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
就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国际知名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医改的文章。
这篇题为《对中国庞大而复杂医改的早期评估》的文章,作者包括牛津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Winnie Chi-Man Yip,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萧庆伦( William C Hsiao),以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文、胡善联等。
文章肯定了中国医改的基本方向,尤其对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功接近全面医保称赞有加。但对于医疗服务供方,文章提出了颇多批评,认为当前医疗服务仍然受制于浪费、低效、服务质量低下,以及有资质的医疗人员稀缺且分配失调等问题,这使得医改资金和医保覆盖转向有效的医疗服务困难。
文章认为,中国必须改革供方(即医疗机构)激励机制,改进公立医院的治理,并构建一个更强的监管体系,不过这些方面的改革都因为利益集团的反对,以及实施能力缺乏而进展缓慢。
与其对医改进展的基本判断一致,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也在此次“两会”上表示,医改的难点在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尚未触碰核心。在3月6日的全国政协医疗卫生界别分组讨论会上,黄洁夫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亲自策划了一场意见会,主题是“公立医院改革”,意见将总结为紧急提案上交政府高层。
黄洁夫认为,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等行政手段,来压制药价虚高、解决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具体问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他表示,中国还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只可能保障支持有限的公立医院,应打破医疗垄断,给社会资本立体办医提供公平创业发展的环境,培育医疗卫生市场。在以药补医被破除后,让社会资本填补留下的医疗投入空白。
与会的另一位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主任沈悌则表示,“怕竞争,但必须向社会资本开放。”社会办医是“狼”,却能激活医疗市场竞争机制,加速人才流动,倒逼公立医院改革,平抑虚高的医疗费用。
然而,与这些政协委员对社会资本办医寄予厚望不同,前述《柳叶刀》文章对其作谨慎表态。
文章称,中国2011年开始鼓励私立医院进入市场,认为这样可能会创造一个竞争性市场,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与效率。但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不能精心制定规则,那么医疗领域很难形成市场竞争。中国仍需要去建立一个强有力、透明的监管体系,以激发整个医疗体系通过利用市场机制改进质量和效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