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阐发和批判》一书摘要[54]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阐发和批判》一书摘要[54]

  
  《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版第4卷《对莱布尼茨……》

  在对莱布尼茨的精彩叙述中应当摘同某些特别出色的地方(这不容易,因为全部,即第一部分(第1—13节),都是出色的),然后摘出1847年的补充。
  《莱布尼茨》一书是费尔巴哈1836年写的,当时他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第20节第21节  1847年和一些个别的地方}

  第27页[注:指《纲尔巴哈全集》1910年版第4卷的页码。——编者注]——莱布尼茨不同于斯宾诺莎的特点:莱布尼茨给实体的概念增添了力的概念,“而且是活动力”的概念……“自已活动”的原则(第29页)——
  {因此,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绝对的)联系的原则。似乎应当这样去理解费尔巴哈?}

  第32页:“斯宾诺莎的本质是单一,莱布尼茨的本质是差异、区别。”
  第34页: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望选镜,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显微镜[55]。
  “斯宾诺莎的世界是神的消色差透镜,是介质,通过它我们看到的不外是单一实体的皎洁的天光;莱布尼茨的世界是多棱角的结晶体、钻石,它由于自己的特有的本质而使实体的单色光变成无限丰富的色彩,并使之暗淡无光。”(原文如此!)
  第40页:“因此,在莱布尼茨看来,有形体的实体已经不再象笛卡儿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具有广延性的、僵死的、由外力推动的质体,而是在自身中具有活动力、具有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的实体。”
  {大概马克思就是因为这一点而重视莱布尼茨[56],虽然莱布尼茨在政治上和宗教上有“拉萨尔的”特点和调和的趋向。}
  单子是莱布尼茨哲学的原则。个体性、运动、(特种的)灵魂。不是僵死的原子,而是活生生的、活动的、在自身中反映整个世界的、具有(模糊的)表象能力的单子(特种灵魂),这就是“最终的要素”(第45页)。
  每一个单子都和另一个单子不同。
  “……如果生命的原则或内在的、自身的活动原则仅仅同物质的少部分或特殊部分相联系,那就完全违反了自然界的美、秩序和理性。”(莱布尼茨——第45页)
  “因此,如古代哲学家已经正确认识到的那样,整个自然界充满了灵魂或类似灵魂的存在物。因为我们借助于显微镜认识到:存在着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并且存在着比砂粒和原子还要多的灵魂。”(莱布尼茨——第45页)
  对照电子!
  单子的特性:表象,再现。
  “表象本身不过是复杂的或外在的东西的再现,即繁复性在简单中的再现(复制和描写)……”或是“……暂时状态,它在单一中或简单实体中包含和再现繁复性”(第49页,莱布尼茨)——单子有含混的(第50页)(模糊的,第52页)表象——(据说人也有很多无意识的、含混的感觉等等)。
  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自为世界,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自在的单一体”(莱布尼茨,第55页)。
  “模糊表象的混合物——这就是感觉,这就是物质……”(莱布尼茨——第58页)“因此,物质是单子的结合……”(同上)
  {我的自由的转述:
  单子=特种的灵魂。莱布尼茨=唯心主义者。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或者是一种用世俗的、肉体的联系把单子粘在一起的浆糊。}
  “绝对实在只在单子和单子的表象中。”(莱布尼茨,第60页)物质只是现象。
  “只有精神是明朗的”(第62页)……物质则是“不明朗的和不自由的”(第64页)。
  空间“本身是观念的东西”(莱布尼茨,第70—71页)。
  “……运动是物质多样性的物质原则……”(第72页)
  “和牛顿及其追随者的意见相反,在物质自然界中的确没有真空的空间。空气唧筒决不能证明真空的存在,因为玻璃上有细孔,通过这些细孔可以渗入各种细微的物质。”(莱布尼茨,第76—77页)
  “物质是现象。”(莱布尼茨,第78页)“单子的自为存在是它的灵魂,单子的为他存在是物质。”(费尔巴哈,第78页)人的灵魂是中心的、高级的单子,是隐德来希[57]等等,等等。
  “因此,每一个物体都被宇宙中发生的一切牵动着。”(莱布尼茨,第83页)
  “单子呈现着整个宇宙。”(莱布尼茨,第83页)
  “尽管单子是不可分的,但它具有复杂的冲动,即繁复的表象,其中每一个表象都力求有自已的特殊变化,同时这些表象由于和一切其他事物有本质联系而处在单子中……”“个体性包含着似乎处在萌芽状态的无限的东西。”(莱布尼茨,第84页)
  {注意莱布尼茨生活于1646—1716年}
  {这里有一种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类似的。”(莱布尼茨,第86页)
  “总之,自然界中没有任何绝对间断的东西;一切对立面,一切时空界限和独特性的界限,在绝对的非间断性、宇宙的无限联系面前都消失了。”(费尔巴哈,第87页)
  “虽然,单子由于自己的只由神经而不是由血肉构成的特性,被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影响着和牵动着”……但“它不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登场人物,而只是一名观众。单子论的主要缺陷正在于此。”(费尔巴哈,第90页)
  灵魂和肉体的一致是上帝安排的先定谐和。
  {“莱布尼茨的弱点”(费尔巴哈,第95页)[58]。}
