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68]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68]

  [注:这是伯尔尼图书馆的图书编号。——编者注]

  《黑格尔全集》
  第1卷  哲学论文
  第2卷  精神现象学
  第3—5卷  逻辑学
  第6—7卷  哲学全书(第1、2部)
  第8卷  法哲学
  第9卷  历史哲学
  第10卷  美学(3部)
  第11—12卷  宗教史
  第13—15卷  哲学史
  第16—17卷  综合文集
  第18卷  哲学入门
  第19卷  黑格尔往来书信集(第1、2部)
  《黑格尔全集》
  总卷目[69]
  {“死者的一群友人:马尔海奈凯、舒尔采、甘斯、亨宁、霍托、米希勒、费尔斯特编的全集”。}

  《黑格尔全集》第3卷
  (1833年柏林版)(共468页)
  《逻辑学》[70]
  第1部  客观逻辑
  第1编  存在论
  (伯尔尼:Log.I.175[注:这是伯尔尼图书馆的图书编号。——编者注])

  第1版序言

  第3卷第5页[注:指《黑格尔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3卷的页码。——编者注]——关于逻辑学,说得妙:说它似乎是“教人思维”的(犹如生理学是“教人消化”的
  ),这是“偏见”。
  “……构成真正的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的逻辑科学……”(第6页)
  “……哲学不能由一门从属的科学——数学——取得自己的方法……”(第6—7页)
  
  “而这样的方法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本性,同时内容的这种自身反思第一次设定并产生出内容的规定本身。”(科学认识的运动——这就是实质。)
  “知性(Verstand)作出规定(bestimmt)”,理性(Vernunft)加以否定,理性是辩证的,因为它把知性的规定化为无(“in Nichtsaufl?St”)。二者的结合——“知性的理性或理性的知性”=肯定的东西。
  对“简单的东西”的否定……“精神的运动”……(第7页)“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第7—8页)
  (“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注:手稿上“从不知到知”这几个字被一条横线勾去,大概本意是想用来表示着重强调之意。——俄文版编者注]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意识的运动,“犹如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本质的本性(Natur der reinen Wesenheiten)为基础的”。
  倒过来: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申出来。
  第一版序言到此为止。
  第2版  序言
  “对思想王国作哲学的描述,即从它自身的<注意>内在活动去描述,或者,也可以说,从它的必然<注意>发展去描述”……(第10页)  [出色!]
  “已知的思维形式”——重要的开端,“没有生命的骨骼”(第11页)。
  {需要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生命。}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附带提到汉语以及它的不发达:第11页),名词和动词的形成(第11页)。在德语中,有时候一些词有“相反的含义”(第12页)(不仅有“不同的”,而且有相反的含义)——“对思维来说是快事”……
  {思想史=语言史}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以及两极性(“不可分离地(黑体是黑格尔用的)联系着的对立面”)(第12页)。从力向两极性的过渡是向“高级思维关系”的过渡(第12页)。
  注意  再看第11页……“但是,如果一般地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而跟精神的东西对立起来,那就应当说:逻辑的东西倒是超自然的东西……”
  {自然和“精神的东西”}
  逻辑的形式是大家知道的,可是……“知道的东西并不因此就是认识了的东西”(第13页)。
  “无限的进步”即“思维形式”的“摆脱”质料(von dem Stoffe)、表象、愿望等等,一般的东西的提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认识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一切必需的东西都具备以后……人们才开始思考哲理。”(第13—14顶)他又说:埃及祭司的闲暇,是数学的开始(第14页)[注:见亚里土多德《形而上学》第1篇第1章。——编者注]。要致力于“纯粹思想”,先得通过“人类精神必须经过的漫长的途程”。在这样的思维中
  “那推动着民族和个人的生活的利益沉默了”(第14页)
  {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
