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存在腐败机会。预防工程腐败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同时下力—— 强化规则执行 严惩违规行为
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浩
@工程腐败绝不仅限于工程发包,而是广泛存在于立项、发包、施工、监理、质检、验收、结算等各环节
@腐败预防是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规立制、完善规则和严格执行规则等环节同时下力
问:从当年瞬间卷走40 条人命的重庆綦江彩虹桥,到上海在建住宅楼整体倒塌的恶性事故……近年来,楼脆脆、桥垮垮等一系列事件常常见诸报端。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答:近年来我国各地层出不穷的劣质工程,绝大多数都是由腐败问题直接导致的。更为严重的是,已经曝光的劣质工程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工程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堪称百年大计,所以工程腐败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危害极为深远。
问:有人说,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工程建设领域都是我国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请您简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答:工程建设领域具有“两集中、一封闭、一分散”的特点,即资源和权力相对集中,管理相对封闭,项目相对分散。这几大特点均有利于滋生腐败行为。
首先,从资源条件来看,工程建设领域资源高度集中。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类工程项目纷纷开工上马。据统计,仅由国家预算内资金承担的固定资产投资,就已从1981年的269.8亿元激增到2009年的12685.7亿元,增长近50倍。
建设领域不仅资源集中,而且由于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所以其决策权和管理权也十分集中。以交通领域为例,我国现行的交通投资体制是在交通系统内部封闭运行,采用“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高度集中与封闭的体制设计,在客观上使得高速公路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标、发包、定价等大权几乎都集中于交通部门,一个公路项目动辄涉及几十上百亿的投资,其利润之丰厚、寻租者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由于工程建设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安全要求高,所以其管理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并直接导致了外部监督的缺失与乏力。
在资源和权力相对集中的同时,工程建设项目又呈现相对分散化的特点。各地公共工程和楼堂馆所等遍地开花,显著提高了有关部门监督的难度。
从已曝光的案件可以发现,工程违规和腐败行为几乎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包括企业资质管理、设计、发包、监理、验收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有关部门监督和治理的难度。因此,预防工程腐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全方位推进。
问:不少“豆腐渣工程”,也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据了解,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1.56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349人,其中地(厅)级64人、县(处)级881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答:由于我国各类公共工程主要由党政机关立项建设,所以主管工程的官员自然成为建筑承包商竞相争取甚至行贿的对象,而且其掌握的权力资源与承担的责任形成鲜明对比。权力大、责任小的客观现实,再加上建筑承包商为获得工程而表现出的强烈行贿倾向,促使很多工程主管官员产生强烈的腐败动机,难以抵御巨额利益的诱惑,并以发包工程、默许工程违规等方式为对方提供关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