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建国:拓展国际视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对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够;二是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三是文化资源的分配不均;四是文化体系不够健全;五是文化活动不够方便;六是文化维权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实际上和我们的发展观紧密相关。健全的文化体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个是文化设施的数量非常的多。纽约是文化产业最多的城市,有一百五十多家博物馆,二百多家图书馆,六十多家电影院,三百九十多家大剧院,还有一千五百多座公园和大量的游乐场所。纽约所拥有的艺术中心占全国的百分之十四,专业剧院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七,每两万人拥有一个电影院。第二个是文化影响比较大。纽约的三大文化图书馆分别是美国第一,第三和第八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五千年艺术史的百科全书,每年接待来访者五百四十多万人次。第三个是文化设施种类非常繁多。比如说图书馆,有经济图书馆、技术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儿童图书馆、阅览图书馆等等。博物馆也是应有尽有,学科方位上来看有历史类、社会类、文学类、科学类、组织文化类、手工业类等等。为了保证人们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纽约不仅在文化设施方面投入非常多,同时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这主要体现“三化”的特点:文化活动经常化,比如说大都会博物馆每年要举办一百多场专题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化,纽约的文化场所开放程度非常高,人员参与非常广;文化活动大型化,纽约经常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大型的赛事等等。

以上讲的是文化优势问题。现在从三个方面讲一下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问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化,在多元中都必须有主导、主流。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社会有儒家、法家等多种思想,但是实际上传统居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从西方文化看,近代的西方国家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潮,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个人主义。我们也可以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比如,美国精神的根本内容实际上就是本国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广义上来看,这一精神主要是指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理想;狭义上来看,是指任何人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实现个人理想。今天,这一精神因已广泛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美国精神也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作为一个美国公民要有自豪感,美国人认为美国的责任就是领导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第二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历史来看,正是不断的开拓进取,美国的面貌才不断改变;第三是实用主义,美国社会以追求物质生活的最大实现作为个人价值追求;第四是追求个人发展机会的平等和自由,美国人相信只要努力进取,人们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创造奇迹。

再举一个新加坡建设共同价值观的例子。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概念是1988年由当时的总理提出来的。新加坡政府经过广泛的深入讨论研究,最终制定了一个共同价值观的白皮书。在这个白皮书里面,政府提出了各个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能接受的五个共同的价值观。第一就是文化至上,智慧在先;第二是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第三是关怀扶持,尊重个人;第四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第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五条共同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博采了新加坡各个民族,各个宗教信仰的人的价值观精华,规定了新加坡和谐、统一、繁荣、稳健的国家意识导向,是新加坡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这一价值观推行后的二十多年间,仅管新加坡也遇到许多重大的挑战,但是同周围的国家相比较,新加坡还是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共同价值观产生的一个效应。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多启发。

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中全会提出来,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一个体系,决定着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刚才我们以美国、新加坡为例讲了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应是古今中外的共同发展规律。今天我们推进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觉,就应该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虽然文化发展理念需要进行一些理论提升和概括,但决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如果我们搞主体文化建设能够和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是比较理想的。现实中,一些人认为讲文化太累,讲崇高太虚。十七届六中全会里面提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贯穿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各个方面。在这里,我结合重庆的文化建设谈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去重庆做了调研,通过实地参观,我们发现他们搞的“唱、读、讲、传”活动确实是真抓实干的,老百姓是非常的拥护的,中央领导也给予肯定。这里有一些数据,唱歌活动已经开展十八万场,参与的市民已经达十点一亿人次;读经典活动已经有七点几万场,参与的人达到了两千七百多万人次。前两天,有个叫西默·托平的美国前纽约时报总编辑亲自来重庆,看看重庆到底搞的怎么样。经过几天的调研,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今日重庆又见当年延安精神》。他曾在解放前到中国延安采访过,称自己看到了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个问题,文化责任担当。我们经常提经济全球化,还有人主张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提文化全球化是不对的。首先要看看全球化是谁在做——以美国,欧洲等这样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全球化,没有自己的东西,全让人家来弄是不行的。西方也强调文化主导,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该怎么传承和发展,这就是一个文化责任担当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复兴为已任的党,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留住文化中国的根,是他的一个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中华文化遭受了各种外部冲击,还有自我的伤害,自我的放弃和自我的贬低,认为中国的文化一无是处。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和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把中华文化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下去。一直以来,西方都在“松土”,就是我们讲的西化、渗透,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今年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现在全世界许多学者都在研究苏联当年为什么瓦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英国专门针对苏联搞文化意识层面上的渗透。现在,美国又搞一个“互联网自由战略”,侧重通过直接和网民对话来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民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政权稳定。对这样的一种“松土”,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尤其是要防范西方媒体捏造利用突发事件造谣惑众,从事颠覆性的活动。我们经常讲“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背后都有美国在“松土”。因此,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网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抓好,我们要有这个自觉。截止今年,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了四点八五亿人,比去年增加了两千七百多万,一个小规模的一个省,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六点二;手机上网达到了三点一八亿人,手机网民在整体网民中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五点五;微博用户也从六千三百一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点九五亿人。对于如此迅猛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我们一定要加强监管。

