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笔记本片段(1913年)
弗·拉布《理查·阿芬那留斯的哲学》和佩兰《原子》[171]
弗·拉布:《理查·阿芬那留斯的哲学。系统的叙述和内在的批判》1912年莱比锡版(共164页),5马克。
佩兰:《原子》巴黎(阿尔康)版。
关于约·普伦格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书评[172]
约翰·普伦格:《马克思和黑格尔》1911年蒂宾根版(共184页)(4马克)。
奥·鲍威尔在《社会主义历史文汇》第3卷第3期中作了否定的评论。
关于拉·巴·佩里《现代哲学倾向》的书评[173]
斐·坎·司·席勒在1913年4月《思想》杂志上评论拉尔夫·巴顿·佩里的著作:《现代哲学倾向:评自然主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和实在论,兼论威廉·詹姆斯的哲学》1912年伦敦和纽约(朗曼公司)版,共383页。
席勒反对佩里的“实在论”,并责难他说,“他的思想把实在论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以致他总是企图把其他一切问题都归结于这一点”。
应当指出,席勒从佩里的著作中引了下面一段话:“有机体适应于环境,它从环境中发展起来,并作用于环境。意识是对先于它和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环境的选择性的回答。倘若有某种回答,那么一定有引起回答的东西。”(佩里的著作第323页)而席勒却反驳说:
“如果不认为‘独立存在的环境’问题<黑体是席勒用的>是已被证明的,那么,这里除了思想和它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什么东西也不能得到证明……”(第284页)
关于安·阿利奥塔《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反动》的书评[174]
安东尼奥·阿利奥塔:《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反动》,第1卷,8开本,XVI页+526页,1912年巴勒莫奥普蒂玛出版社。
约·塞贡先生在《哲学评论》(里博)1912年巴黎版第12期第644—646页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他说:
“他<阿利奥塔>向我们指出,现代反动思潮的一切最新来源都在不可知论中;他向我们指出,现代反动思潮是通过德国的新批判主义(黎尔)和法国的新批判主义(雷努维埃),通过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通过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而发展的;他向我们描述和揭露了柏格森和施米特的直觉主义,英美的实用主义即威·詹姆斯、杜威和席勒的实用主义,李凯尔特、柯罗齐、闵斯特贝格和罗伊斯等等的价值哲学和历史主义”(第645页),直到舒佩、柯亨等人的学说。
作者在第二部分同时分析了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和杜恒的“新的性质物理学”,以及赫兹、麦克斯韦和帕斯托里的“模型理论”。据说作者特别憎恨神秘主义(包括柏格森在内)等等。
作者的观点据说是“真正合乎理性的理智主义的中庸精神,即阿利奥塔先生和基阿佩利先生的精神”(第645页)。
载于1938年《列宁文集》俄文版第31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9卷第343—345页
注释:
[171] 关于弗·拉布和让·佩兰的著作的札记写在名为《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的笔记本中,写这一札记的时间不早于1913年。——331。
[172] 关于约·普伦格《马克思和黑格尔》(1911年)一书书评的札记写在《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这册笔记本里,写于1913年。札记前后都是各种问题的书目摘录。书评是奥·鲍威尔写的,载于1913年《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史文汇》第3期。列宁读普伦格这本书的时间要晚一些(见本卷第353—356页)。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史文汇》(《Archiv für die Geschichte desSozialismus und der Arbeiterbewegung》)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社会民主党人卡·格律恩贝格编辑出版的杂志,于1910—1930年在莱比锡出版,共出了15卷。——331。
[173] 关于拉·巴·佩里《现代哲学倾向》的书评的札记写在《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这册笔记本里,写于1913年4月以后。书评是斐·坎·司·席勒写的。载于1913年4月《思想》杂志第22卷第86期。
《思想》杂志(《Mind》)是英国的唯心主义派别的刊物(月刊),研究哲学和心理学问题,1876年起先后在伦敦和爱丁堡出版。该杂志的第一任编辑是罗伯逊教授。——332。
[174] 关于安·阿利奥塔《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反动》的书评的札记写在《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这册笔记本的末尾,写于1913年。书评是约·塞贡写的,刊载于1912年《哲学评论》杂志第12期。
本文关键词:
金冲及
相关阅读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绘就“京彩”消费图景
- 多措并举夯实网络安全底座
-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经济“大循环”
-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守护数字时代家园
- 2025年服贸会尽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 AI进入中小学,为每颗童稚心灵播撒“智能种子”
- 近1400亿!“北京日”见证更加开放包容的首都
-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 以文风会风话风之变推动作风建设
- 织密农资保障网,筑牢秋粮丰收安全线
精选视频
文化科技融合是北京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北京实践
【理论看点】刘东超:深化科技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