德国最大的采矿工业企业盖尔森基兴矿业公司在1908年有1705个职员+44343个工人(7050万马克的工资)。
  (第135页。)施瓦布在1902年(1902.6.17)建立了一个造船公司,资本7090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是施瓦布的。后来这个公司破产了,公众遭到了掠夺!
  (173及其他各页。)“交织”、“参与”(散见各处)、“不存在孤立状态”(第155页)——这就是利夫曼为了回避(和模糊)马克思的“社会化”[9]概念所使用的一些“字眼”。
  ((利夫曼著作摘完))
  《社会经济概论》摘录
  《社会经济概论》,作者为S.阿尔特曼……卡·毕歇尔和其他许多人。
  第5篇,第2部分:《银行》(舒尔采-格弗尼茨和雅费),蒂宾根,1915。
  Ⅰ.舒尔采-格弗尼茨:《德国信用银行》(1—190)。
  Ⅱ.埃德加尔·雅费:《英国、美国和法国的银行业》(191—231)。
  (象一本教科书,在各节中,废话和“分类法”居多。)
  也有可取之处。“帝国主义”精神贯串于全书。
  第53页:在1914年,柏林8大银行握有的
  股份资本——         124500万马克
  其中德意志银行       25000
  贴现公司             30000
  德累斯顿银行         20000
  准备金……………………………………43200
  167700
  他人资金…………………………………  532800
  (“全部资本”)………………………  700500
  第140页:营业范围:“货币贸易和信用贸易”。
  1882    1907
  机构……………………………     5879    13971
  从业人员………………………   21633   66275
  (其中妇女)………………………   244     3089
  在1907年有3个企业各有1000以上职员
  德意志银行在1912年有6137个职员
  德累斯顿银行在1912年有4638个职员
  参看第11页:在1907年,德国有14000个“银行机构”,其中有4000个是辅助机构……
  第145页:“……大银行成了在经济上统一德意志帝国的最重要的手段……”
  “如果领导德国银行的责任归根到底是落在十来个人身上,那么现在他们的活动对于人民福利说来,就比大多数国务大臣的活动还要重要。”(145—146)[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38页。——编者注]
  {“十来个人”}
  “但是果真如此,那我国民族生存的利益就要求产生新的精神类型的银行掌权者,在他对利润的抽象<哈哈!>追求中浸透了对国家政治的因而也是对国民经济的种种考虑……
  如果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趋势的发展情况彻底想一番,那么结果就会是:一国的货币资本汇集在银行手里;银行又互相联合为卡特尔;一国寻找投资场所的资本都化为有价证券。到那时就会实现圣西门的天才预言:‘现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同经济关系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调节这个事实相适应的,这种状态应当被有组织的生产所代替。指挥生产的将不是那些彼此隔离、互不依赖、不知道人们经济要求的企业家;这种事情将由某种社会机构来办理。有可能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的中央管理委员会,将把这种社会经济调节得有利于全社会,把生产资料交给适当的人运用,尤其是将设法使生产和消费经常处于协调的状态。现在有一种机构已经把某种组织经济工作的活动包括在自己的任务以内了,这种机构就是银行。’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实现圣西门的这些预言,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实现这一预言的道路上:这是和马克思本人所设想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不过只是形式上不同!”(146)[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438—439页。——编者注]
  {圣西门也是马克思主义!!!}
  “当然,象英国那样靠政治实力进行投资,例如对苏伊士运河的投资(英国在1876年用400万英镑购买的股票,现在竟值3000万英镑),德国现在还办不到……”(159—160)
  {好例子!(真叫人羡慕)400和3000}
  第164页上引证了伊·伊·列文:《德国在俄国的资本》,圣彼得堡,1914。
  “银行的国民经济职能就是管埋人民财产,这一点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引自兰斯堡在1908年《Die Bank》[注:《银行》杂志。——编者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目前,信用经济愈发展,流到银行选定的企业家那里去的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就愈大。现在银行不仅为每年的储蓄开辟渠道,而且也为以前积累下来的(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的)资本总额开辟渠道。首先回想一下‘他人资金’大量增长的情形。在1891年底,德国股份银行中的这种资金为128000万马克;到1906年底已达630500万马克;现在估计约有100亿马克。
  {注意100亿50亿}
  1913年底,单是柏林9家大银行就有51亿马克[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7页。——编者注]。但与此同时,银行成了证券业中更大的资本运动的流通渠道。因而银行尽管有极好的愿望也可能犯错误;它们可能把几十亿资金投错了方向,以致在某种情况下损失净尽。现在几家大银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它们对股东们所负的私人经济的责任就变成为对国家整体所负的国民经济的责任。实际上它们把资本纳入了商业和工业的轨道,而且首先是纳入大的重工业企业,其次是纳入地产(从前是贵族的庄园,现在是大城市中的出租的房产)。因此,德国的炼铁工业和大城市获得了急剧的发展,前者仅次于美国,后者甚至在赶上美国这个样板……”(第12页)
  第27页:“1908年底的他人资金(债权人的资金和存款):信用银行有825000万马克,储金局有150亿马克,互贷协会有30亿马克。∑=2625000万马克。”
  “私人银行'的数目在增加(1892年有2180家;1902年有2564家;1912年计有3500家),作用在降低。”(第16页)
  舒尔采-格弗尼茨的全书处处(passim)都是兴高采烈的德国帝国主义的调子,洋洋得意的蠢猪的调子!!!!
