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又用一个CGE模型来预测,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未来我们如果采用2005年不变价格来计算,一直算到2050年的话,中国第三产业比重46%,如果考虑当时价格来算,我们估算当年价格那时候第二产业会占到62%。所以,这是两个不同数字,如果不变价格来算服务业46%,如果用当时现价来算62%,说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呢?这个现阶段第二产业增长会更快,工业增长,实际增长工业会更快。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提高。大家都这很矛盾,为什么?第二产业仍然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增长最快,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是三四产业中间居于首位的,当然比重会下降。第三产业相反,增长率可能没有第二产业高,但是他的比重会上升,其中一个重要价格就是价格。
因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间倾向于价格上涨,而第二产业在增长过程中间倾向于价格下降。所以,我们用不变价格来算,是算增长,我们只能用不变价格来算,工业增长仍然会很快,但是第三产业的价格,除了增长因素之外还有价格上涨因素,最后算下来的比重确确实实我们会到60%左右的第三产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增长的动力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然是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这个我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监测的一些结果。但是,我们这次就发现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具有了国际比较优势,我们分析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他的资金成本是低于非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劳动力成本是高于非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可以拿到比较便宜的资金,但是他劳动力成本是比较高的。相反非国有企业他拿到资金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他劳动成本比较低。用这个优势来算,国有企业会倾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我们从案例来看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高速铁路建设,我们高铁建设投入2200多亿,2009,2010年中国铁路总投资超过1万亿,这是一个什么比较呢?比较这个数字,奥巴马宣布要对加快美国高速铁路建设,要增加投资,年内要投资130亿美元,现在的汇率来算只相当于中国京沪高速铁路投资的38%,而非中国搞基础设施这么财大气粗,光一个高速铁路,还不用整个铁路建设,这一部分都是有国有企业完成的,所以这个东西也体现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当然目前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之间也会有一些差异,东部地区已经向资本和技术转移,西部地区仍然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要升级,到底内容是什么,我们政策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看,不管是李扬院长都讲到这个问题,现在还要更好的来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虚拟经济。前提是中国工业仍然具有显著的盈利性,你如果发展工业,我们就要看第二产业还有没有盈利性,可不可以盈利呢?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制造业盈利,销售盈利率,从2000年3.8%,提高到2009年降低6%,净产值盈利率也是逐渐上升。意思就是说,我们工业仍然具有盈利,仍然具有投资的价值。
同时在工业中间还会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国家销售利润率比较,黄叉的是美国,蓝叉是中国,美国波动比较大,中国是稳步上升。可以看工业净产值收益率,中国还是在上升的,工业投资仍然是有经济的基础。问一个问题,既然工业收益率并不低,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制造业企业要去制造业,我们分析他主要不是因为工业没有了盈利空间,而是确实存在一些并不是很先进,而且很赚钱的暴利产业,确实一些暴利行业吸引很多资金。今天李院长还说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金融要调节他的帐,也会吸引很多资金。
比如奇瑞生产一辆汽车净利润只有132块钱,而他们投资鄂尔多斯[11.45 -2.55% 股吧 研报]煤矿,挖一吨煤相当于造10辆车的利润,可想而知。有一个上海制造业企业,他们公司已经运营10年利润总额,还没有超过他们公司为建厂区所土地的增值收益。所以,买地很挣钱,你辛辛苦苦10年还不如土地增值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让很多制造业企业离开制造业。
从这个情况来看有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要鼓励优秀的人才,来从事实体经济。美国有识之士说华尔街高工资将一流人才吸引到金融业,是美国制造业衰落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业需要发展需要高端人才,但是制造业也需要高端人才,竞争过程当中制造业显然处在不利地位。中国最后变成办教育和培养人才目的,实际上就是让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离开实体生产领域,如果是这么一种竞争状况的话,对制造业发展确实不利。
我们做了一个集散,中国工业发展这么快,中国工业品学历含有量在下降,尤其是高学历。特别从1999年以来,很奇怪,80年代工业品学历含量是上升的,到了本世纪以来显著下降,人员流动方向对制造业不利。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非常同意刚才刘主任所讲的,必须还要夯实制造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没有夕阳产业,我们要实行全方位产业升级,提高他精致化程度,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产业升级历程是漫长而艰难。
我们可以看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约经过四个过程,国际产业迁移趋势,首先第一个过程是生产能力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生产能力再配置,主要依赖是比较要素成本。第二个节但进入了设备和技能国际再配置,好的设备,好的人力资源会逐渐的流向发展中国家。经过这个过程以后,研发创新的能力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在我们参与高端化,高附加价值,核心技术自主化。最后才是品牌优势国际转移,最后你中国真正有了品牌优势,品牌反映了综合优势的积淀,不仅有技术,还有文化实力增强。
我们可以看这三个过程,每一个产业都不一样都很艰难,哪怕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比如我们纺织服装业他们目前还只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生产能力没有问题,全世界最大,设备也很先进,人力资源应该说也培养了一些人力资源,但是研发,创新,特别是品牌仍然留在了发达国家,那些东西要到中国来还有很长的时日。
所以,我们不要对中国产业升级觉得很容易,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过程。前30年我们基本竞争方式就是血拼,拼资源,这是不可持续,现在我们要转向,因为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向高质量增长道路。这就是我们报告中间所获得一些研究结论,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对这些问题,特别对我们监测每一家企业,每一个行业具体什么状况,大家可以阅读我们的竞争力报告,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