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要为国家创新体系营造好环境

薛澜:要为国家创新体系营造好环境

●我国的“开发”是在技术研发到市场化链条的末端,“开发多”并不意味着完成了知识的转换。

●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把投入研发、提升创新能力当作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中国已经到了市场环境、制度框架要有一个整体提升的关键时刻。如果现在不做改变,未来中国创新能力要想获得整体提升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系就像一台抽水机,把全国优秀的学生抽到中心城市。导致很多大城市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中小城市的人才需求又得不到满足。

●很多跨国企业技术领先,竞争力强,往往滥用其技术优势阻碍该行业的创新进程,形成行业垄断。对这种行为就应该进行制裁。

最新发布的《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指出,虽然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以巨额的资源投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创新绩效上并未获得相应比例的增长。作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效率无疑是国家创新体系追求的目标。我们该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创新绩效问题,有哪些因素造成我国创新体系失效,又该从哪里入手提升我国创新体系的效率?日前,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薛澜指出,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效率关键在于完善制度框架条件,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创新绩效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科技日报:日前发布的《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显示,无论在研发的资金支持还是人力资源上,中国都已成为一个科技“大国”。然而,中国科技研发的产出却仍低于同水平投入的OECD国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创新绩效没有伴随创新投入获得相应增长?

薛澜: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要想理清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评价创新绩效,是非常复杂的。

从投入来说,在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中,投入主体和执行主体并不完全保持一致,换句话说,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一定完全是由企业来执行的。在我国,政府研发投入主要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也有投向企业的。对高校而言,研发资金既有来自于政府的,也有来自于企业的。

另一方面,客观衡量研发活动产出本身也是一个难题。目前,评价体系多数采用科学论文和专利来衡量研发活动的产出。在评价中,论文数据往往只包含被SCI收录的文章,很多以中文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并不包含其中,因此难以反映出中国论文产出的全貌。我国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外专利并不包括后两种。因此,要把我国和同水平研发国家在论文和专利产出方面进行比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这两项指标远不能反映研发活动产出的真实状况。投入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些创新能力不见得是以专利的形式体现,它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同时它又能很快地反映在产品设计上,这些都很难度量。

科技日报:也就是说,对于创新绩效的深层次问题,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方法来刻画?

薛澜:应当说,就绩效而言,很难找到一个“一对一”的关系。单就目前大家关注的一些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发表论文数量有大幅攀升,但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及论文引证率的指标相应来比还比较低;中国大部分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与国外同行相比也较少。这使得在这些指标方面,我国总体呈现出科技研发产出仍低于同水平投入的OECD国家的状况。

科技日报:近些年来,社会公众对创新效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到底是多少,应该怎样理解?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事实上反映出公众心中的一种困惑:我国巨额研发投入值不值?对此,您怎么看?

薛澜:中国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七千多亿元。老百姓自然会问:这些投入有什么产出?这样做值不值?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