  第35页:1870——31家银行有  37600万马克资本
  1872——139″″″″111200″″″″″
  (1873)——73  由于危机而损失了43200万
  {危机的说明!}
  国家银行的转帐和结算周转额(单位10亿马克)
  1891           1901             1913
  98.7          196.6           452.8
  其中现金支付周转额
  24.3(=24.7%)29.7(=15.1%)43.3(=9.6%)
  “……1909年,法兰西银行贴现的票额100法郎以下的票据共750万张,而德国国家银行贴现的票额100马克以下的票据却只有70万张。”(第54页)
  银行业的“民主化”[10]!!把英国和德国比较一下,英国有一英镑一张的股票,在德国最低是1000马克(第111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64页。——编者注]。贴现票据的平均票面额:德国是2066马克(国家银行);法国是683法郎(法兰西银行)。
  “冯·西门子先生于1900年6月7日在帝国国会中声称,一英镑的股票是不列颠帝国主义的基础。”(第110。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64页。——编者注]
  “英国这个工业国比德国更少依靠信贷,更多依靠自己的资本。”(55)
  “英国作为国际支付中介人每年在承兑方面所获得的佣金目前似乎仍达8000万马克。据说,欧洲的海外贸易,每年通过英国支付的款额有60亿马克。”(83)
  第100页:§标题:《是银行统治交易所吗?》——这有些夸大,但是“它的<银行的>影响是广泛的……”
  {“十分有组织”}
  “从前,在70年代,象年轻人那样放荡的交易所利用股票有利可图的机会,开辟了德国的工业化时代,而现在银行和工业已经能‘独立应付’了。我国大银行对交易所的统治(同证券授受展期交易有关,但不仅仅与此有关)正表明德国是一个十分有组织的工业国。如果说这样就缩小了自动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而大大扩大了通过银行进行有意识的调节的范围,那么少数领导人在国民经济方面所负的责任也就因此而大大加重了。”(101)[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4页。——编者注]
  (引证)阿·勒文施坦:《符腾堡信用银行制度史及其同大工业的关系史》……《Archiv fǖr Sozialwissenschaft》[注:《社会科学文库》。——编者注]。增刊第5期,蒂宾根,1912。
  证券发行(第104页):
  国内有价证券
  1909    1910    1911
  德国及其殖民地            3.2    2.5    2.2
  英同″″″″″            1.9    3.1    1.8
  法国……………           1.4    0.7    0.6
  我的计算
  ∑÷3=
  7.9÷3=2.6
  6.8÷3=2.3
  2.7÷3=0.9
  外国有价证券
  1909    1910    1911
  德国及其殖民地     0.3    0.5    0.5
  英国″″″″″     1.8    2.3    2.0
  法国″″″″″     2.0    3.8    3.1
  我的计算
  ∑÷3=                        ∑∑
  1.3÷3=0.4              3.0(单位十亿马克)
  6.1÷3=2.0              4.3(单位十亿马克)
  8.9÷3=2.9              3.8(单位十亿马克)
  德国的证券发行(根据兑换价值)
  单位十亿马克
  公共贷款
  (国家债    农业贷            国内有   外国有
  券和市     抵押    工商业   价证券   价证券
  政债券)   贷款)   贷款    总额     总额
  [1886—1890]   1.8      1.2    1.3     4.3     2.3
  [1891—1895]   1.8      2.2    0.8     4.8     1.5
  [1896—1900]   1.7      1.9    4.3     8.2     2.4
  [1901—1905]   3.3      2.3    2.6     8.3     2.1
  [1906—1910]   6.0      2.6    4.8    12.6     1.5
  作者总结起来说:
  “证券发行的统计最清楚地表明了德国国民经济的国家社会主义色彩和工业主义色彩。”(104)
  德国“普鲁士铁路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企业……”(104)
  1911年普鲁士股份公司的情况:
  (单位百万马克)
  投入的资本                         年利
  公司   票面    兑换    %         单位   占票面   占兑换
  数目   价值    价值  (行情)     百万   价值的   价值的
  马克     %       %
  890    8821   15696  177.9%     952    10.8%   6.1%
  {177.9%}
  {157—88=69亿}
  “……主张发行小额股票的人首先认为,这种股票可以使工人参加工业,从社会政治观点看来,这是把工人的利益同企业主的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办法,也是使工人以现代形式分享利润的最好办法。”(第110—111页)——(关于一英镑的股票)
  在论“有价证券的投机”的一节(第111页及以下各页)中,坏蛋舒尔采-格弗尼茨不是去揭露银行的投机活动((参看《Die Bank》[注:《银行》。——编者注]杂志,埃施韦格等人)),而是用一些空话来支吾搪塞:“如果我国的银行都成了投机公司……那就是……德国国民经济的破产……”(112)((“如果”))……挽回我国“实业界”的“体面”,而且我国的银行职员被禁止在别家银行进行投机活动(在大城市里,这当然是容易对付的!!)……而银行经理呢?要知道他们都是一些“知道底细的人”(“Wissenden”)!!这里靠法律也无济于事,必须“加强商人的荣誉感,使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身分……”(113)
