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怀诚:分税制改革大方向是公共财政(2)

项怀诚:分税制改革大方向是公共财政(2)

“分税制改革始终没有停止”

《财经》:1994年以前,在整个财政分配中,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1984年的40.5%降到1993年的22%。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连年增长,比重不断提高,应该说完满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

项怀诚:但是分税制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一直是在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

从财政收入层面看,所得税调整就是对分税制的一个重大完善。分税制改革时由于条件不成熟,决定个人所得税交给地方,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隶属关系分别交给中央和地方。进入21世纪,由于企业兼并、股份制等原因,已经很难清晰划分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了。个人所得税也迅速增长起来。2002年,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六四分成”,中央拿大头。不过,从东部地区集中上来的税收,都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第一年集中了大概100多亿元,现在每年有几千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

从财政支出层面看,到1998年一个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改革的重点开始向财政支出方向转移。

《财经》:也就是说,在1998年以前,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财政收入,1998年以后的改革重点则是财政支出。

项怀诚:是的。1998年我回到财政部主持工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分税制的重要构成,是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重要手段,虽然这项制度现在还不完善,但正在向规范化、公式化的制度方向发展。

1994年中央转移支付(当时叫做专项拨款)仅有四五百亿元,到2011年中央政府转移给地方的达到近4万亿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1998年我们提出“公共财政”理念,就是要想建成一个公共财政框架,让各地能够享有同等的支出水平。公共财政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但是,最基本的支出应该相对平均。目前,西部困难省份的人均支出水平已经不断地接近发达地区的水平。以前地方上最突出的欠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现在已经彻底解决了。

《财经》: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转移支付也是一个均等化的过程。

项怀诚:我们还建立了国库集中收支制度,不管收入还是支出都要集中到国库里面去。以前国家库款分散在各个部门,有些收入也不入库,在体制外循环,中央政府拨款很紧张。实行“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后统一集中到国库里,国库资金大大增加了,随时可以拿出钱来。而且直接拨付到劳务提供者或商品提供者手中,不再有中间环节,解决了以前存在的层层克扣、随意挪用等问题。

部门预算制度也建立起来。以前财政部门没有、也拿不出详细的部门预算,人民代表难以行使监督权。现在除了不能报的,部门预算全部向代表公开,人民代表监督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国库集中收支制度、部门预算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等,现在这些制度都已经成为中国财政体制的重大基础。当然,这些制度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总之,分税制改革还没有完成,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分税制改革既要解决财政收入问题,也要解决财政支出问题。这两方面合成一体,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改革。

《财经》:毋庸讳言,目前对于分税制有许多批评。例如,现在有一个顺口溜说:“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批评者说,这种局面就是分税制造成的。

项怀诚:对于目前的财政体制,社会上争议很多,我主张要理性对待。比如你提到的这个顺口溜,很生动,但有些偏颇。县级财政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说“中央财政喜气洋洋”就有些夸张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最近在“两会”上,人大代表刘锡荣批评现在“官满为患”,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的官。我认为这个意见是对的,20年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十羊九牧》,批评过这种现象。现在养的人太多了,财政当然困难了。

《财经》:不过,也有人批评说,正是由于中央政府拿得太多了,掏空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只好卖土地,于是产生了扭曲的“土地财政”。最尖锐的批评说,分税制“逼良为娼”。

项怀诚: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政府确实拿了大头,但是后来这个比例也在不断下降,2011年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已经不到50%,地方集中的财力则超过了50%。另外,中央集中的财力用于自己支出的只有20%左右,其余的都用于转移支付,又返还给了地方。

把土地财政归罪于分税制,显然是有违事实的。为什么会出现“土地财政”?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地方政府不是专注于提供公共服务,而是忙于搞建设。在解放初期,我们的财政叫做“战时财政”,因为当时有朝鲜战争,财政方针就是“一切为了前线”。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了,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财政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样,财政就由“战时财政”进入到“建设财政”。财政部每年都要计算,在财政支出当中,建设性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多大比例。如果建设性支出比例低了,就要做检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还说“军队要忍耐”,把钱从牙缝里省出来搞建设。到了1998年,“建设财政”已经落后于形势了。我们明显感到,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支出的均等化,建设最终是上不去的。于是,公共财政观点应运而生。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回归公共财政,仍然延续“建设财政”的思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