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揭秘饮料二次污染之谜(2)

祸从口“出”:揭秘饮料二次污染之谜(2)

一个有趣的实验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的“好蜜丰”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叶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关于饮料瓶盖螺纹密封性实验,以此来说明目前市面上饮料瓶口处的密封隐患。

2012年1月9日,在叶智的办公室。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几款来自市面热销的未开封瓶装饮料。其规格包括了1厘米瓶口透明、半透明胶瓶样式以及3.8厘米瓶盖透明、不透明胶瓶样式四种瓶种。他告诉本报记者,它们就是本次实验的样品。

短暂的交流后,叶智提出一只装满清水的红色水桶并在其中滴入了一部分黑色墨水。他说这是为了方便我们看清实验结果。因为做实验的瓶子中有些就是透明的,如果实验用水也是透明的不利于观看瓶嘴螺旋处“存留”下来的物质。

待一切准备就绪,叶智将买来的未开封饮料逐一浸泡在溶有黑色墨水的红色桶里,时间大约5秒左右。随后将饮料正立放在桌子上,用纸巾拭去表面的黑色墨水,而后将瓶体外部无水珠的瓶盖拧开。此时,在密封完好的瓶口螺纹部分,已沾上了刚刚渗入的黑色墨水。而且,无论是何种品牌、何种规格的瓶体均出现了上述现象。

叶智解释称,这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瓶口部分只是被瓶盖遮住而已,空气和水是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该处。我们刚刚要擦拭掉瓶体表面的水,又要轻轻打开饮料,就是为了证明螺旋处的水并不是瓶体表面的水也不是瓶体内溢出的內溶物。

那么,为何红桶里的墨水会出现在密封完好的饮料瓶口螺纹处?叶智将所有上述实验瓶盖沿直径方向一切为二,并将切开后二分之一瓶盖重新扣在瓶口螺纹处。在这样一个“切面图”的演示下,我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目前饮料业内生产的饮料瓶盖仅有瓶口顶部与瓶盖胶垫处一处密封,这层密封是为了保护瓶装饮料的內溶物不受外界污染。但是瓶盖螺纹与瓶口螺纹部分存有较大的缝隙,瓶盖与瓶颈处也没有任何密封措施。红桶里的水也就是通过这难以被观察到的缝隙溜进去的。

“目前,我们使用的塑料饮料瓶封口结构,并不能保护瓶口螺纹部分的卫生。学工科的人都知道,螺纹状的结构是只具有紧固作用而不具备密封效果。”叶智说。

可怕的缝隙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市面上的饮料合格率较低。其中饮用水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情况突出。造成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很多,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人员卫生、包装容器、运输和储存条件等都可能引起细菌二次污染。其中瓶盖密封性不好,是导致细菌总数超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业人士表示,瓶口螺纹部分相当于喝饮料的“餐具”。这“餐具”从饮料出厂到消费者饮用这段时间内都是暴露在空气中不受保护的,而这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年。这样的“餐具”,无疑存在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尤其是在春夏两季,病毒病菌高发、易传染,该隐患将更加危险。

“而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如果不出台相关的标准,这样的漏洞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叶智严肃地说。

在他看来,这样的案例事实上早已存在,只不过并不被外界普遍知晓。

据了解,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发生连环饮品中毒事件。一种名为“蛮牛”的提神饮品疑被人恶意投放剧毒氰化物,导致5人饮后中毒。警方在全台湾共搜出9瓶有毒饮品,其中一瓶“蛮牛”瓶外甚至贴上“我有毒,请勿喝”字样。事发后,产品生产商在第一时间将全台“蛮牛”回收准备销毁,回收饮料总量超过120万瓶。

“事发后,警方并没有公布最后的侦破结果。但作为饮料行业的从业者来看,这和长春的果粒奶优中毒事件有相似之处。消费者在商店如果发现了胶瓶饮料外包装存有破损或漏气现象是不会购买的,很可能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瓶装饮料被故意或者无意间浸在有毒物质中,而有毒物质残留在瓶口螺旋处,消费者通过口对口的饮用方式将螺旋处有毒物质食入体内并带入內溶物中。”叶智分析说。

可口可乐美汁源果粒奶优受害者家属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在购买果粒奶优时,并未发现瓶体外表有破损或漏气的现象。但孩子在饮用时曾说过饮料的味道有些不一样。但具体是不是饮料內溶物的味道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当时是口对口的饮用,并没有将饮料倒至其他容器中。”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