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三公样本:公开方能拨云雾(2)

基层政府三公样本:公开方能拨云雾(2)

易被“变通”的账表

C科长说,工信局的报销流程是--经办人拿着领导签批过的发票过来,财务如有现金,就给对方。发票积累到了一定量,财务拿去财政局统一取钱。一笔笔报销就自动生成了表格。

每一笔花销,都需要领导的审核,领导是知情的。公款吃喝用其他形式入账。与工信局相邻的区质检局S局长,印证了C科长的这个说法。

S局长介绍,他手下有17名员工,每年的财政拨款有140多万,除”工资福利支出“以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共计116.4万元,他签批的只有”商品服务支出“16万元,外加”项目支出“13.1万元。

“说难听一点,我这个局,还没有一个家庭富,花钱更不自由。每个款项都要标注,花多了,财政不批。花少了有节余,下一年财政拨得就更少了。这个体制就是这么呆板……”S局长感叹道。

S局长说,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将其他费用挪作三公经费,也不会将三公经费挪作他用,因为改变钱的用途报账太麻烦:“现在审计那么严格,犯不着为这种事去挨批,钱就那么多,谁也不能多吃……”

S局长的话,道出了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各级政府机关每年会产生很多难以下账的花费,经过若干次财务上的“变通”之后成为合法合规的开支。

据南阳内乡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某供述,他写了若干篇反映该县成绩的稿件,为发表在《南阳日报》头版头条(这样算工作成绩,其他版面不算),他送了5000块给《南阳日报》原总编。

《南阳日报》原总编不会给徐某发票,在宣传部的经费开支中,也不会出现这种“发稿费”的名目。徐某说:“(这笔钱)是从报纸征订返还款中变通支出的。”

“变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三公”经费藏身各种专项会议费中。为使“三公”经费数额不至过大,往往将平时请吃送礼等花销,拿到一些会议经费中报销,或者干脆以召开会议之名,行公款出游之实。

曾在中央机关工作过的零点咨询董事长袁岳撰文说:“以中央机关的三公消费而论,不少费用直接从机关账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大量的出行接待费用由地方政府部门转移负担,或者由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转移负担。不少单位建设有自己的楼堂馆所,接待费用可以挂在里面消化……”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直言,“现在我们公款吃喝,有几个不喝茅台的?”“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通过做假账解决。”

“涉密”、“维稳”:经费用途之惑

很多部门拒绝王清的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规的做法是,你要求信息公开,我就派人和你来谈,单独公开给你。

“你看看,我这里有几十个政府部门给我签订了和解协议书,说在一定时间内会提供相关政府财务信息给我,有的提供了,更多的是拖着不给……”王清说,比如司法局,以涉密为由拒绝提供。

王清曾将南阳市信访局告上法庭,申请其财务信息公开,经法院调解,信访局向其个人公开了部分预决算信息,但依然没有挂官网上。

资料显示,南阳市信访局原为一个二十多人的单位,后来上访压力不断增大,扩张为57人的局(不包括离退休24人),同时升格为南阳市委群众工作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其2011年预算显示,该局当年申请财政拨款547万。这其中,包括该局驻京机构的租房费用50万元,“每季度12.5万元,带个小院,包了一个快捷酒店的两层”;到京上访人员的“遣返费用”20万元;“信访办案经费”20万元;驻京机构办公费90万元;驻省机构办公费40万元。

即便如此,南阳市信访局工作人员L先生介绍,资金上还是捉襟见肘。河南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到京信访大省,南阳又是河南排名前三的到京信访大市。“人口基数大嘛!”L说,“每年南阳都有几千人到京上访,把他们遣送回来,这是多大的一笔费用?而且,工作人员吃住在北京,各种费用都高。来回车费、通讯费都要补贴,不然谁干啊!”

在L眼中,上级政府也伤透了脑筋:“近几年,国家都会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省市县按比例配套,专门用来安抚访民。去年这笔资金,上面拨下来是63万,市、县按一比一配套,就是189万,这都不会体现在预算上。”

“花钱买平安”的手段立竿见影。公开资料表明,2010年,南阳市实行特殊疑难信访救助资金管理,累计使用疑难信访救助资金415万元,使184起信访积案得到化解,停访息诉,满意率达100%,有效地减少了越级上访。

“南阳市使用全省总量十分之一的专项资金,解决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疑难信访问题的做法,受到国家、省信访局领导的一致好评。”在一篇2010年度的工作总结中,南阳市信访局如此写道。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