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以“人”为本:人才观念亟待走出学历崇拜(3)

回归以“人”为本:人才观念亟待走出学历崇拜(3)

【来自家长的声音】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

江苏孙江林

我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中加班,三年的高中时光,将在国内学习加拿大高中教育课程,70%的功课由加方承担。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的脸上,只有那副近视眼镜再也无法拿掉。孩子说,加拿大的课程学起来并不比国内的高中课程轻松,但上课他不再打瞌睡,老师的讲解很有吸引力;平时作业不多,但作业与现实联系紧密,需要思考但不使人感到厌倦;体育是必修学分,考核标准因人而异;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只占40%。别的孩子利用国庆长假大量补课,中加班的老师却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运动项目:自愿报名,骑自行车去扬州玩。

笔者在高校工作近20年,一个困惑的念头常挥之不去:中国孩子的书包比外国孩子的重,学习时间比外国孩子多,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也比外国的教师辛苦得多,但抬起头来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外国青年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并不比中国青年差。为何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有如此大的落差?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规律是人的规律。一位中学老师曾撰文说:“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看到工具,看不到目的,只看到机器,看不到人。由“人”到“人才”,却常常伴随着“人”的毁灭。

这位中学教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必须符合人成长及发展的需要与规律。我相信这与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这样。正因如此,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很有意义,全社会都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

中小学教育必须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健康成长的内涵包括德、智、体。对孩子来说,首先必须重视体育,玩是孩子的天性,健康的身体是德育、智育最基本的载体。德育要改变用试卷考核品德的形式主义做法,及时引导和表扬孩子阳光的一面。智育要研究规律,引导孩子对知识发生兴趣并学会怎么去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或简单重复练习。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把握方向,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当然和家长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作为家长,我也想替家长们说句话:家长为什么要严厉督促孩子做那么多作业?因为作业是学校布置的,没完成不仅孩子要被老师批评,家长也会在家长会上被点名,这是极不愉快的事情。还有,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从小学到大学,录取的所有标准最后都体现为分数,差一分,最后都将被换算成金钱,这对工薪阶层和下岗职工而言,不能不看重。

但是应该承认,为孩子请家教、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在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安排。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最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才是家庭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