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得了癌症。房地产癌症、城市化癌症、城镇化癌症、开发区癌症、高能耗高污染癌症已经突破了农业生存、农村生存和农民生存的底线。长期积累的“三农问题”终于传导到城市,成为城市的高房价、高通胀、高失业的“三高问题”。中国的“三高症”不是简单的“货币现象”或“货币问题”。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手段,不仅不能解决“三高问题”,而且会使得“三高”更高、更严重,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危机的提前到来。根除中国经济的癌症必须从发展“三农”开始。具体措施是:
改变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通过发展各种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商会、农会组织和农业企业,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定价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改变农业补贴模式,把现行的“政府->农民”和“政府->土地”的补贴模式,转变为“政府->农业组织”和“政府->农产品”的补贴模式,以财政手段引导农民重新走组织化的发展道路。
建立产品差异化和定价差异化的制度与机制,提高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定价水平和定价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而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副产品定价过低问题、而解决农副产品定价过低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产品差异化分类和定价差异化问题。实现农副产品差异化和定价差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农副产品的差异化分类与差异化定价需要在生产、认证、采购、运输、仓储、检测、销售和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在此,推动农民组织化,扶持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大型的农副产品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内资企业,加强农副产品检测和质量监控,推进农业生产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完成农副产品差异化分类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完成农副产品差异化分类和差异化定价也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城乡就业的重要工作。
政府财政和国家资本应该大力投入于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农村职业培训网络、种子肥料等农资供应网络、农副产品采购网络、医疗卫生教育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这些流通性、服务性、基础性的网络体系再将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商会、农会组织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实现更高层次的农业组织化。
农业组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流通性、服务性、基础性的网络体系的建设与投入的过程,是吸引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流向“三农”领域的过程,是增加“大农业体系”的社会就业岗位的过程,是减轻城市乡镇就业压力的过程,是提高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能力和效率的过程,是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压力和社会矛盾的过程。
如果说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全球输出了通货膨胀,那么,中国则需要通过“定向宽松”货币政策(而不是通货紧缩政策)来根治通货膨胀,即,中国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定向宽松地向’三农’领域提供倾斜性的货币供应”,以此提高“三农”领域的各项生产性、流通性、服务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提高中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供应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因为货币投放太多,而是货币投错了方向。
对策五:构筑坚实的“经济金融拦鲨网”,积极防御美国“巧实力”的巧取豪夺与攻击围剿,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金融安全
在实体经济的权益被货币化、证券化和虚拟化的大背景之下,财富掠夺和经济侵略已经轻松突破传统的国家政治版图的疆界。当我们集中精力在中国政治版图内对实体经济实施积极的地面防御之时,美国以其强大的“巧实力”正在中国“虚拟经济的天空”(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对中国经济实施空中打击与掠夺。在中国虚拟经济的天空里,体现美国“巧实力“的隐形战机无处不在,但我们时常视而不见,疏于防御。
美国“巧实力”已经夺取或正在争夺中国经济的“四大主导权”:(1)商品市场与产业发展主导权、(2)金融与资本主导权、(3)外汇定价主导权、(4)货币发行主导权。通过控制和争夺中国经济的“四大主导权”,美国“巧实力”的运作目的是为了获得中国经济的“四大猎物”:(1)资源与市场、(2)产业股权和金融股权、(3)企业和居民储蓄、(4)国家外汇储备。为了攫取这“四大猎物”,美国的产业集团和华尔街的金融集团会与美国国会和政府联手,动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军事硬实力”加以配合。
为了应对美国“巧实力”的巧取豪夺,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在中国经济与美国“巧实力”之间形成宽阔的隔离带和防火墙,不可误入海外资本及其在华代理人设计的所谓“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旗帜下的“巧实力包围圈”。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严格控制外资的进入和布局,同时,对国内企业创造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3万亿的外汇储备对应地发行了22万亿的人民币,占M2的比例接近30%。如果这些资金每年在国内平均取得15-20%的赢利,外汇占款及其动态赢利在M2中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没有哪个经济大国外汇占款达到如此高的比例,更没有哪个独立的经济体能够对此视而不见。海外资本利用国内招商引资政策和人民币升值政策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央行被动地向外汇持有者发行相应的基础货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同时,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向银行系统收回货币,减少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造成目前6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正常的生产周转资金。
