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
周恩来曾多次谆谆教导晚辈:“要过好亲属关,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还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周恩来还吩咐晚辈要将“不靠关系自奋起”这个准则代代相传下去。
1958年11月,周恩来的侄媳蔡淑清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机关事务工作会议。一天下午,她按约定的时间去看周恩来。之前她参观北京饭店时,听服务人员说:周恩来去理发,很多次都不愿进为中央首长专门准备的理发室,而是走到普通理发室,依次排队。蔡淑清心想:伯伯是国家总理,尚且不需特殊照顾,我作为他的亲属,也应向他学习。因此,她没有乘坐有关部门为她准备的小车,而是搭乘公共汽车辗转前往。周恩来在谈话中知道这一点后,对此举表示赞许。
1964年,蔡淑清随爱人周保常从广州调到湖南沅江工作。这年9月,他们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夫妇。在谈话中,邓颖超问到他们调到湖南以后,领导上知不知道他们与总理的关系。蔡淑清回答:“有人知道,但多数不知道。”邓颖超于是说:“不要讲出去,特别要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讲出去。讲出去,人家就会照顾你们,那样不好!”
这番话,不只是对蔡淑清说的,周恩来的晚辈们都曾听到过他夫妇俩教育他们如何摆正亲属关系。周恩来经常提醒大家: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却要考虑到和我的关系,那只能是在工作上做出特殊成绩来。
当晚辈们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夫妇时,都想跟两位老人家照一张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周恩来和邓颖超很理解晚辈们的这种心情,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但照片印出来后,周恩来却只给他们一张,并叮嘱道:“给多了,你们就会拿去送人,就会无形中炫耀自己。只能给一张。”
“你是客人,吃米饭吧”
为了培养晚辈艰苦奋斗的品格,周恩来鼓励和动员侄子、侄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让晚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实际劳动中,提高思想境界。
1961年春节前后的一天,周恩来和邓颖超请几个侄儿来家里吃便饭。饭桌上只有3个菜:两个素菜,一个有少量肉丝的荤菜,还有一碗菜汤。其中那一盘荤菜,还是为了第一次来看望两位老人的侄儿周保章特意加的。在吃饭时,端上来4个杂粮做的窝窝头。周保章想:自己是年轻人,理应吃粗粮,便伸手去拿。而邓颖超却将他的手拨开,慈祥地说:“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说着就和周恩来微笑着拿起窝窝头啃起来。事后,周保章才了解到,伯父、伯母在困难时期一直带头严格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经常以粗粮为食。
也有一次例外。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一天,当飞行员的侄儿周尔萃去看望周恩来。周恩来问到空军的生活标准时,周尔萃说:“我们每天有半斤肉供应。”周恩来认为,既然是空军对飞行员的特殊优待,作为总理也必须照办。他说:“那可不能叫你这个飞行员在我这儿受委屈,明天叫炊事员把我们的肉票集中一下,打个‘歼灭战’,保证你的健康。”周尔萃当时并不知道“歼灭战”的含义,事后他才得知:原来周恩来的肉食供应每月只有二两。
1959年,周尔萃在北京治病,经常去伯伯家。有一天,周恩来对周尔萃说:“今天请你这个飞行员吃一顿‘金银饭’。”周尔萃听后,很好奇:伯伯一向吃得很俭省,今天是要请我吃什么好饭呢?临吃饭时,才看见端上来的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飞行员,是吃不到这种饭的。过去我们在延安,常吃这种饭,叫做‘革命饭’。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
周尔萃马上就明白了,伯伯不仅是让自己体验一下家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记我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周恩来和邓颖超还经常提醒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生活越过越好,但是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艰苦朴素。有一年除夕的晚上,周恩来和邓颖超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几个晚辈吃饭,特意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和一盆黄澄澄的小米粥。邓颖超点明了吃这两样食物的意义:“今天是除夕,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肉包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不能忘掉小米。为什么吃肉包子?因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得到解放,生活好了,才有肉包子吃。”
“这五关中,思想关和生活关最为重要”
周恩来一生没有亲生子女。然而,由于他有两个弟弟和好几位堂兄弟,因此他的侄辈却很多。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些晚辈都十分爱护与关心,而这份亲情则更多地表现在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上。
