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周恩来"不近人情",开除表妹 告诫侄子

各级领导干部对待亲戚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家事,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开国总理周恩来与所有普通人一样,都有着浓厚的家庭和亲属之情。但是,他的这份人之常情往往又表现得比较“不近人情”,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把无限的关怀和浓浓的爱意融入到对家属亲戚的严格要求之中。为了从严要求家属,周恩来亲自制定了10条家规: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二、亲人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周恩来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五、不准请客送礼;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七、生活要艰苦朴素;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别人代办;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些家规内容虽然涉及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却体现了鲜明的原则性。

予陈绣云开除 给予劳动改造

陈绣云是周恩来十四姨娘的女儿,比周恩来小十多岁,是周恩来嫡亲姨表妹。1908年,周恩来生母、嗣母相继去世,而周恩来又要离家读书,两个弟弟无人照管,只好将6岁的小弟弟周恩寿送去十四姨娘家,请十四姨娘代为抚养了两年。因此,十四姨娘对于周恩来来说,远胜于一般的亲戚关系。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时,陈绣云就主动与表哥周恩来联系。周恩来因为工作忙,无暇回信,邓颖超便按周恩来的意思给陈绣云写了一封回信。陈绣云拿着邓颖超的信找到上海中共中央华东局民主妇女联合会,请求安排工作。妇联便把她介绍到松江县人民政府。松江县人民政府经过核实其身份,加之新政府也确实需要用人,就把她安排在县文教科做扫盲等“社教”工作。

当时,扫除文盲工作面广、工作量大,要经常下农村,可陈绣云自恃其表哥是一国总理,不肯下乡。当地领导就把她调到松江县印刷厂做统计工作,而她业务不熟,又不愿好好干。

1951年8月,邓颖超到上海治病。陈绣云获悉后,就去邓颖超的住地看望并向邓颖超“诉苦”,提出要去北京找周恩来给她安排一份好的工作。邓颖超婉转而又明确地拒绝说:“你表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见他都很困难,你就不要去了。”

病中的邓颖超身体虚弱,不能久听陈绣云那没完没了的诉说,就劝她先回松江,有些问题以后再答复她。病稍好之后,邓颖超给陈绣云写去一封信,信中说:

绣云表妹:

来沪以后,因病不能同你详谈,曾托胡耐秋同志告诉你一些独立奋斗的意见,希望你采纳。解放了,我们不仅是在政治上从旧的统治下翻了身,我们还需要从思想里用自己的努力掏出那些旧社会带给我们的渣滓,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变成新社会的主人。从你的来信和言谈中我们感觉到你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仍然存在有依赖的思想。这必须认识(到这)是旧社会留给我们的坏东西,必须要勇于抛弃它,你才能获得在新社会里开辟你自己前途的力量与勇气!

上海正在为了抵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之封锁实行精简、节约、疏散……等六大任务,这个方针你一定会在报上看到,因此,找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况且人民政府的用人,主要依靠他自己的工作表现,只要他的工作努力,吃苦耐劳,工作效率高,群众关系好,则不管他是谁,将得到人民政府的器重;相反,则不管谁的“情面”去“提携”也是没有用的。这种作风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和你表哥现在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因亲故而违反原则。特告你。

对于你的工作意见,我意以去苏北生产或从事义务工作为宜,现人民政府正有组织地在进行,望你注意读报,直接前去接洽。

此复并问近好!

                                                                                   邓颖超8月17日

陈绣云收到邓颖超的信后,并未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不好好工作。松江县印刷厂的领导又调她到食堂搞伙食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比原来工作辛苦,而且厂大人多,众口难调,群众意见纷纷。陈绣云不堪忍受群众的指责,主动提出离职。

松江县人民政府为慎重起见,就把有关陈绣云的材料全部上报国务院。周恩来接报后,大为震怒,明确指示:一、予陈绣云开除;二、给予劳动改造;三、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

陈绣云这才真正认识到,想利用亲情关系攀表哥周恩来这棵大树是完全“攀”错了,便找到华东局妇联,一再检讨错误,要求重新给予工作,结果未能如愿。后来,她报名支边,得到批准后去了大西北的甘肃,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退休返回上海,后于80年代中期去世。

这里要说明的是,周恩来的三点指示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如“开除”一说,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刚刚建立,希望各方面人士参加工作,谁如果自己提出不干革命工作,那就意味着是对新建立的人民政权的一种抵触或对抗,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而“改造”一说,并非是现在司法意义上的“改造”,而是要陈绣云在艰苦的劳动中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至于周恩来“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则是周恩来明确向陈绣云和他的所有亲属们宣布: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周恩来的亲戚不能以我的名义去向人民讨价还价。

这封邓颖超半个多世纪前写给陈绣云的信,已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陈列展出。

“你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以后由我来照顾你”