现在讲文化自信。我们有了文化自觉还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资源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传统的,我们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两者不可偏废。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流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使我们站稳脚跟的是什么?我认为,要抓住以下三方面:文化发展的母体、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发展的优势。文化发展的母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国学热,还有海外中华文化热,对待这个现象应有一个什么态度?我想我们要客观的冷静的对待这一现象,它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我们也绝不能指望依靠复兴国学就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儒家作为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和谐、宽容,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和精华部分,但是如果全部指望它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抽象地谈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我们今天讲反“三俗”,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看什么是先进的文化,什么是落后的文化,什么是俗的,什么是高雅的,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支流。中央今年五月份开了一个会议,讲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社会的主人,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第三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优势在哪里?优势在于我们拥有革命文化。这个革命的文化,既包括我们说的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也包括抗震救灾精神等等。现在有的人认为革命文化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我们决不能轻易的放弃,轻易的诋毁和消解。比如,现在提出“北京精神,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升华。

现在我谈一下中西文化交流。首先,中国文化应该向外传播什么?我们可以搞文艺演出,推出茶文化、美食、电影等等。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真正要走出去的应该是高端文化,应该是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标准。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确立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地位,才能发挥文化影响力。我们还应该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把我们的学术带出去,搞学术外交。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提炼出许多理论。我们要走出去,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听,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对中国的误解。有的人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中国文化外交,甚至说中国特色的对外宣传,这么一说,大家都不愿意听,有一种抵触意识,认为你在同化我们。我想我们搞的应该是对外文化传播,这要靠强大的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中国搞了很多网络电视台,许多国家都开展汉语广播,这就在是在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第二,看一下西方把什么文化推向世界。西方的价值观被认为是它们的软实力,比如说自由、民主、人权、个人理论,这些东西它们认为能够走出去。美国是文化发展的头号强国,它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它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到各种文化产品之中,推向世界各国。这对我们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第三,我们在文化战略方面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应该用开放、包容,而不是闭关锁国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纽约这个城市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它非常重视各个种族,各个宗教信仰的人的发展,肯定每一个民族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纽约的发展中的作用。纽约政府还表彰少数民族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经常举办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所以说,纽约人有一种西方人豁达的宽容心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中国文化五千年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由于它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我们讲中华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也包含其它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确有过闭关锁国的时期,但是从总体的历史来看,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比如说,玄奘取经、丝绸之路,还有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传教,这些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当然,开放、包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西方文化照单全收,西方文化中无疑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我们还要特别警惕一些打着文化开放名义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行为。第四,吸收外来的文化是单纯的物理的架接还是有机的化学反应?毛泽东说,对待外来文化要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正如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我们的口腔、肠胃,经过咀嚼和运动。我们学习外来文化应该是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终要体现在中国化上。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是外来文化。我们革命、建设、改革这么多年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其中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

第四个问题,文化自强。我们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还要着眼未来,未来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建设。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资源也有了,对待各种的文化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也都明确了,接下来我们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我要讲的文化自强。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美国文化也就强在创新上。为什么说美国是文化强国呢?有的学者认为美国不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它立国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但它是一个文化强国。美国通过它的创意,把创新体现在它的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体现在它的文化产品输出上。它的创新意识,它对文化的创新征服了世界。现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文化强国,日报有两千三百多家,周报有八千多家,杂志有一万多种,电台有一千九百多家,电视台有一千四百多家。此外,还有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目前全世界百分之五十六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电视收入,百分之五十五的电影票房收入都在纽约。

如何理解文化自强?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以专注经济发展,也一直把发展视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仅仅停留在经济建设这一个层面上。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一直是搞世界工厂,没有自己的文化创造。这也给其它国家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只生产物品不生产思想。现在,我们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时候,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也应该提到日程上了。我们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如果我们去掉这四个字,就说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那你和其它的国家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社会主义”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点出了这个目标最精彩的地方。现在各个国家、地方都特别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提出建立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口号,就应该有强大的文化魅力吸引人。为什么我们国家和其它的国家相比,文化显得不强呢?不是文化强国呢?我们的吸引力确实是不够的,之所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实际上就是要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强国应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刚才我讲到现在国家特别重视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中心、对外汉语广播,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创造和生产能力。同时,实现文化强国还有一个基础的要求——国民的素质应该相对较高,无论是思想的素质、道德的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文化要有魅力,要产生强大的文化生产传播力,就必须要有我们国民文化素质的极大提升。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五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第二个是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企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第三个是应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第四个是文化版权贸易的比例;第五个是文化的软实力应该提高。这个目标和要求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一百年,因此这个目标属于战略目标。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个文化发展的道路,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道路的最终的目标就是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现实奋斗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结合我们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

最后,我还想再强调一下树立国际化视野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在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时,要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要考虑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样的?对待社会、个人、家庭、自然,特别是对待民族关系方面他们是怎么考虑的?中国要和平崛起,西方人就是不相信。国家层面的对外交流需要国际视野,地方的文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国际视野,这对于我们做好日常工作很重要。

好的,时间关系,我就向大家汇报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启示。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