  逻辑的范畴是“外部存在和活动的”“无数”“细节”的简化(在另一处用的是“概括”)。这些范畴反过来又在实践中(“通过对活生生的内容的精神提炼,通过创造和交流”)为人们服务。
  “关于我们的感觉、意欲、兴趣,我们可没有说它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它们倒是被当作独立的力量和权力,因而这些就是我们自身。”(第15页)
  {思维对兴趣和意欲……的关系}
  关于思维形式(Denkformen),也不能说它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因为它们“贯穿于我们的一切表象”(第16页),它们是“一般的东西本身”。
  客观主义: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参看下述对立
  ——“主观思维”和“事物本身的客观概念”的对立。我们不能“超出事物的本性”(第16页)。
  还有反对“批判哲学”的评语(第17页)。批判哲学把“三项”(我们、思维、事物)之间的关系设想成这样:我们把思维置于事物和我们的“中间”,这个居中者把我们和事物“隔离开来”(abschlieβt),“而不是结合起来”(zusammen-schlieβen)。对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应当用“简单的评语”来回答:“这些好象站在我们思想的彼岸(jenseits)的事物,本身就是思想之物(Gedankendinge)”……“而所谓自在之物只不过是空洞抽象的思想之物”。
  {反对康德主义}
  {在我看来,论据的要点如下:(1)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隔开(分开);而事实上认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抽象”代替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进展、运动。}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空洞抽象,而黑格尔要求的是和实质相符合的抽象:“事物的客观概念构成事物的实质本身”,——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深化相符合的抽象。}
  认为思维形式只是“供使用”的“手段”,这是不对的(第17页)。
  认为思维形式是“外在形式”,只是附着于内容而非内容本身的形式(“Formen,die nuran dem Gehalt,nicht der Gehalt selbst seien”),这也是不对的(第17页)……
  {黑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富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
  所以黑格尔注意“一切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思想”,注意“实体性的内容”……
  ——“任务就在于,要意识到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的这种逻辑本性。”(第18页)
  {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
  “本能的行动”(instinktartiges Tun)“分散在无限多样的质料中”。相反地,“理智的和自觉的行动”把“动因的内容”(denlnhalt des Treibenden)“从它和主体的直接统一中”分出来,使之“成为它面前<主体面前>的对象”。
  “在这面网上,到处有牢固的纽结,这些纽结是它的”精神或主体的“生活和意识的据点和定向点……”(第18页)
  {如何理解这一点呢?
  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真理是无限的”——真理的有限性是它的否定,是“它的终结”。如果形式(思维形式)被看作“不同于质料并且仅仅是附着于质料的”形式,那么形式就不能够把握真理。由于形式逻辑的这些形式的空洞,它们理应受到“蔑视”(第19页)和“嘲笑”(第20页)。同一律,A=A,——空洞,“不堪忍受”(第19页)。
  不该忘记:这些范畴“在认识中有自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它们必定有效”。但是作为“漠不相关的形式”,它们就会成为“谬误或诡辩的工具”,而不是真理的工具。
  不仅应当对“外在形式”,而且应当对“内容”进行“思维的考察”(第20页)。
  {“随着这样地把内容引入逻辑的考察”,成为对象的就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实质,事物的概念。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不是事物,而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逻各斯,即存在着的东西的理性”(第21页)。
  在第22页开头,用以下几个字表述逻辑的对象:
  “Entwicklung des Denkens in seinerNotwendigkeit”.