周恩来的大弟弟周恩溥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兰芳拉扯着独子周荣庆艰难生活。1950年,王兰芳带着周荣庆来到北京。

周恩来的伯父和王兰芳的父亲是至交,王兰芳在哈尔滨时就认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王兰芳参加革命以后,在东北打游击时负过伤。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对王兰芳说:“你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以后由我来照顾你。”王兰芳听从大哥的建议,从此成了一位不拿国家工资的老干部。

1957年,国家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周恩来鼓励刚从部队转业的周荣庆到基层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于是,王兰芳随儿子周荣庆来到了河南焦作。从此,他们扎根焦作,一直到病逝。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后,来到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的周荣庆也投身其中。期间,他和“三八”炼钢炉组里踏实肯干、长相俊俏的晋菊清建立了恋爱关系。1959年1月的一天,“三八”炉的几位姑娘神秘地对晋菊清说:“你知道周荣庆是什么身份吗?”晋菊清不在乎地说:“他不就是从北京来的一个工人嘛!”而几位姑娘的话却让晋菊清大吃一惊:周荣庆是周总理的亲侄子!在吃惊之余,晋菊清又感到生气,她找到周荣庆质问:“你是周总理的侄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见瞒不住了,周荣庆说:“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我大伯要求严,不让我说我和他的关系。”

晋菊清认为自己父母是农民,高攀不上周荣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王兰芳知道后,对晋菊清说:“我们是总理的亲属不假,但我们也是普通人,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王兰芳的一席话,消除了晋菊清的疑虑。两家把大喜的日子定在1959年5月10日。

结婚前,周荣庆按母亲的吩咐,向周恩来夫妇写信报喜。接到大侄儿的信,周恩来立即给周荣庆回信庆贺,邓颖超也给一对新人寄来了一床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纯毛毯作为贺礼。

婚后的第二年,周荣庆被调到焦作市供电局,晋菊清也被调到焦作布鞋厂工作。在以后的岁月里,尽管周荣庆又先后被调到焦作市轮胎厂、重工局等多家单位,但始终没有当过一官半职。

王兰芳身体不好,每次去北京看病,医药费都由周恩来承担。周恩来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50元给王兰芳用,而且规定这50元其他人一点都不能动。王兰芳还享有一个特殊待遇,每次去北京看病都是由周恩来的专车接送。

周恩来除了每月给王兰芳50元外,还要照顾其他亲属。1951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不断有亲友上书、上访到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由于周恩来太忙,邓颖超主动承担了这些“家务事”。凡是需要照顾的,都由邓颖超一人料理。实行工资制后,他们夫妇俩就开始用工资的节余部分来补助周家亲属的生活,并接济生病的亲属来北京治病。她和周恩来两人的工资,三分之一要用来帮助周家,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

1959年8月,周荣庆的堂兄周华章和他的母亲来到北京。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恩来夫妇为了招待他们,把自己一个月的肉食定量都贡献出来了。走时,还给了他们100元钱。

1963年,周华章有了第二个孩子,正巧此时周荣庆到北京出差去看望伯父。周恩来特意让周荣庆去看周华章一家,给周华章带去了40元钱,周荣庆还捎去了伯父的嘱咐:“两个孩子可以了,不准再要了。”

1968年5月3日,王兰芳在晋菊清陪同下从河南新乡赴京看望周恩来夫妇。中午时分,办公回来的周恩来一见到她们几个来了,非常高兴,弯腰轮流抱起3个孩子亲了一遍。

周恩来问王兰芳:“兰芳,最近身体还好吗?”王兰芳说:“全托菊清这孩子照顾得好,我身体挺棒的。”周恩来对晋菊清说:“你妈当年为革命流过血,你和荣庆要待她好点。”晋菊清连连点头。周恩来还说:“你可是咱家第一个工人阶级,又是农民的女儿,我还得向你学习呢。”晋菊清一听,急忙说:“总理,我向您学习!”

周恩来在饭桌上问晋菊清:“孩子都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晋菊清说:“老大1960年3月29日出生,当时正好赶上您到印度访问,荣庆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周中印;老二1962年12月20日出生,是女儿,出生时我婆婆梦见了茉莉花,她老人家就给取了个名字叫周小莉;三儿子出生时又赶上您访问越南,就取名叫周中越。”

周恩来听后,笑着对邓颖超说:“这名字起得不太好。”邓颖超想了想,对周恩来说:“那就给孩子改个名吧,从小到大依次叫周志勇、周志红、周志军。”周恩来听了后又思索片刻,说:“勇、红、军,好!就叫这名吧。”

临走时,周恩来又送给晋菊清一块手表,邓颖超还送了很多她的衣服、鞋子。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