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师的声音】
家长观念:学校不能承受之重
华北油田教培中心第三中学郭庆玲
社会的人才观念、教育观念由家长传递到中小学老师、校长,由抽象变得具体。家长的人才观念、教育观念和对教育评价的误区,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笔者和学生、学生家长有着非常密切的接触与交流。在和他们交谈中,笔者感到许多家长在人才观、教育观上存在不少的误区。
人才观念的误区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当前尤其需要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人才。但是,如今社会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还是很有市场,这种意识反映在人才观上,就是把人才狭隘化了。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他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如从事专业技术、国家公务员、企业高级管理等工作。他们教育孩子时常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扫大街、当清洁工,多没出息”。许多家长虽然也赞成搞素质教育,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轮到考大学的时候,他们只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社会举办的各种拓展训练、科技参观活动等不支持,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兴趣和爱好,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结果导致孩子身体素质退化,近视加剧,孩子的灵性和个性被消磨,严重的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在家长的这种成才观念的驱使下,许多孩子即使能考上大学,也是一些高分低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观念误区
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在他们看来,子女的成才与否和家庭的荣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唯一希望,竭力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为了给家庭争得荣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一切,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一旦孩子学习不好,或者犯了错误就严厉惩罚。
二是盲从。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于“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将来赚得了大钱吗?”这类话语。在家长们的心目中,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出国、做官、赚大钱。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就赶热潮送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绘画等。家长们这种缺乏针对性、不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需要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产生焦虑、胆小、孤僻、厌烦心理。这种盲目的“素质教育”,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发了不少家庭悲剧。
三终身保护、终身服务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孩子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一些家长只要求子女顺从,不培养子女独立,把子女视为系在手中的风筝,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长此以往,许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不良品性和强烈的依赖心理,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或者即使能适应社会,往往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四是完全依靠学校。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狭义上的教育,广义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人的成长过程来说,是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各级承担教育职责的部门和组织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他教育形式的作用不能否定。孩子在学校里培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要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评价误区
家长的成才观、教育观上的误区,自然决定了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存在误区。他们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升学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希望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多搞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是家长们不干。他们希望学校管得严一些,给学生多补课。只要这种观念还存在,学校就不得不搞“应试教育”。
在大部分家长眼里,所谓的好老师,就是那些善于猜题和押题的老师,就是那些能够严密控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老师。学生学习压力太大,对老师有畏惧和逆反的心理,这样就造成了“不让学生讨厌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的怪现象。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也是看学生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相背离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评价上也应该全体学生的进步状况为依据。但在现行评价方式下,教师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是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如何提高高考升学率。否则,学校声誉受影响,老师的饭碗也保不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