  {思维按其必然性的“发展”}
  必须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存在、无、变易(das Werden)[注:“变易”(das Werden)又译“生成”。——编者注])(不要其他东西)出发,引申出范畴(不是任意地或机械地搬用)(不是“叙述”,不是“断言”,而是证明)(第24页),——在这里,在这些基本的东西里,“全部发展就在这个萌芽中”(第23页)。

  导言:逻辑的一般概念
  通常把逻辑这门“关于思维的科学”理解为“认识的单纯形式”(第27页)。黑格尔驳斥这种观点。反对自在之物——“纯属思维的彼岸的东西”(第29页)。
  思维形式似乎“不适用于自在之物”。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真的认识,是荒谬的。而知性不也是自在之物吗?(第31页)
  “比较彻底的先验唯心主义认识到,仍被批判哲学保留着的自在之物这个幽灵,即这个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阴影是虚妄的,并认定自己的目的就是彻底消灭它。而且,这种哲学<费希特的?>开始试图使理性由自身表示自己的各个规定。但是这种尝试的主观态度使它不能完成。”(第32页)
  逻辑形式是僵死的形式——因为它们没有被看成“有机的统一”(第33页),“它们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统一”(同上)。
  在《精神现象学》中,我对“意识是从它和对象的最初直接矛盾(Gegensatz)到绝对知识的前进运动加以考察的(第34页)。这条道路经过了意识对客体的关系的一切形式……”
  “作为科学,真理是发展着的纯粹的自我意识”……“是客观的思维”……“概念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第35页)。(第36页:僧侣主义、上帝、真理的王国,等等。)
  第37页:康德给予“逻辑的规定”以“本质上主观的意义”。但是“思维的规定”却有“客观的价值和存在”。旧逻辑遭到了轻视(第38页)。要求改造……
  第39页——旧的形式逻辑——正象用碎片拼成图画的儿戏(遭到了轻视:(第38页))。
  第40页。哲学的方法应当是它自己的方法(不是数学的方法,和斯宾诺莎、沃尔弗等人相反)。
  第40—41页:“因为方法就是对逻辑内容的内部自己运动的形式的意识”
  往下第41页全是对于辩证法的很好的说明。
  “es ist der lnhalt ln sich,die Dialektik die cr an ihm selbsthat:welche ihn fortbewegt”.(第42页)
  “把一个现象领域向前推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内容本身,是它<这个内容>在(an)自身中所具有的辩证法”(也就是它自身运动的辩证法)。
  “否定的东西同样也是肯定的”(第41页)——否定是规定的东西,具有规定的内容,内部的矛盾使旧的内容为新的更高级的内容所代替。
  在旧逻辑中,没有过渡,没有发展(概念的和思维的),没有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第43页),也没有某些部分向另一些部分的“过渡”。
  于是,黑格尔提出两个基本要求:
  (1)“联系的必然性”
  和
  (2)“差别的内在的发生”。
  {非常重要!!据我看来,这就是下面的意思:
  (1)现象的某一领域的一切方面、力量、趋向等等的必然联系、客观联系;
  (2)“差别的内在的发生”,是差别、两极性的演进和斗争的内部客观逻辑。}
  《巴门尼德篇》[71]中柏拉图辩证法的缺陷。
  “通常把辩证法只看作一种外在的、否定的行动,这种行动和事物本身无关,是来自纯粹的虚荣心,即想动摇和瓦解稳固的和真实的东西的一种主观欲望,或者至少把辩证法看作这样一种行动,它导向虚无,即导向辩证地考察的对象的空洞。”(第43页)
  (第44页)——康德的重大功绩就是他使辩证法脱离了“随意性的外观”。
  两个重要的东西:
  (1)外观的客观性
  {注意:不清楚,回头再看!!}
  (2)矛盾的必然性
  自己运动的灵魂……(“内在的否定性”)……“一切自然的和精神的生命力原则”(第44页)。
  {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外观也是客观的,因为在外观中有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不仅本质是客观的,而且外观也是客观的。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差别是存在的,可是差别也有自己的界限。}
  辩证的东西=
  =“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第45页。逻辑象语法的地方就在于:语法对于初学的人说来是一回事,对于通晓语言(或几种语方)和语言精神实质的人说来是另一回事。“逻辑对于刚开始接触逻辑和各门科学的人说来是一回事,而对于研究了各门科学又回过来研究逻辑的人说来则是另一回事。”
  这样,逻辑便提供“这种丰富性<关于世界的表象的丰富性>的本质,提供精神的和世界的内在本性……”(第46页)
  “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还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第47页)
  {参看《资本论》}
  {绝妙的公式:“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特殊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很好!}
  “——正象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很好的比较(唯物主义的)}
  这样,逻辑的东西也只有当它成为各门科学的经验的总结时才得到对自己的应有的评价;由此对于精神说来它才是一般真理,不是跟其他的质料和实在并列的个别知识,而是这其他一切内的本质……”(第47页)
  {“各门科学的经验的总结”注意(“实质”)“其他一切知识的本质内容”}
  “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国”(第47页),这个王国摆脱了“一切感性的具体性”……
  (第50页)——“……不是抽象的、僵死的、不动的,而是具体的……”很有特色!辩证法的精神和实质!
  (第52页)附注……康德哲学的结果……:“理性不能认识真的内容,至于绝对真理,只得交付给信仰……”
  {康德:限制“理性”和巩固信仰[72]}
  {(第53页)再一次提到自在之物=抽象,抽象思维的产物。}

  存在论
  科学应当以什么为开端?