  {空话和谎言!!}
  “1909年年底,柏林9家大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着113亿马克,即约占德国银行资本总额的83%。德意志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着约30亿马克,与普鲁士国有铁路管理局同为旧大陆上资本聚集最多、而且分权程度很高的企业……”(137)[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7页。——编者注]
  {9家银行占总数的83%!!}
  银行之间的协定:达姆施塔特银行想同柏林市就“有利地使用”泰姆佩尔霍夫区问题缔结一项协定,利润为10%。后来德意志银行缔结这项协定时,达姆施塔特银行已经参加它的集团了!!(第139页)“……这样的银行团自然倾向于达成价格协定……”
  {倾向于建立银行卡特尔}
  {(1913)}
  “1913年夏季缔结的'一般协定'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因此实行之后,在银行业务方面就很难再谈什么自由竞争了……”(139)
  {25个人监督……}
  “譬如贴现公司有一个25人组成的常设的总部,负责监督业务的帐目和手续。”(143)
  {银行和军队!!}
  “普鲁士—德国的兵役制训练人们有纪律地集体劳动,从而为大企业,特别是银行业,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即使从政治上考虑这种制度已经没有必要,那么,为了提高经营强度,把它当作资本主义大企业的预备学校,还是应当实行的……”(144—145)
  “在30年前,不属于'工人'体力劳动范围以内的经济工作,9/10都是由自由竞争的企业家来做的。现在,这种经济上的脑力工作9/10都是由职员们来担任了。在这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银行业(151)[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5页。——编者注]。在大银行企业中,职员就是一切,甚至经理也不过是本机关的‘仆役’……”
  ……《Frankfurter Zeitung》[注:《法兰克福报》。——编者注](1914.5.2)就贴现公司和沙夫豪森联合银行合并一事发表了如下的评语:
  “随着银行的日益集中,只能向愈来愈少的机构请求大宗贷款了,这就使大工业更加依赖于少数几个银行集团。在工业同金融界联系密切的情况下,需要银行资本的那些工业公司活动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因此,大工业带着错综复杂的感情看待银行的日益托拉斯化<联合成或转变为托拉斯>;的确,我们已经多次看到各大银行康采恩之间开始达成某种限制竞争的协议。”(第155页)[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56页。——编者注]
  154—5:问题:谁更加依赖谁?是银行更加依靠工业呢,还是相反……
  维武罗夫斯基:《德国银行的集中对危机的影响》(“弗赖堡学位论文”),柏林,1911。
  弗尔克尔:《德国大工业的联合形式和分占利润的形式》,莱比锡,1909((《Schmoller's Jahrbuch》[注:《施穆勒年鉴》。——编者注],第33卷,第4编))。
  第10章:《国外投资》。
  “要使我国的银行能够把流到它手中的资本转入国外投资的轨道,从主顾方面来说,必须有相应的私人经营的前提。主要的刺激因素就是要使这样的投资比国内投资的利润率更高;在国内,资本财富日益增加,利率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首先力求从那些资本少而原料多的国家获得证券发行利润,因为这种利润通常总比国内高……”(158)
  注意【参看前面第44页,摘自第159—160页的一段引文[注:见本卷第39页。——编者注]】注意
  {700 350 200}
  “根据国外投资的数字估计,英国的投资额有700亿,法国有350亿(1910),而德国在1913年才有200亿马克。”(160)
  舒尔采-格弗尼茨在引用一些事实来证明“输出的附带条件”,证明工业从国外投资中所得到的好处,还说法国也在利用这一点:
  “因此法国这个食利国现在正在经历着第二次的工业繁荣”。它于1910年发行土耳其债券时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土耳其对任何一国的订货都不能超过法国……(第163页)。
  {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德国是一个典型的‘在国外经营的企业主’,而法国正在形成一个食利国,英国也有这种苗头。……如果说现在的世界具有盎格鲁撒克逊的面貌,那我国银行所做的却是靠铁路、矿山、种植园、运河及灌溉工程等等,使这种面貌具有德意志精神的特征……”(164)
  (注意:第1页,注释:“写于战前”。)
  在第10章中。
  C.《对国外投资的政治估价》。
  “资本输出是实现对外政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对外政策又决定着资本输出能否获得成功。
