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批注[218](不早于1909年)

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批注[218](不早于1909年)

  
  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
  [第39—41页]  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构造、世界的构造问题提供了答案,当然,这种答案不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出色的历史理论的基础,在它的基础上,政治和道德成为一定意义上精确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当然指正确理解的——和一切独断论格格不入,它处处带来认识论批判主义的清流。
  {何必用“别人的”字眼呢!}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打算使读者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在这里,作为方法、作为研究的指导原则,没有提供问题的绝对答案,而是首先帮助我们正确提出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论,分为形式的或逻辑的部分,和现实的或物质的部分。
  对于最初的原始的认识说来,体验是和体验的对象同一的,现象是和存在、自在之物同一的。内心体验的世界,对于原始人说来,就是物的世界。他不知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区别。这种原始的认识形式,在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和社会人想征服自然力的这种欲望发生矛盾,和文化的新的高级阶段发生矛盾。随着人类需要的扩大,随着经验材料的增加和积累,随着知觉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接触的增多,知觉和物的对比以及内心感受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对比便日益明显了。这时对新的认识形式的需要就成熟了。……在最新哲学中把人们引到辩证唯物主义去的那种逻辑过程,直接使我们感到兴趣。——休谟、贝克莱等人的心理主义,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利用感性世界。感性的映象就是认识的对象。英国经验论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存在=被知觉,——存在着的东西就是知觉到的东西,知觉到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存在着的……
  康德懂得:只有通过“数学直观”才能有真正科学的认识。感性的直观不包括人人必需的认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感性的映象不能包罗应当认识的现象的全部总和。于是,康德就从心理主义向先验主义过渡了……
  [第43页]  黑格尔的哲学代表了这一链条上的最后一环。我们知道,在休谟、康德、费希特那里,主体被置于客体之上,客体被宣布为不能脱离主体的某种东西……
  [第48—58页]  范畴,即纯粹普遍的概念,如时间、空间、因果性,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一方面是逻辑规定,另一方面是物的现实形式……
  先验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把自己的权力扩张到实在的事物领域中去,它认为范畴只不过是意识的主观的、而且还是先验的形式。至于现象,先验主义则用范畴的形式、即普遍逻辑的形式把它们包罗起来,借助这些形式可以表述严格的数学的自然规律并使这些规律具有普遍性。但先验主义和感觉论的现象论一样,只是和现象打交道。它们认为存在、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宣布形式是普遍的、客观实在的“直观”,从而得出认识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根据这一点就可能对现实进行数学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几何学的”认识,即精确的认识。“几何学的”空间和“纯粹的时间”就是普遍的实在的直观,也是对感性世界的“数学”认识的前提……
  但同时,辩证的意识却能上升到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直观”,上升到对自然界的普遍秩序的必然性、内部制约性进行直观……
  人的认识程度的深浅是由他的行动,由他本人所受到的外部世界的影响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说,人的思考主要是由于人在影响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感觉引起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据只有服从自然界才能统治自然界这样一种看法,要我们使自己的活动符合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符合于事物的必然的秩序,符合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于是,巴门尼德把思维或理性所能认识的并处在流动变化的现象后面的东西看成事物的真正本质(“—”)。这样他就把感性知觉同它们的基础、现象世界同现象后面的世界割裂开来了……
  形而上学的唯理论者认为概念才能提供真正的实在,而在感觉论者看来,感性知觉或直观所提供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在感觉范围以外的东西,都是不能认识的。被提升为绝对现实的那些现象就是认识的对象。经验意识的内容是变化无常的。各种质的实在的基质被现象论否认了。于是存在着多样性,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现象,但没有实体的统一性……康德巧妙地把关于事物本身不可认识的现象论的学说和唯理论形而上学者关于存在着绝对实在的存在、“自在之物”的学说结合起来。
  以霍尔巴赫为首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把当作事物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本性同它的特性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康德的关于“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二元论……
  但是,我们如果把法国唯物主义和康德主义等同起来,那对法国唯物主义就不公平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毕竟还承认事物本质的相对可知性……
  可是,法国唯物主义从物质作用于我们的外部感觉这一见解出发,承认事物本身的某些特性是可以认识的。但法国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因为它告诉我们:可认识的只是事物的某些特性,而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我们是看不出的和不能完全认识的……
  把事物的特性和它们的“本性”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康德从不可知论者、现象论者-感觉论者(直接从休谟)那里拿来的……
  唯物主义不同于现象论和感觉论,它把我们从事物本身那里所得到的印象看作是具有客观意义的。而现象论(和康德主义)却看不出在事物的特性和它们的“本性”即外部世界之间有任何相合之点,但法国唯物主义者已经肯定地指出:事物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根据事物给予我们的那些印象来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实在的……
  [第60—62页]  辩证唯物主义使物质实体、实在的基质成为存在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把世界看作“一种过程,一种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的物质”(恩格斯)[219]。形而上学者所谓的不变的绝对的存在变成了变化着的存在。实体性的实在被认为是有变化的,变化和运动被认为是存在的现实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存在”和“非存在”的二元论,克服了“内在的东西”和“超验的东西”、事物的特性和事物本身的形而上学的绝对对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才有可能把自在之物和现象、把内在的东西和超验的东西科学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克服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以及质的“主观主义”,因为,“事物的本性”,正象普列汉诺夫非常正确地指出的,“是表现在它的各种特性之中的”。正是根据我们从事物本身那里所得到的印象,我们才有可能判断事物本身的特性,判断客观实在的存在……