  “灵魂是一种精神自动机。”(莱布尼茨,第98页)(有一次莱布尼茨自己就说,从偶因论[59]过渡到他的哲学是很容易的。费尔巴哈,第100页)但在菜布尼茨那里,这是从“灵魂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第101页)
  在《神正论》[60](第17节)中,莱布尼茨实质上是重复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61]。
  莱布尼茨在他的《人类理智新论》中批判了洛克的经验论,他说,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理智本身除外(!)(第152页)。[62]
  (费尔巴哈在第一版中也是唯心地批判洛克。)
  “必然真理”的原则“在我们之内”(莱布尼茨,第148页)。
  {参看康德,也是这样[63]}
  在我们之内有实体、变化等观念(莱布尼茨,第150页)。
  “借助理性作出最佳规定,这是自由的最高阶段。”(莱布尼茨,第154页)
  “莱布尼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第160页)等等,等等。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乐天的、充满生机的多神教,过渡到‘先验唯心主义’的森严的、因而也是更偏于精神和更激烈的一神教”(费尔巴哈,第188页)。
  {向康德的过渡}
  {第188—220页:1847年的补充。}
  第188页:“唯心主义的、先验的哲学……”
  “当然啦,在人看来是由经验而来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先验的;因为人既然收集了经验材料,并把它们结合在一般概念中,他自然能够提出‘先验综合判断’。因此,在较早时期是经验的事,在较晚时期便成为理性的事了……例如电和磁以前只不过是经验的、在这里即偶然的、只在个别物体中观察到的特性,而现在,经过广泛的观察,它们被认识到是一切物体的特性,是物体的极重要的特性……因此,只有从人类历史的观点出发,才能对观念起源的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第191—192页)
  {对康德的嘲笑}
  灵魂不是蜡块,不是白板[64]……“要创造表象就必须加进某种和对象不同的东西,如果我想从对象中导出这个不同的东西,这个为表象本质提供根据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愚蠢。然而,这个不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是普遍性的形式;因为,正如莱布尼茨所指出的,甚至单个的观念或表象本来就是普遍的(至少同现实的单个对象相比较时是如此),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规定的,是消除、消灭差别的。感性是庞杂的、非批判的、丰富的,而观念、表象则限于普遍的和必然的东西。”(第192页)
  “因此,《人类理智新论》的基本思想同《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思想一样,就在于:普遍性以及和它不可分割的必然性表达理智固有的或具有表象能力的存在物固有的本质,因此,它们不可能来自感觉器官,来自经验,也就是说,不可能来自外部……”(第193页)
  {莱布尼茨和康德必然性和普遍性是不可分割的注意}
  笛卡儿主义者已经具有这种观念——费尔巴哈引证了克劳贝格在1652年说的话。[65]
  {康德主义=陈旧的破烂货}
  “无疑,这个公理<整体大于部分>之所以确实可靠,并不是由于归纳,而是由于理智,因为理智的目的和使命从来就是概括感觉材料,以便使我们摆脱无聊的重复劳动,以便预料、替换、保存感性经验和感性直观。但是,难道理智是不以感觉为基础而完全独立地进行这种活动吗?难道感觉向我显示的个别事件在抽象中也是个别的吗?难道它不是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事件吗?难道在这种质里面没有可以由感官感知的那些个别事件的同一性?……难道感觉向我显示的只是树叶而不是树木?难道没有同一性的、相同性的和差别的感觉?难道我的感觉不能区别黑和白、昼和夜、木和铁?……难道感觉不是存在物的必然证明?因此,难道高级的思维规律、同一律不同时就是感性的规律?难道这个思维规律不依靠感性直观的真理性?”……(第193—194页)
  莱布尼茨在《理智新论》中写道:“一般性就是单个事物之间的相似,而这种相似就是实在性。”(第3篇第3章第12节)“但是,难道这种相似不是感性真理?难道被理智列入一门、一类的生物不是同样刺激我的感官?……难道对我的性感觉来说(性感觉也具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虽然通常在关于感觉的学说中不予注意),雌性动物和女子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吗?那么,理智能力同感觉能力或感知能力之间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感觉提供事物,理智则为事物提供名称。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已经存在于感觉中的,但是,实际上存在于感觉中的东西,只是在名称上存在于理智之中。理智是最高的存在物,是世界的统治者;但这只是在名称上,而不是在实际上。名称又是什么呢?是标示区别的符号,是十分显明的标志,我把它当作表明对象的特征、对象的代表,以便从对象的总体性来设想对象。”(第195页)
  “……感觉就象理智一样告诉我:整体大于部分。但是,它不是用言词,而是用实例告诉我的,例如:手指比手小……”(第196—197页)
  “……因此,确信整体大于部分,这当然不是取决于感觉。可是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整体这个词。整体大于部分这一命题所表述的,丝毫没有超出整体这个词本身所表明的……”(第197页)
  “……相反,莱布尼茨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或唯灵论者,把手段变为目的,把对感性的否定变为精神的本质……”(第198页)