  (第59页[注:指《黑格尔全集》1833年柏林版弟3卷的页码。——编者注]……(顺便提一下)“认识的本性”(同上,第61页)
  {逻辑的主题。和现今的“认识论”比较。}
  (第60页)……“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黑体是黑格尔用的>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  [注意]
  (1)天——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唯物主义。
  (2)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打倒天——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第62页)“逻辑是纯科学,也就是说,
  全面发展的纯知识……”
  第一行是荒谬的。
  第二行是天才的。
  以什么为开端?“纯存在”(Sein)(第63页)——“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是开端。“本身不包含任何内容”……“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第66页)……(认识的)“前进”……“必须由事物的内容自身的本性来规定……”
  (第68页)开端在自身中包含着“无”和“存在”,它是二者的统一:……“处于开端的东西还不存在,它只是走向存在……”(从非存在到存在:“非存在同时也就是存在”)。
  关于绝对的呓语(第68—69页)。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阅读黑格尔:黑格尔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说法[注: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8页。)——编者注])——就是说,我大抵抛弃上帝、绝对、纯观念等等。
  (第70—71页)哲学不能从“自我”开始。没有“客观的运动”。
  第1篇  规定性(质)
  (第77页)纯存在——“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规定已经是质。)
  存在过渡到Dasein(定在有阴存在?)——
  而这个存在过渡到Fürsichsein(自为存在?)
  存在——无——变易
  “纯存在和纯无是……一个东西。”(第78页)
  (第81页: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它们的结合是变易。
  “一方直接消失在另一方之中的运动……”
  无是同某物对立的。但某物已经是规定的存在,异于另外的某物,而这里所讲的是单纯的无(第79页)。
  (埃利亚派和巴门尼德,特别是前者,达到了存在这个抽象概念。[73])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流动”(第80页)……这就是说:“一切都在变易”。
  从无中什么都不产生吗?从无中生出存在(变易)……
  (第81页):“在每个<黑体是黑格尔用的>现实的东西或思想中都不难发现存在和无的这种统一”……“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含着存在和无这两者。”反对意见则悄悄地塞进规定的存在(我有100塔勒或者没有)第82页末尾,——可是这里说的不是这个……
  “规定的、有限的存在,是和其他东西有关的存在;它是一个内容,跟其他的内容、跟整个世界处于必然性的关系中。就整体的相互规定的联系来看,形而上学可以作出实质上是同语反复的论断:如果一粒微尘被破坏了,整个宇宙就会崩溃。”(第83页)
  {“整个世界的必然联系”……“一切事物的相互规定的联系”}
  (第86页):“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表现为历史上最初的东西。”(听起来倒是挺唯物主义!)
  第91页:“变易既是存在的持续存在,也是非存在的持续存在。”……“过渡也就是变易”……(第92页末尾)
  第94页。“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一样,认为不可能从存在或绝对实体向否定的、有限的东西前进。”而黑格尔认为,“存在”和“无”的统一或不可分性(第90页,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好)提供过渡、变易。
  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不是这样吗?
  (第92页:对于“经过中介的存在,我们保留实存这个名称。”)
  第102页: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认为,从存在和一的过渡=外在的反思”。
  第104页:据说,黑暗就是没有光明。但是“在纯粹光明中就象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见什么东西……”
  第107页——援引那在消失过程中的无限小的量……
  “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在存在和无之间的中间状态。”
  “开端的不可理解性”——如果无和存在是相互排斥的话;但这不是辩证法,而是诡辩。
  “因为诡辩是依据未予批判和不加思索的无根据的前提而作的推理;而我们称辩证法是高级的理性运动,在这种运动中,那些似乎是全然分离的规定通过自己,通过它们本身而相互过渡,前提则被扬弃。”(第108页)
  {诡辩和辩证法}
  变易。它的环节:发生和消灭(第109页)。
  变易的扬弃——定在具体的、规定的存在(?)
