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小学四年级的女生梁秀竹、梁娇艳和谭乔曼抢先跑到厨房取饭盒,她们身边各带着一个“小不点”,吃饭的时候,她们用一把勺子先给弟弟(或妹妹)喂一口,然后自己再吃上一口。
距离广西南宁两个多小时车程的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太平小学,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从距离学校最近的公路口走下去,必须穿过一条长达400多米的“之”字型陡坡才能到达。太平小学是太平村惟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全村共有32个自然屯,总人口1289人。这里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靠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近年来,生源急剧减少,学生现有人数只有69人,分为5个教学班。在这个小小的麻雀学校,寄宿生为44人,占到学生总数的2/3。
2011年春天,中央电视台一组报道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村学生吃饭没有菜,每天只能靠少许盐水黄豆下饭的镜头,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同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中央政府决定从当年的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人,对特困地区学生每天补助3元,每年所需的160亿元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中西部贫困学生营养不良的状况该如何进行改善?政府、公益组织、企业都在探讨之中。今年2月20日~22日,我们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厨房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共同组织的“广西马山公益行”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之旅。
解决营养餐,让学校很辛苦
21日早上7点多,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琴堂小学47岁的煮饭工潘月文,一早就来到学校厨房,开始劈柴、烧水、蒸饭。灶台上的蒸桶足有一人之高,每天她都要爬上灶台,把用细绳捆好的饭盒一一放进去,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蒸煮,米饭才能完全熟透。
据负责学前班的梁荣富老师介绍,像梁秀竹这样因为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来学校寄宿上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他所带的学前班有13人,比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多。
除了每天做饭,潘月文也主动照顾学校里一些低龄孩子的生活。由于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没人照看,学校推出了寄宿制的学前班。看着这些幼小的孩子离家生活,当过母亲的潘月文常常感觉有些心酸,“他们在家里还有妈妈抱,在这儿连妈妈的面都见不到”。晚上,她总是耐心地把孩子们一一哄好抱上床睡觉,不然一个孩子带头哭会引来一片孩子跟着哭。
像这样骨肉分离的感伤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农村数以万计的学校上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就学的学生集中了我国最贫穷、生活最困难家庭的子女,其中很多是父母在外打工而且收入不稳定的留守儿童,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比例也比较高。留守儿童成为乡村承受社会转型之痛的那部分最微小、最弱势的群体。
林墟镇东七小学校长黄雅熙坦言,学校现在俨然成了留守儿童的庇护所,承担了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功能。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的吃饭住宿、人身安全、心理疏导等等,很多原本应由监护人承担的责任基本上交给了学校。可以说,目前学校承担的不是有限责任,而是无限责任。
校长的责任重大,教师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负。学校老师反映,他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时间表基本都是从早上6点半照顾孩子起床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半让所有的学生就寝以后才能休息,而这些额外的工作基本没有报酬。
营养餐的钱应该补给谁
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参加了这次“广西马山公益行”。21日晚,他发了一条微博:
下午参观龙那小学,130多个寄宿生,每天只吃午晚两顿,学生大多只吃白米饭,有的有黄豆。问一个男生碗里怎么没有菜,他说:“中午吃过了。”
吃饭没菜,这是马山农村小学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景象。在学生宿舍里,记者看到每个寄宿生都有一个外表相似的小木头箱,里面无一例外装有两样东西:一小袋大米和一包食盐。晚饭前,学生把米和水放在饭盒里送到厨房。蒸熟后撒上一点盐搅拌搅拌就是一顿晚餐。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会多带一小瓶白白的猪油。
孩子吃饭没有菜让人心疼,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
2月21日凌晨5点,我们从马山县城出发,待抵达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琴堂小学时,天刚蒙蒙亮。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吃早餐。记者见到4年级的寄宿生蓝必侣时,他正在跟几个小伙伴在宿舍里追赶嬉戏,打发上早自习前的这段空白时光。
学校每天作息时间的安排是:早晨7点钟起床;整理内务完毕后开始早读、上课;中午11点吃午饭;下午2点半上课;4点吃晚饭;晚上8点半就寝。算算时间账,从下午4点的晚饭到第二天中午11点的午饭,中间跨度长达19个小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