  (a)法、英、德三国都是债权国。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强国是政治银行家。那里,国家和银行界二位一体。譬如,法国政府和里昂信贷银行就是这样。爱德华七世和厄·卡斯尔[11]爵士的友谊也是这样。法国想在政治赌博中赢得头彩,把几十亿的金钱压在俄国这一张牌上。俄国拿到了法国的钱,竟以政治债主的身分出现于远东(中国、波斯)。作为债主的法国,紧紧地抓住西班牙和意大利,使它们在阿尔赫西拉斯象债户那样为法国效劳。法国曾经打算贷款给科苏特内阁而拒绝贷款给屈恩伯爵,要贷款,就要‘以退出三国同盟作为条件’。英国这个政治债权国把不列颠世界帝国重新联合了起来,所以它不怕自己的统一公债的行情受到压力。宗主国对发行殖民地国家债券给予充分保障,使得象纳塔尔这样半开发的新地区竟能享受到比早就获得巩固的堂堂普鲁士更为优惠的贷款,虽然普鲁士有大量铁路、国有土地等财富。这种信贷联系是‘各种利益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力量也许比张伯伦的优惠关税在任何时候所能具有的力量更为强大。不列颠债权国越出帝国内部联系的范围,使日本成为自己的政治藩属,使阿根廷处于殖民地的附属地位,使葡萄牙受到公开的债务奴役。葡属非洲那些佩金绦带的总督不过是不列颠的傀儡而已……”(165)
  “……总额<德国在俄国的资本总额>估计有30亿。如果注意到使我国银行获得高额利润的正是俄国的有价证券,那就会了解,为什么我国的银行要偏爱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债务国。”(166)
  “毫无疑问,世界上至今还没有被作为殖民地加以瓜分的那些半文明的国家,在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时,无论从哪一个欧洲强国都不可能得到象德国这样无私的援助。中国、波斯、土耳其都知道德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167)
  {妙论!!!妙论!!}
  “……国内敌视自由思想的环境,也有碍世界政治思想深入人心。我们离实现‘imperium etlibertas'[注:“帝国和自由”。——编者注]这一口号还远得很,而盎格鲁撒克逊人(从克伦威尔到罗得斯)所取得的那些丰功伟绩,都应归功于这一口号!”(168)
  {帝国主义和民主制}
  {妙论!}
  {(也要注意)}
  收买广大小资产阶级阶层和无产阶级上层分子的方法更加巧妙,更加狡猾了
  “德国在国外的银行到处遇到早已在那里建立起来的英国‘国外银行’的竞争,这些银行即使在今天,无论就业务范围或股份资本数量来说,也都远远超过德国银行……”(173)
  “……我们希望更清醒地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登上舞台已经晚了。德国国外银行的活动很象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青年的极有前途的活动,但是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已被那些幸运的人所占有,这位青年人已经无法插足了。在不列颠这个世界帝国(法国和俄国就根本不用说了)内,简直找不到一个德国的银行机构,然而却硬说,不列颠人控制全世界是为了一切人的利益。德国国外银行体系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述政治任务解决得如何:即开放世界上尚未被人占领的地区,复兴穆斯林世界,在非洲建立德意志殖民帝国……”(174)
  {妙论!!!注意}
  该书第2部分是雅费的著作,对英美和法国的银行业作了枯燥无味的概述。毫无价值。
  《社会经济概论》第6篇:《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蒂宾根,1914。
  很多参考书目(参看第37页[注:见本卷第29—31页。——编者注])。
  关于大工业的一些统计数字,见有格的笔记[注:指笔记“μ。见本卷第516—517页。——编者注]。
  摘自该书第34页和第143页,1882年和1907年的工业
  摘自莫·鲁·魏尔曼的文章:《现代工业技术》
  引证库·拉特瑙的著作:《资本和产品的增加对德国机器制造业生产费用的影响》,1906。
  例子如下:
  (水泵)
  水泵的型号
  产值约增加      A        B          C
  50%           197      880      1593马克
  162      738      1345
  打字机(第157页)
  生产    100架    价格=200马克
  ″″     500″    ″″  160
  ″″    1000″    ″″  140
  ″″    2000″    ″″  125
  德国工业股票的发行情况{根据《Frankfur—ter zeitung》[注:《法兰克福报》。——编者注]和《政治学词典》)((“发行业”))
  1903——19530万  开始高涨
  1904——26760″  ″″″″
  1905——49250″  高涨
  1906——62430″  高涨顶点
  1907——24020″  危机
  1908——32670″  (开始恢复)
  {高涨与危机对比}
  根据贝尔的统计材料,美国鞋的消费量如下(第175页):
  1880——平均每个居民2.5双
  1905——″″″″″″3.12″
  摘自泰·福格尔施泰因的文章:《资本主义工业的金融组织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从1873年5月9日这一天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用舍恩兰克的夸张说法,这一天是卡特尔产生的日子,是经济高涨的丧钟敲响的日子,也是弗·克莱因韦希特发表他那关于卡特尔的著作的日子。”(216)
  卡特尔历史片断:
  “我们可以从1860年以前的时代里举出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个别例子;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现在极常见的那些形式的萌芽;但是这一切无疑还是卡特尔的史前时期。现代垄断组织的真正开始,最早也不过是19世纪60年代的事。垄断组织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70年代国际性的工业萧条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222)