  第110页:扬弃=结束  同时
  =保持  保存
  第112页:定在是规定的存在(注意第114页“一个具体的东西”),——与他物有分别的质,——可变的和有限的。
  第114页。“规定性,作为存在着的规定性这样自身孤立起来,就是质……”“质,作为存在物这样被区别出来,就是实在。”(第115页)
  第117页  ……“规定性就是否定”……(斯宾诺莎)任何规定都是否定,“这个命题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第120页:“某物是第一个否定的否定……”
  这里的叙述断断续续,而且非常模糊。  [抽象而费解的黑格尔主义——恩格斯语[注: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3页)。——编者注]。]
  第125页——……两对规定:(1)“某物和他物”;(2)“为他存在和自在存在”。
  第127页——自在之物是“很简单的抽象”。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在之物,——这句名言似乎明智。自在之物是摆脱了一切规定为他存在的抽象,是摆脱了对他物的一切关系的抽象,即无。因此,自在之物“无非是没有真理的、空洞的抽象”。
  这是非常深刻的:自在之物以及它向为他之物的转化(参看恩格斯[注: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7页)。——编者注])。自在之物一般地是空洞的、无生命的抽象。在生活中,在运动中,一切的一切总是既“自在”,又在对他物的关系上“为他”,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很好!如果我们问什么是自在之物,那么问题本身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包含着不可能回答的成分了……(第127页)}
  第129页——附带记下:辩证的哲学思维,是“包括批判的哲学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所不知道的。
  {康德主义=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在阅读黑格尔时……
  第134页:“界限<是>简单的否定或最初的否定<对某物的否定,任何某物都有自己的界限>,同时他物则是否定的否定……”
  第137页:“Etwas mit seiner immanenten Grenze gesetzt alsder Widerspruch seiner  selbst,durch den es übet sichhinausgewiesen und getrieben wird,ist das Endliehe”.
  (某物,从其内在界限的观点来看,从其自身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它这个某物并使它超出自己的界限——的观点来看,是有限。)
  当人们说事物是有限的,他们的意思就是承认:事物的非存在是它们的本性(“非存在是它们的存在”)。
  “它们<事物>存在着,可是这个存在的真理就是它们的终结。”
  机智而且聪明!对通常看起来似乎是僵死的概念,黑格尔作了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中有运动。有限的?就是说,向终结运动着的!某物?——就是说,不是他物。一般存在?——就是说,是这样的不规定性,以致存在=非存在。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中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性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
  {注意在阅读黑格尔时,关于辩证法的思想}
  第139页——据说:无限和有限是对立的?(见第148页)(参看第151页)
  第141页——应有与界限是有限的环节。
  第143页——“在应有中开始了对有限性的超越,开始了无限性。”
  第143页——据说:理性是有其界限的。“在这种说法中,没有意识到下面这一点:当规定某物为界限时,就已经在超出这个界限了。”
  第144页:石头不思维,因此它的局限性(Beschr?nktheit)对它
  说来不是它的界限(schranke)。但石头也有自己的界限,例如:它如果“是一种能够发生氧化作用的盐基”,氧化性就是它的界限。
  石头的进化
  第144—145页:——(人的)一切东西都超越界限(冲动、疼痛等等),而理性,请看,“是不能超越界限的”!“但是,当然,并非任何超越界限……都是真正地摆脱界限”!