  “……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东西,就生存着,存在着,并且称为灵魂。因此,我们确信我们灵魂的存在先于确信我们肉体的存在。当然,意识是第一性的;但是,意识仅仅对我来说是第一性的,而不是它本身是第一性的。就我的意识来说,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但是就我的肉体来说,我之所以意识到自己,是因为我存在。二者之中哪一个正确呢?是肉体即自然,还是意识即自我?当然是自我;因为我怎能承认自己不正确呢?然而,事实上我能把意识同自己的肉体分开并独自思维吗?……”(第201页)
  “……世界是感觉的对象和思维的对象。”(第204页)
  “在感性对象中,人把存在于现实中的、作为感觉的对象的本质,同那种从感觉抽象出来的思想本质区别开来。人把前者称为实存,或者又称为个体,把后者称为本质或类。人把本质规定为必然和永恒的东西——因为即使一个感性存在物从感性世界消失了,它还仍然是思考的存在物或表象的存在物——而把实存规定为偶然的和暂时的东西……”(第205页)
  “……莱布尼茨是半个基督徒。他是有神论者,或者是基督徒兼自然主义者。他用智慧、理智来限制神的恩惠和威力。但这种理智无非是自然博物标本室,不过是关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关于世界整体的观念。因此,他用自然主义来限制自己的有神论;他通过对有神论的扬弃来肯定、维护有神论……”(第215页)
  第274页(摘自1847年的补充):
  “人们关于感觉的欺骗谈得那么多,关于语言的欺骗谈得那么少,可是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感觉的欺骗多么笨拙,语言的欺骗又多么精巧!理性的普遍性、费希特和黑格尔的自我的普遍性愚弄了我如此之久,直到我终于为拯救自己的灵魂,依靠我的五官懂得了,理性意义上的逻各斯的一切困难和秘密都会从词的含义中得到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海姆的话——‘理性的批判应当转变为语言的批判’,在理论方面甚合我意。至于谈到作为感觉着的个体存在物的我同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的我这二者之间的对立,按照这种说明和引证的论文<费尔巴哈本人的>[66]则被归结为尖锐的对立:在感觉中我是单一的,在思维中我是普遍的,但是在感觉中我同样是普遍的,在思维中我也同样是单一的。思维中的一致只以感觉中的一致为依据。”(第274页)
  “……人类的一切交往都是以人们感觉的相同性为前提的。”(第274页)
  《斯宾诺莎和赫尔巴特》[注:见《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版第4卷。——编者注](1836年)。第400页及以下各页。保护斯宾诺莎,反驳“道德论者”赫尔巴特的庸俗的抨击。
  强调指出斯宾诺莎的客观主义等等。注意。
  《和黑格尔的关系》[注:见《费尔巴哈全集》1840年版第4卷。——编者注](1840年,附后来的补充)。第417页及以下各页。
  {不很明显地,偶尔强调他是黑格尔的学生。}
  摘自评语:
  “同自然的形成和发展相矛盾的辩证法是什么?它的必然性是什么?……”(第431页)
  《谢林先生》(1843年)。给马克思的信(第434页及以下各页)。根据底稿。对谢林的斥责[67]。
  第4卷完
  载于1930年《列宁文集》俄文版    第12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9卷第65—76页
  注释:
  [54]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阐发和批判>一书摘要》写在单独一册笔记本中,笔记本封面上写着《费尔巴哈》。摘要是根据《费尔巴哈全集》德文第2版第4卷写的。列宁主要关心的是路·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叙述。列宁在分析这一哲学体系时,指出它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也指出这位哲学家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列宁在《摘要》开始部分把该书正文和1847年的补充作了比较。把《摘要》的这一部分和《卡尔·马克思》一文的开始部分(其中谈到费尔巴哈思想的演变,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48页)对比一下,就有理由认为,摘要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脱稿前写的,而《卡尔·马克思》一文的手稿是1914年11月4日(17日)从伯尔尼寄往俄国(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编辑部)的。在《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中,费尔巴哈关于莱布尼茨哲学一书的摘要列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之前,尽管前者的写作时间显然晚于后者(见注32),这是为了使费尔巴哈两本著作的摘要连接起来,同时也不破坏黑格尔著作摘要的连贯性。费尔巴哈关于莱布尼茨哲学的著作写于1836年,而补充则写于1847年(该书1837年出德文第1版,增订版于1848年出版,收入《费尔巴哈全集》第1版第5卷)。——60。
  [55]  路·费尔巴哈的原话是:“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把遥远得看不见的事物映入人们的眼帘的望远镜;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把细小得看不见的事物变成可以看得见的事物的显微镜。”(见《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德文版第4卷第34页)——61。
