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揭秘饮料二次污染之谜(3)

祸从口“出”:揭秘饮料二次污染之谜(3)

缺失的瓶口卫生标准

如此严重的问题为何得不到饮料厂商重视?

一位饮料界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消费者不知情、瓶口螺旋处卫生标准空白、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愿更改瓶体模具都是无法推动瓶口螺旋处卫生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叶智也表示,自发现这一问题以来,他曾多次走访过饮料生产车间,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生产厂家的重视,但几乎都是无功而返。

“当时我发现这一问题后找了很多企业,生产厂家们都认为这是小事情。被冷冻液、粉尘等污染的瓶口螺旋处,饮用后最多造成消费者拉肚子。最多赔几箱饮料就好了,但是要在瓶口部分加强密封性,则要进行模具调整,这是需要增加成本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企业家想要再去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叶智说。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瓶口越做越低,瓶体则越做越薄。若要改变瓶口的密封设计,其瓶盖原料成本增加也不过是每日百元的成本,但若要修改模具,则此项费用可能要上万元。

本报记者在走访一些饮料生产厂发现。对于中小饮料厂来说,一条普通的机动化生产线每天生产20万个瓶坯(瓶装饮料的原始瓶体),如果要修改瓶盖密封,则每个瓶盖的成本上涨5厘钱,材料费增加100元的成本,这些中小厂家的老板均认为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能省则省,所以不愿意改模具。

而对于大型的饮料厂来说,其瓶坯与瓶盖的生产设备一体化,这样一台机器的造价高达千万元人民币。若是仅改动一个小小的瓶盖设计却要重新购进一台千万元的机器,生产商们则觉得有些划不来。

此外,本报记者通过查找发现,目前我国对于饮料饮品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卫生标准。其中包括:聚酯(PET)饮料瓶卫生标准、饮料瓶盖垫片密封卫生标准以及饮料內溶物卫生标准。在这里又分为果汁饮料的卫生标准、茶饮料的卫生标准等,但并没有关于饮料瓶口与瓶嘴螺纹处的卫生标准。

一名浸淫包装行业多年的生产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食品的外包装只要求密封度的标准。只要內溶物细菌不超标,就没有人在意你用什么方法去包装,即使你包装的瓶体再有问题,那也是规范的空白,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运输流通中的二次污染、尘埃污染、冷冻液污染等问题也都不是在饮料液体中的,而是在密封螺旋处。这里既然没有政府的卫生标准去规范,也就只有道德层面上的补偿了。所以我们也就不担心在这一位置出现问题的饮料,需要我们承担什么责任了。”

食品安全不是儿戏

在过去的5年中,有关瓶装饮料的瓶口出现二次污染、引起消费者出现不良症状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媒体上。不过一次风波过后,一切又再次恢复常态。多年以来,类似的情况一直如此周而复始。

5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消费者仍然认为瓶装饮料是可以直接对嘴饮用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饮料瓶盖技术改造迟迟没有在行业内推广下去,饮料行业不断增加的广告投入中,对饮用习惯的误导反而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直接对嘴饮用瓶装饮料的安全隐患。

根据中投顾问公布的数据,2010年1到11月,我国饮料制造行业销售收入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达到8246.594亿元,同比增长24.46%。饮料制造业利润总额达到753.391亿元,同比增长21.67%。

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该机构预测2012年到2016年,我国饮料总产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发展,其中包装饮用水仍然占有最大比重,茶饮料、蛋白饮料的发展势头迅猛,比重将有所提高。

而作为快消品行业,饮料业的广告投放占利润的比重则不断上升。

以我国广告业风向标的央视广告投放为例,央视13个重点广告投放行业中,食品饮料行业连续多年处于榜首的地位。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目前饮料行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大,以一般的果汁饮料为例,饮料成本仅有4到5毛钱,瓶盖和瓶坯的成本也只有7到8毛钱,但是最终在市场的消费价格却达到2.5到3元钱。这中间的利润有很大的比重投向了广告之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小小瓶盖的技术改造,推动起来却难如移山。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位受访对象认为,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饮料瓶设计,而在广告宣传方面,开盖直接对嘴饮用的广告宣传方式也比较普遍。因此,并不存在不合规的情况。

事实似乎也正是如此,记者在网上查看了多家大型跨国饮料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投放的广告,其中不乏将瓶装饮料开盖后直接对嘴饮用的画面。

但是,这是否就能成为在国内广告投放存在明显瑕疵的理由呢?显然不是。

世易时移,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创新、引领国际先进技术这些要素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仅拿国际标准来衡量自身,甚至成为限制自我创新和发展的借口,显然缺乏说服力,更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

对于这一问题最终解决的因素表面看来似乎错综复杂,如果要最终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还消费者以知情权。可以说,一个小小的瓶盖所带来的风险隐患之所以能长期存在,造成不能完善和变革的弊端的最大根源,当属消费者不知情。

首先,必须要进行正确的消费警示和引导。相信如果在消费者知情的情况下,无论花多少钱、难度有多大,企业都会去推动设备的改进。

就像一位从业人员所说的,三鹿牛奶事件给所有行业的启示是,如果消费者知情后, 无人购买此类商品,就会倒逼企业生产者们去改革,而且是全力推进改革。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