如果将外资进入、央行“提准”和加息、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等现象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央行及其外汇管理局事实上把本该给予国内企业的正常贷款搬运给了海外资本集团。他们一方面采取“提准”和加息等手段,对内实施“金融窒息政策”,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采取汇率升值和加息等手段,对外实施“金融刺激政策”,吸引外资大举进入中国乘虚攻城略地。这一系列客观上配合美国“巧实力”巧取豪夺的货币政策都以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的名义巧妙地推行。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日益严峻的境地。摆脱这种状况的正确政策应该是:(1)降低外汇兑换人民币的比率,比如,每一笔外汇只能按80%的比例兑换人民币,其余20%以准备金的方式留存下来;(2)取消各类财政性的出口补贴刺激政策,改为货币性的人民币贬值型刺激政策,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土壤,逼走热钱;(3)把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降低到美国的水平,给予国内企业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增加供给来抑制通胀;(4)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必须纳入指标控制的范围,比如,每年外汇储备的增量对应产生的人民币发行量不得超过M2增量的10%,同时,将外汇储备占款逐步降低到M2的10%以内,等等;(5)各级政府不得以零地价、税收返还等任何制造不平等竞争环境的方式对外资进行招商引资。
第二、严格控制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同时,通过放松行政管制,鼓励高科技企业和资源性企业在国内上市。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本质上属于出口企业股权、换取美元外汇的行为。我们出口了石油、煤炭、电信、银行、保险、有色金属、互联网、生物制药、太阳能、连锁教育、商业流通、饮食服务等等各类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股权,换取美元外汇储备然后接受美元贬值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已经演变为境内资产的美元化过程,即,以美元主导的货币化和证券化代替了人民币主导的货币化和证券化。具有戏剧性的现象是在中国境内备受美元挤压的人民币居然开始梦想人民币的国际化。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而推行大跃进式的人民币国际化必将以闹剧开场,以悲剧落幕。
在中国境内,人民币和美元在中国资产货币化和证券化领域的竞赛仍在进行之中。中国政府的监管机构(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必须在货币主权和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以美国资本市场的准入标准为对标,降低国内企业发行上市与重组并购的行政审批标准,减少行政管制的内容,提高人民币在中国境内参与资产证券化和资产货币化的效率。一句话,在中国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化过程中,人民币的效率应该高于美元的效率。最终表现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上市比选择到美国、香港等美元区发行上市更加容易、市盈率更高、流动性更好;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更加便利,产业整合的效率更高;大型企业、优质企业、高科技企业首先选择国内上市而不是首先选择海外上市。
第三、停止开设A股国际板,保卫人民币储蓄。国际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完成对中国财富的转移。国际资本以美元的方式进入中国,换取了中国廉价的资源、廉价的股权和廉价的商品;相应地,中国形成了储蓄和外汇储备。这是国际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国际资本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一次反向运动,才能最终达到转移中国财富的目的,也就是,国际资本集团必须设计一些“标的物”重新吸回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些“标的物”包括:高盛、摩根、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中国企业推销的的金融衍生产品、海外企业债券,也包括海外投资银行在华推销的企业股权。中国推出的A股国际板使得海外资本集团可以大规模地向中国境内推销海外企业的股权来“回笼美元资金”从而快速消耗中国的外汇资源。
金融政策和金融活动的成败完全由时机和条件所决定的。中国推出A股国际板这一重大金融行为的时机不成熟、条件不成熟。首先,人民币不是全球储备货币。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无法在世界各地投资,因此,这部分被境外企业掌握的人民币必然要兑换走中国的美元外汇,然后再用美元去境外投资或结算。最终结果是,A股国际板发行量越大,外汇流失越多。其次,中国国内的证券市场长期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导致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困难,同时,也导致股价偏高,市盈率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推出A股国际板一方面会造成国内股市暴跌、市值缩水、加剧国内企业融资难度,增加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给海外上市企业带来丰厚的套利机会。
推出A股国际板的官方理由和官方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让中国百姓分享跨国公司的成长收益、给热钱准备“一个池子”、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理由不成立,这些目的更达不到。企图以国际板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完全是本末倒置、因果倒置的做法,英镑、美元、欧元的货币国际化路径是这样走的吗?显然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按市场化的高市盈率发行股票,中国百姓怎么可以分享其成长的收益?官员们对比过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成长性了吗?跨国公司成长性高还是中国企业的成长性高?显然,让中国股民去沾跨国公司金融高手们的光是不现实的。该理由也不成立。A股国际板作为海外热钱的“池子”一说就更加可笑了。A股国际板的交易货币是人民币,海外热钱要买国际板交易的A股必须首先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如果热钱已经兑换成了人民币,这些热钱凭什么非要进入A股国际板这个“池子”而不是以热钱逐利的本性到处流窜?那些脱离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发展A股国际板,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行动,实属于追求个人政绩的金融冒险。我们需要警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变成“上海金融败国中心”和“上海金融卖国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