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3)

摘要:全国已经核销事业编制超过20万,但没发生一起重大突发性事件,这跟文化体制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三不政策”分不开,“三不”即:不能像国企那样走减员增效之路;不允许一个人下岗;不允许买断工龄。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转岗、接续社会保障关系,不把这些人推向社会。

第四,事业和企业之间的体制比较。

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比较头疼的事是好多人想留在事业体制下,甚至迷恋事业体制,对于转制为企业基本上是一种恐惧的心理。到底在体制上怎么看事业和产业,我们先从正在推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去理解。

2011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个人理解这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解决两类问题。一是事业单位或者事业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体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这种体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显地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怎么办?必须通过事业单位改革去解决这个不适应问题。二是要解决公益性事业单位怎么能够体现公益属性。一些保留事业体制的单位把公共文化设施出租,很多精力不是在做公益文化服务,而是做经营,这是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除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他一些事业单位也存在这个问题。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中,除了大的分类以外,保留事业体制的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属于公益一类的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属于公益二类的是电台、电视台、党报党刊、文艺院团。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现在最难的事就是养老保险的衔接,这个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一开始就遇到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特别是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在中央文化单位这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更让我们关注的是,怎么规范保留事业体制的这些单位的行为。作为文艺院团,首先要考虑如何实现公益服务的最大化,公益性演出是很重要的标志,没有公益性演出怎么算是公益单位呢?下一步在售票价格和职工收入方面可能要采取管制措施,公益演出的票价不能比商业演出的票价高,职工收入要比照公职人员的收入,不能比演艺企业员工的工资高。

事业和企业在体制上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事业的资产或者资源主要是由政府来配置,政府的职责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对企业来讲,配置资源的是市场,而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种需求就是文化需求。二是人员进出方式不同。作为事业体制,不管是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在用人方面肯定要受到编制的限制;作为企业体制,需要多少人员是由市场决定的,要是不赚钱,就不会养那么多人。三是收入方面不同。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必然会受到工资标准的限制。企业的收入是靠市场来约束的,而不是由政府来约束的。

2009年中央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会后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应该在十八大前基本完成,对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从路线图上来讲,改革的思路就是区分事业和产业,实际上是沿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一个线索在做。

从具体路径来讲,宏观上要创新文化的管理体制,微观上要重点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