  如果磁铁也有意识,它就会认为自己的指向北方是自由的(莱布尼茨)。——不,那时磁铁会知道空间的一切方向,并且会认为仅仅一个方向是自己的自由的界限、是对自己的自由的限制。
  第148页……“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并成为无限……”使有限转化为无限的,不是外在的(fremde)力量(Gewalt)(第149页),而是它(有限)的本性(seine  Natur)。
  {事物本身、自然界本身、事件进程本身的辩证法}
  
  第151页:“恶无限性”是这样一种无限性,它在质上和有限性对立,和有限性没有联系,和有限性隔绝,似乎有限是此岸,而无限是彼岸,似乎无限站在有限之上,在有限之外……
  第153页:而事实上它们(有限和无限)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统一的(第155页)。
  第158—159页:“……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不是它们的外部的聚合,也不是把分开的和对立的、彼此不相干的、因而也是不相容的东西联在一起的那种不适当的、与它们的规定相对立的结合,而是每一个在自身之中都是这种统一,每一个只是它自身的扬弃,在扬弃中,无论哪一个对另外一个而言都没有自在的存在和肯定的定在的优越性。如前面已经指出的,有限性只不过是对自身的超越;因此,在有限性中包含着无限性即有限性自身的他物……”
  {应用于原子和电子的关系。总之就是物质的深邃的无限性[74]……}
  “……但是,无限的进展表现着更多的东西<较之有限和无限的简单对比>,在无限的进展中并设定了被区别者的联系<黑体是黑格尔用的)……”(第160页)
  {无限的进展的(一切部分的)联系}
  第167页:“思辨思维的本性……完全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对立环节”。
  无限怎样达到有限这个问题,有时被认为是哲学的本质。但是这个问题可归结为阐明二者间的联系……
  第168页……“关于其他的对象,也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才能提出问题,关于哲学的对象尤其如此,因为要取得与问题毫无意义这一答案不同的答案。”
  第173—174页:Fürsichsein——自为存在=无限的存在,完成的、质的存在。对他物的关系消失了,剩下的是对自己的关系。质达到了顶点(auf die spitze)就成为量。
  康德和费希特的唯心主义……(第181页)“滞留在定在和自为存在的二元论”((不清楚))……
  就是说,没有自在之物(下一句话提到它)到现象的过渡?没有客体到主体的过渡?
  为什么自为存在是一,我不明白。依我看来,在这里黑格尔是非常费解的。
  一是原子(和虚空)的古老的原则。虚空之被认为是运动的泉源(第185页),不仅在于地方空着这个意思,而且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思想:在否定的东西中一般都包含着变易的根据,自己运动的不静止的根据”(第186页)。
  {注意:自己运动}
  第183页:“因此,自为存在的观念性,作为总体性,首先转变为实在性,而且转变为最牢固、最抽象、作为—的实在性。”
  高深莫测……
  关于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很重要。并且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那里有许多真理。反对庸俗唯物主义。注意。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75]。
  第189页——注释。莱布尼茨的单子。莱布尼茨的—的原则及其不完备性。[76]
  看来,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身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这给整个逻辑学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方面。
  第193页……“有一句古代格言:—即多,特别是多即—……”
  第195页……“一和多的差别被规定为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差别,相互关系分为两种关系:排斥和吸引……”
  一般说来,黑格尔之所以用得着自为存在,部分地想必也是为了引申出“质”是如何“转化为量的”(第199页)——质是规定性、自为的规定性、被设定的东西,是一,——这些东西给人一种非常勉强而又空洞的印象。
  注意第203页那句不无讽刺的评语,它反对“对经验加以反思的认识方式,这种方式是:起初在现象中感知某些规定,然后把这些规定作为根据,并且为了所谓说明它们而采用相应的基本质料或力。这些质料或力是应当产生这些现象的规定的……”

  第2篇  量
  康德有四种“二律背反”[77]。事实上每个概念、每个范畴也都是二律背反的(第217页)。
  “古代怀疑论不辞辛苦地指出它在科学中所发现的一切概念中的这种矛盾或二律背反。”{怀疑论在哲学史上的作用}
  黑格尔颇为挑剔地(而且机智地)分析康德,他得出一个结论:康德在结论中只是重述在前提中讲过的东西,即重述存在着连续性范畴和非连续性范畴。
  由此只能得出结论说:“这些规定,单独来看,都没有真理,只有它们的统一才有真理。这就是对它们的真正辩证的看法,也是它们的真正结果。”(第226页)
  {真正的辩证法}
  第229页:“Die Diskretion[注:非连续性。——编者注]如何翻译?隔离性[注:“隔离性”一词在手稿上已勾去。——俄文版编者注],分割性?也象die Kontinuit?t连接性(?),继承性(?)[注:“连接性”和“继承性”两词在手稿上已勾去。——俄文版编者注],连续性一样,是量的环节……”
  第232页:“定量,首先是指具有某种规定性的量或者就是具有界限的量——它在具有完备的规定性时就是数……”
  第234页:“Anzahl数目计数?和个位是数的环节。”
  第248页——关于数的作用和意义问题(关于毕达哥拉斯等等讲得很多),其中有中肯的评语:
  “思想的规定性越丰富,从而它的关系越丰富,那么,通过数这种形式对思想作出的表述,也就一方面越紊乱,另一方面越随意和越没有意义。”(第248—249页)((对思想的评价:规定丰富,因而关系也丰富。))
  关于康德的二律背反(世界没有始因,等等),黑格尔又过细地证明:在前提中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作已经证明了的东西。(第267—278页)
  往下,对于从量到质的过渡所作的抽象理论的阐述是如此费解,竟令人莫名其妙。回头再看!!