  “内在的东西”具有客观实在的性质;处在现象彼岸的、属于“不可认识之物”范围内的“超验的东西”,从我们感觉所不能感知的神秘实质变为我们意识的“内在的”内容,变为感性知觉的对象。既然“内在的东西”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既然它提供按印象判定事物的特性的可能性,那么它就成为“超验的东西”了;既然“超验的东西”被宣布为虽是主体彼岸的,然而又属于可认识之物范围内的东西,那么它就成为“内在的东西”了。别尔托夫的见解也是这样。他说:“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首先是现象的总和。但是因为自在之物是现象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因为现象是因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规律不仅具有主观的意义,也具有客观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错的话,那么主体中的各种思想的相互关系是和主体之外的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相符合的。”[注:恩·别尔托夫《对我们的批判者的批判》第199页。]这样就唯一正确地科学地解决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是认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形而上学者和现象论者曾费了很多心机……
  [第62页]  辩证法教导说,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就是变易。把这条原理译成具体的唯物主义语言,它就意味着万物的基础是物质,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物质……
  [第64—65页]  因此,物体并不是象现象论者-感觉论者所想的那样只是可以被人感觉的,它是完全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而存在着的,是“自为地”、作为“主体”存在着的。但如果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而存在着的,那么知觉可完全是以作用于我们的物体为转移的。没有物体就没有知觉,就没有表象、概念和思想。我们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得的那些印象决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思想和概念才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物体看成该物体所引起的作用即知觉的原因。现象论者否认这样提问题的可能性。内在论者认为,外部世界(如果有这样的世界存在的话)不仅是不可感知的,而且是不可想象的……
  [第67页]  还得这样设想:我们的知觉,即外部世界和我们的“感性”这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按内容来说也是和我们所不能直接地直接地认识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不等同的……
  {注意[注:这个符号是表示应当把“直接地、直觉地”这两个词的位置前后对调一下。——编者注]}
  [第69—75页]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自在之物就是自身存在着的、“自为地”存在着的物。普列汉诺夫就是按这个意思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物质是“自在之物的总和,因为这些物是我们感觉的泉源”[注:“思维之外的这种存在的形象就是物质,就是实在的基质!”《费尔巴哈全集》
  第2卷第289页。]。这种自在之物或物质并不是在物的具体特性后面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概念。物质的存在不能和它的本质分开,反过来说,物质的本质不能和它的存在分开……
  缺乏任何质或特性的事物,甚至不能为我们所想象,它不能生存,没有任何存在。外部世界是我们用自己的知觉、根据外部世界、事物本身使我们产生的那些印象构成的……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根据印象,即根据外部世界的事物所引起的印象,去认识外部世界。根据我们在事物对我们起作用时所得到的那些印象,我们便认为事物具有一定的特性。印象是两个因素的合力,这样的印象必然受这两个因素的本性制约,并且还包含有构成这两个因素的本性、并为这两个因素所共有的某种东西……
  只有以承认外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才能创立纯粹科学的认识论。谁否认外部世界,他也就否认我们的感觉的原因而走向唯心主义。但是外部世界又是规律性的原则。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知觉中有一定的有秩序的知觉联系,这只是因为我们感觉的原因即外部世界是这种规律性联系的基础……
  如果不能预见,就不能科学地认识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不仅同我们有因果联系,而且在事物彼此之间,也是这样,就是说,在外部世界事物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知道了相互作用的那些条件,我们就又有可能不仅预见和预言事物对我们所起的作用,而且也能预见和预言它们的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的那些关系和作用,即事物的客观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决不是在一定承认原子论或微粒论或任何第三种假说的意义上来预先解决物质构造问题的。如果原子构造的新学说获得胜利,那么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不会遭到毁灭,相反地,会获得最光辉的证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新思潮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过去在物理学家看来是不变的、最简单的即最基本的和不可分的“物体”的原子,原来是由更基本的单位或粒子构成的。现在人们设想,电子是存在的最终单位。但是,辩证唯物主义难道断定原子是存在的绝对界限吗?……
  {啊!普列汉诺夫不提这个“新思潮”,不知道它。德波林则讲得不清楚。}
  如果有人象我们的马赫主义者那样,以为只要承认电子学说,物质就不成其为实在而归于消灭,从而把物质看成唯一实在和对经验的系统化唯一有用的工具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就破产,如果这样以为,那就是错误的……一切原子是否都由电子组成,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可能得不到证实的假说。这点姑且不论,但难道说电子学说把原子消灭了?电子学说只不过是证明原子是相对稳定的、相对不可分和不变的……但是作为实在的基质的原子并没有被电子学说所排除……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从形式上来看,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使人人必需的客观的认识成为可能,因为存在的形式,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也就是思维的形式,因为知觉范围内的每一个变化是和客观世界中的每一个变化符合的。至于谈到物质因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承认自在之物或外部世界或物质。“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否认无条件的东西和绝对的东西。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中,物质的一定的结合就是运动和变化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一“种”存在经过飞跃会过渡到另一种存在。最新物理学的理论不仅不否定,反而完全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载于1958年《列宁全集》
  俄文第4版第38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
  第29卷第526—533页
  注释:
  [218]  阿·莫·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文载于1909年彼得堡出版的文集《在分界线上》。——516。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