  “如果从欧洲范围来看,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的顶点。当时,英国建成了它的那种旧式资本主义组织。在德国,这种组织同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开始建立自己的存在形式。”(同上)
  “大转变是从1873年的崩溃时期,确切些说,是从崩溃后的萧条时期开始的;这次萧条在欧洲经济史上持续了22年,只是在80年代初稍有间断,并在1889年左右出现过异常猛烈然而为时甚短的高涨……”(222)
  “……在1889—1890年短促的高涨期间,人们大力组织卡特尔来利用行情。轻率的政策使价格比没有卡特尔时提高得更快更厉害,结果所有这些卡特尔差不多全都不光彩地埋葬在‘崩溃这座坟墓’里了。后来又经过了5年不景气和价格低落的时期,但是这时笼罩在工业界的已经不是从前那种情绪了。人们已经不把萧条看成什么当然的事情,而认为它不过是有利的新行情到来之前的一种间歇。
  于是卡特尔运动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卡特尔已经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它占领一个又一个的工业部门,而首先是占领原料加工部门。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在组织焦炭辛迪加(后来的煤业辛迪加就是仿照它建立的)时,卡特尔就创造了后来基本上再没有发展的组织卡特尔的技术。19世纪末的巨大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至少在采矿和钢铁工业方面,都是第一次完全在卡特尔的标志下发生的。当时人们还觉得这是一种新现象,而现在社会上则普遍认为,经济生活的重大方面通常不受自由竞争的支配,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事情了……”(224)[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36—337页。——编者注]
  {卡特尔的第二个时期}{注意}
  卡特尔的形式:
  (a)规定发货条件(销售条件、期限、支付款额等等……)的卡特尔
  (b)规定销售地区的卡特尔
  (c)规定产量的卡特尔
  (d)规定价格的卡特尔
  (e)分配利润的卡特尔
  辛迪加是统一的销售组织(Verkaufsstelle)
  托拉斯是全部企业的所有权
  统一的和绝对的权力
  看一下康特
  林登贝格
  赛乌
  施特勒
  施蒂利希
  瓦尔绍埃尔
  维贝尔
  注释:
  [1]《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所作的笔记的汇编,其中包括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全部准备材料。
  列宁很早就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他在1895—1913年写的一系列著作中揭示和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列宁着手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进行全面的研究。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从1915年中起,特别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编参考书目、拟大纲、作摘录、写札记。1916年初,列宁应彼得堡孤帆出版社之约,开始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2月上半月,他从伯尔尼移居苏黎世。在那里,他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材料,除充分利用苏黎世州立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外,还从其他城市借阅了一些参考书籍。列宁在准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共作了15本笔记,分别用希腊文字母编了号(从“阿耳法”到“奥米克隆”),此外还作了《“布雷斯福德”笔记》和整理了其他材料。列宁写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于1916年7月初把手稿寄往出版社以后,仍然继续收集有关帝国主义问题的材料。《“埃格尔哈夫”笔记》和《关于波斯材料的笔记》等就是在这个时期作的。
  《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收载了上述共20本笔记,此外还收了列宁在1912—1916年期间所作的有关这个问题的单独札记。笔记都是用有关著作和报刊的原文摘记的。这些材料最初以原文和俄译文对照的形式,分别发表在1933—1938年出版的《列宁文集》第22、27、28、29、30、31卷。《笔记“δ”(“迭尔塔”)》因发现较晚,直到1938年才译成俄文,在《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第9期上首次发表。1939年苏联将上述全部材料(原文摘录均译成俄文)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这个书名编成单行本出版。《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和第5版收入此书时,基本上未作变动,只分别对1912—1916年期间的单独札记部分作过增删。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以及其他著作中引用过《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的地方,本卷中分别加了脚注,以便读者了解列宁是如何利用笔记中的材料写作的。——1。
  [2]这篇论同“泥潭派”作斗争的文章,看来没有写成。——5。