  [56]  马克思在1870年5月10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他自己“佩服莱布尼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489页)。在列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中标出了这个地方(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8卷第145页)。——61。
  [57]  隐德来希是唯心主义哲学术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德来希是事物所固有的内在目的,这一目的通过自己的活动从可能的变为现实的。在戈·威·莱布尼茨看来,隐德来希是单子力图实现自身中潜在的完善性的意向。——63。
  [58]  指路·费尔巴哈这样一段话:“先定谐和虽然是莱布尼茨的宠儿,却是他的弱点……从对单子的纯属外在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先定谐和,是和莱布尼茨哲学的精神根本矛盾的。”(《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德文版第4卷第95页)莱布尼茨采用“先定谐和”这一神学概念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每一单子是单个的,并且只遵循自己内部发展的规律,而众单子却可以同时在每一特定时刻都处于彼此完全适应与谐和之中。按照莱布尼茨的意思,这是因为上帝在造单子时,已经保证了它们的统一,预先规定了它们的谐和。——64。
  [59]  偶因论来自拉丁文occasio(意为机缘),是17世纪哲学中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学说,以勒·笛卡儿的精神肉体二元论思想为基础,主要代表有德国哲学家约·克劳贝格、荷兰哲学家阿·海林克斯和法国哲学家尼·马勒伯朗士。这种学说认为精神和肉体都是特殊的独立的实体,如果没有上帝在每个一定的机缘进行直接干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64。
  [60]  《神正论》是戈·威·莱布尼茨的著作《论神的慈善、人的自由和恶的起源的神正论论文》的简称。该书于1710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64。
  [61]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是神学中最流行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试图从逻辑上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论证对上帝的信仰是合理的。这种论证法由教父哲学的代表“圣”奥古斯丁(354—430)最先提出,后经中世纪的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尔姆(1033—1109)加以发展。恩格斯写道:“这种论证法说:‘当我们思考着上帝时,我们是把他作为一切完美性的总和来思考的。但是,归入一切完美性的总和的,首先是存在,因为没有存在的东西必然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存在算在上帝的完美性之内。因此上帝一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7页)不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近代都有许多哲学家(其中包括约·洛克、伏尔泰等人)批判过本体论的论证法。唯物主义哲学彻底驳倒了关于神的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和其他论证法。用马克思的话说,这种论证法“不外是空洞的同义反复”(同上,第40卷第284页)。——64。
  [62]  戈·威·莱布尼茨的著作《人类理智新论》(1764年)是针对约·洛克的《人类理智论》(1690年)写的。洛克在他那本书中发展了感觉论的认识论。莱布尼茨是捍卫唯理论的,便对“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存在于感觉中的”这一感觉论的基本论点加以补充,说“理智本身除外”。——64。
  [63]  指伊·康德的下述论点:只有先验的、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才是必然的、绝对的、真实的。这是康德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论点之一。下面列宁指出了路·费尔巴哈对戈·威·莱布尼茨和康德的主要著作所作的对比(见本卷第66页)。——64。
  [64]  白板是拉丁文tabula rasa的意译,即未经刻写的涂蜡的板。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这种蜡板记事,用完熨平,仍可重新使用。后来人们用白板来比喻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心灵和事物。——65。
  [65]  指德国哲学家、笛卡儿主义者约·克劳贝格的著作《捍卫笛卡儿主义》(1652年阿姆斯特丹版)。——66。
  [66]  指路·费尔巴哈为了获得在埃朗根大学讲课的权利而于1828年用拉丁文写的学位论文。这一著作译成德文题为《论理性;它的统一性、普遍性、无限性》,刊载于《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版第4卷。——69。
  [67]  指1843年路·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信。费尔巴哈在信中批判了谢林的哲学(见《费尔巴哈全集》1910年版第4卷第434—440页)。费尔巴哈的信是对马克思1843年10月3日给他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446页)的答复。——70。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