  第283页:数学中的无限。直到今天,其立论的根据只在于结果的正确性(“由其他根据证明的”)……而不在于对象的明显性参看恩格斯[78]。
  第285页:在计算无限数的时候,某种不精确性(明显的)从略,但所得的结果仍然不是相近的而是完全准确的!
  虽然如此,还是要找一个立论的根据——“并不就是无谓之举”,“不象要求证明有使用自己鼻子的权利那样的无谓之举”[79]。
  黑格尔的回答是复杂的、费解的等等。这里讲的是高等数学;参看恩格斯论微分和积分[80]。
  有意思的是黑格尔附带写下的意见——“先验地,即本质上主观地和心理地”……“以先验的方式,也就是在主体之中”。(第288页)
  第282—327页及以下各页——第379页
  在这里极详细地研究了微分和积分,引证了牛顿、拉格朗日、卡诺、欧勒、莱布尼茨等人的话,这些引证表明黑格尔对于无限小的这种“消失”、这种“存在和非存在的中间物”是多么感兴趣。不研究高等数学,是无从理解这一切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卡诺那本书的标题:《关于微积分的形而上学的探索》!!!
  对比率概念的发挥(第379—394页)是非常费解的。只摘出第394页上关于符号的意见:对于符号一般是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但是“反对一切符号论”时要指出:符号论有时是“免得去把握、揭示、证明概念的规定(Begriffsbestimmungen)的一种方便手段”。而哲学的任务正是在于把握、揭示、证明概念的规定。
  “力、实体性、原因和结果等等通行的规定,也同样地只是一些符号,用来表达例如生命的或精神的关系,就是说,对于这些关系说来,是非真理的规定。”(第394页)
  第3篇  度
  “在度中,抽象地说,质和量结合着。存在本身是规定性的直接的自身等同。规定性的这个直接性扬弃了自己。量就是如此复归于自身中的存在,以致它是简单的自身等同,是对规定性的漠不相关。”(第395页)第三项——度。
  康德引进了样态范畴(可能、现实、必然),黑格尔指出,在康德那里:
  “这种范畴所具有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象对思维的关系。在这种唯心主义看来,思维总是实质上在自在之物以外的东西……其他范畴所固有的客观性是样态诸范畴所没有的。”(第396页)
  顺便提一下(第397页):
  印度哲学,其中梵天转化为大自在天(变化=消失,发生)……
  各民族把度神化了(第399页)。
  ?度过渡到本质(Wesen)。
  (在度的问题上,指出黑格尔顺便讲的一个意见还是有点意思的,他说:“在发达的市民社会里,许多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个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第402页)
  关于渐进性(Allm?hligkeit)这个范畴问题,黑格尔说:
  “为了使人能设想或说明某质或某物的消失,是很容易求助于渐进性这个范畴的,因为这样,消失就几乎是眼睛能看到的。因为定量既被设定为外在的、本性上变化的界限,于是变化作为仅仅是定量的变化,也就自然可以被理解了。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不能说明的;变化,按其本质而言,同时也是从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过渡,或者说,是从定在向非定在的比较抽象的过渡;在这里包含着不同于渐进性中所包含的规定,渐进性不过是减少或增多,不过是片面地执着于大小。
  但是,那表现为纯粹的量的变化也会过渡到质的变化,——古人已经注意到它们的这个联系,并且用通俗的例子来表明由于不知道这一点而发生的矛盾……”(第405—406页)(“秃头”:拔去一毛;“谷堆”——取出一粒……)(在这里)“被驳斥的是das einseitige Festhaltenan der abstrakten Quantumsbestimmtheir”(“片面地执着于抽象的量的规定”,就是说不估计全面的变化和具体的质等等)。“……因此,那些说法不是空洞的或咬文嚼字的戏言,它们本身是正确的,并且是对思维中所发生的现象感到兴趣的意识的产物。
