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应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应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新中国的摇篮,是学习知识的课堂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也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百科全书和宝贵教材。

西安政治学院从1978年3月召收第一届学员以来,连续三十二年不动摇,不间断,坚持不懈地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共组织393批、15万多名学员和干部到延安学习和锻炼,涌现出一批传播和践行延安精神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在延安建设了现代化教学基地。这种高瞻远瞩的思维,审时度势的决策,锲而不舍的行动,难能可贵的定力,为全党全军树立了榜样。据我所知,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这是西安政治学院的光荣和亮点。我为此感动和鼓舞,并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的历史中,延安时期无疑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由弱到强、兴旺辉煌的“黄金时期”;延安精神无疑是兴党创业、建国执政的强大武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首先要明确三个概念

第一,关于“延安”的概念。一是“小延安”,即现在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二是“中延安”,即现在的“延安市”(原来的延安地区);共有革命旧址350多处,是全国革命旧址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三是“大延安”,即当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共包括23个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人)。笔者认为,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延安”,应该是“大延安”的概念。这个“大延安”,具有其他任何地区不可企及、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是中共中央机关、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柳暗花明的圣地和中国共产党浴火重生、百炼成钢的熔炉;是新中国孕育的母体和试验田;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地;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

第二,关于“延安时期”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华北,这个时期共十三年。

第三,关于“延安精神”的概念。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央领导同志对于延安精神都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在延安和陕西考察时强调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向全党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同志2009年11月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陕西调研时也明确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例如,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民主政治;人民军队坚持“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并实行“三大民主”(政治、经济、军事)和“三八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都是延安精神应有的题中之义。

那末,延安精神的核心和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根据自己在延安生活和工作二十三年(1969年2月至1992年5月)的经历和感悟,以及多年来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认为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艰苦奋斗。

早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就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还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1949年10月26日,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给延安同胞们的“复电”中,谆谆告诫“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957年3月18日和19日,毛泽东分别在济南和南京的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了以“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主题的讲话,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二十天,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明确指出:“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又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要“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这些重要论断,既高瞻远瞩、意味深长,又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回答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延安时期十三年的史实,同样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九死一生”到兴旺辉煌的“东方魔力”

从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党中央统治长达四年,使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在蒋介石统治区损失几乎百分之百;造成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江西省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共8.6万多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10起突围,“死里求生”。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延安市吴起县)的时候,总共只剩约7000人,真所谓“九死一生”;而且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指战员们饥寒交迫,精疲力竭,成了“皮包骨头”。然而,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从此,经过卧薪尝胆、凤凰涅槃般的十三年,终于得到了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兴旺辉煌的结果。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进入华北的时候,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壮大到约240万人;解放区民兵约300万人;党员队伍也从1934年约30万人,发展壮大到约290万人。毛泽东站在渡口,眺望黄土高原,深情地感慨说:陕北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十三年啦!陕北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从1947年3月至1948年2月一年间,陕甘宁边区人民就支前218万多人次,做军鞋约90万双)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