1964年8月,周恩来在外地的一些亲属恰巧都因公停留在北京。周恩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周日抽空给大家开了两次家庭会议。
8月2日下午,周恩来召集了一次“小家庭”会议。这次他主要向亲属们讲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出身封建家庭一事。
周恩来先回顾了周家的历史,接着,又介绍了他自己由接受封建教育,到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教育,再到后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怎样逐渐走出封建家庭,走上共产主义者道路的过程。
周恩来通过给亲属们讲家史尤其是自己的成长历程,使亲属们能够提高认识,跟封建家庭的影响划清界限。他认为,要与封建家庭划清界限,必须向工农学习,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8月10日,周恩来再次召集家庭会议。
这次,周恩来语重心长地教育晚辈要过好“五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
周恩来首先谈到要过好思想关。他说,思想方法不对头,看一切问题都会看不准,甚至颠倒了是非。所以,一个人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要求晚辈或青年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周恩来一贯的想法。早在1939年3月,周恩来去绍兴时,就曾给青年们题词:“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1963年5月,周恩来对他的侄儿说:“要永远感到不足,思想才能不断进步。我革命40年,难道没有一点旧思想了?要革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
接着,周恩来又讲了如何过政治关的问题。他教育大家,要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他认为,只有立场正确,才能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讲到过亲属关的时候,周恩来使用了“投降”二字。他说:“我们是出身于旧家庭的,我要带领你们向无产阶级投降。”略作停顿,周恩来继续说道:“‘投降’这两个字不大好听。20年前延安整风时,文艺界人士也怕听这两个字。后来,朱总司令讲话,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自我批评以后,说:‘我现在才投降无产阶级。’那些人听了,才考虑到应该向无产阶级投降。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不是消灭他们,而是改造他们,拖着他们跟无产阶级走,把他们改造成新人。”
随后,周恩来又给大家阐述了过社会关和生活关。
最后,周恩来对晚辈们强调:“这五关中,思想关和生活关最为重要。”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说:“伯父对亲人的爱,首先就是他对我们要求严格,要求的严格也是一种爱,因为他觉得只有要求严格了,我们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才能够正常地成长,才能够有在社会上独立去生活、工作这样一个能力,所以,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那个例子很多了,不去细说了,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就是一种爱。”
“坚守岗位是最好的悼念”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健,1968年中学毕业后按周恩来的要求到内蒙古插队落户。后来,周秉健经基层推荐、按征兵条件入伍参了军。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经反复考虑,还是希望侄女回到大草原去。他亲自给侄女做思想工作,要求她学习蒙族语言,熟悉蒙族生活习惯,以后找个蒙族对象。他还给侄女讲了王昭君的故事,用王昭君远嫁匈奴,在民族团结上留下一段佳话的事例来鼓励侄女扎根边疆。
周秉健懂得伯父以国以民为重的思想,懂得伯父让她艰苦锻炼、报国奉献的一番苦心,她认真照办了。她没有辜负周恩来的厚望,后来和内蒙古剧团乐队的一位蒙族男青年结了婚,又被群众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工作。
当周秉健得知周恩来病重的消息时,要求进京去探望,谁知被周恩来“毫不留情”地制止了。周恩来传话给她说:“不要来了,坚守岗位。”
同样,其他晚辈们得知周恩来患病越来越严重时,一个个都心如刀绞,暗自落泪,都想去看望老人家。然而,病重的周恩来却坚决表示:你们要把我们的亲属感情,提高到无产阶级感情的高度。我为革命工作的日子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做工作。我们要像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要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后来,邓颖超解释说,周恩来曾留下遗言,说逝世后亲友都不要来北京,坚守岗位是最好的悼念。
周恩来作为任职近半个世纪的大国总理,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而且还一贯谆谆教导他的晚辈亲属“要不靠关系自奋起”、“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要艰苦奋斗一辈子”……这一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子女治家修身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