  “当定量被看作无足轻重的界限时,它就是使某个定在遭受意外袭击和毁灭的那一个方面。概念的狡猾正在于:它从这样的一个方面去把握定在,这个方面好象与定在的质无关,而且无关到这样的程度,以至那种给国家、所有者招致不幸的国家的扩大、财产的增加等等,起初甚至还显得是它们的幸运。”(第407页)
  “认识到自然界的经验数字,例如行星的相互距离,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但是,更无比伟大的功绩是使经验的定量消失,把它们提高到量的规定的普遍形式,使得它们成为一个规律或度的环节”;伽利略与开普勒的功绩……“他们指出观察所得的全部细节是符合于他们所发现的规律的,这样就证明了这些规律。”(第416页)然而还必须要求对这些规律作出更高级的证明,因而能从质或相互关联着的一定的概念(如空间和时间)来认识这些规律的量的规定。
  {规律或度}
  度的这些概念,如特殊的量,实在的度(其中包括择亲和势——例如化学元素、乐音),其阐述是很费解的。
  关于化学的长篇注释,包括反对伯塞利于斯及其电化学理论的论战。(第433—445页)
  “度的关系的交错线”(Knotenlinie von Ma? verh?ltnissen)——量到质的过渡……渐进性和飞跃。
  又,第448页,没有飞跃,渐进性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在黑格尔的注释中,往往都是事实、实例、具体的东西(因此,费尔巴哈有一次嘲笑道:黑格尔把自然界放逐到注释中去了。《费尔巴哈全集》第2卷,第?页)[81]。
  第448—452页,把一个注释冠以标题列入目录(不是在本文中!!学究气!!):“这些交错线的实例;自然界似乎没有飞跃。”
  举例:化学,乐音,水(蒸汽、冰)——第449页——诞生和死亡。
  Abbrechen der Allm?hligkeit,(第450页)。
  {渐进性的中断}
  “据说自然界中是没有飞跃的;普通的观念如果想要理解发生和消灭,就会象前面提出的那样,以为只要把它们设想为逐渐的出现或消失,那就是理解它们了。但是上面已经说过:存在的变化从来都不仅是从一个量过渡到另一个量,而是从质过渡到量和从量过渡到质,是向他物的变易,即渐进过程的中断以及与先前的定在有质的不同的他物。水经过冷却并不是逐渐地变成坚硬的,并不是先成为胶状,然后再逐渐地坚硬到冰的硬度,而是一下子就变成坚硬的。在水已经完全达到了冰点以后,如果仍旧在静止中,它还能全部保持液体状态,但是,只要稍微振动一下,就会使它变成固体状态。
  发生的渐进性所根据的是这样一种观念:正在发生的东西,是已经感性地存在着或者就在现实中存在着,仅仅由于自己的微小而还不能被人感知;同样,消失的渐进性,也是根据这样一种观念:非存在或代替正在消失的东西的他物也是存在着的,只是还看不出来;——而且,这里所谓存在着并不是指:在现存的他物中已经包含这个他物于自身,而是指:他物已作为定在而存在着,只是还看不出来而已。因而,发生和消失一般地都被扬弃,或者换句话说,自在的东西、内部的东西(其中某种东西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定在)成了微小的外部定在,而本质的差别或概念的差别则成了外部的差别,仅仅是大小的差别。——用变化的渐进性来理解发生和消灭,导致无聊的同语反复;因为那意味着:正在发生或消灭的东西,预先就已经是现成的了,而变化则成了外部差别的简单变换,这样,实际上就只是同语反复。这种竭力想要获得理解的知性所碰到的困难,就在于某物是在质的方面过渡到与自己有别的一般他物以及自己的对立面;为了避免这种困难,知性便把同一和变化想象为量的无足轻重的、外部的变化。
  在道德领域,只要在存在的范围内对道德进行考察,也同样有从量到质的过渡;不同的质是以量的不同为基础的。只要量‘多些’或‘少些’,轻率行为就会过度,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东西,即罪行,并且,公平会过渡到不公平,德行会过渡到恶行。同样,国家也是如此,尽管其他条件都相同,但由于有大小的差别,国家就会具有不同的质的特性……”(第450—452页)
  往下:
  从存在到本质(Wesen)的过渡,叙述得非常费解。
  第一卷完。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