  [3]《取得政权的道路》是卡·考茨基写的,1909年在柏林出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6章中说该书是“考茨基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一部反对机会主义者的著作”(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106页)。——5。
  [4]巴塞尔宣言即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国际社会党非常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的《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决议。宣言谴责了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备战活动,揭露了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号召各国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宣言斥责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号召各国人民为反对一切压迫小民族的行为和沙文主义的表现而斗争。宣言写进了1907年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决议中列宁提出的基本论点:帝国主义战争一旦爆发,社会党人就应该利用战争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5。
  [5]康拉德年鉴是《国民经济和统计年鉴》的别称。
  《国民经济和统计年鉴》(《Jahrbücher für National?konomie
  und Statistik》)是德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杂志,1862年由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创办,在耶拿出版,通常每年出两期。1872—1890年由约翰奈斯·康拉德编辑出版(1872年起协助编辑,1878年正式出任编辑)。1891—1897年由威廉·莱克西斯编辑出版。——11。
  [6]德国电气总公司(也译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是德国电气工业最大的垄断组织,1883年成立。它同德国另一家电气托拉斯西门子公司一起垄断了德国电气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34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代办处。战后,它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企业被收归国有,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企业仍属原资本家所有。1966年同无线电器材公司合并,改称德国通用电气—无线电器材公司;1985年改称通用电气公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电气托拉斯,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最强的垄断组织之一。它成立于1892年,主要由摩根财团控制。产品范围极广,从家用电器直到发电机、电力机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军需品主要供应者之一。战后又从事核武器、喷气发动机的生产。在国外设有子公司。
  1907年电气总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瓜分世界的协定(参看本卷第375—379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22年,这一协定被恢复。——14。
  [7]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的第9条。这一条宣布“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决权”(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7卷第427页和《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分册第38页)。——19。
  [8]下面是1913年美国工人的年工资数字,引自司各脱·尼尔林的《美国工资的相称性》一文,见《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第59卷第115页。——28。
  [9]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生产社会化问题,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来回避和模糊马克思的社会化概念的所谓“交织”、“不存在孤立状态”等说法,作了进一步分析和批判(参看《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40、341—342、437—438页)。——37。
  [10]这里说的银行业的“民主化”是指所谓股票所有权的“民主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一些国家发行小面额股票、部分劳动人民握有少量股票的情况得出结论说,所有权已分散,劳动人民变成了资本家。列宁对这种所谓资本“民主化”的理论的分析和批判,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第269—270页和第27卷第363—364页。——42。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