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09年间,中俄贸易额增长了约4倍,从107亿美元上升到390亿美元[4]。
俄罗斯对中俄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据悉,俄罗斯已经与中国签署了在飞机制造和航天领域合作的协议。俄罗斯专家加入了中国田湾核电站的建设。中国已同意向俄罗斯贷款250亿美元,加快从东西伯利亚到中国的输油管线的建设,该管线的一部分已经于2010年秋季完成。这一切都是身为总理的普京所开辟的。
中俄成功合作中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国际条约所带来的,而是出于中俄两国民间强烈的相互投资的愿望。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南部,有数十家经营各种形式贸易的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对此有兴趣的俄罗斯东部科研机构加入了进来。据了解,许多在西伯利亚的远东的科技机构长期先是为中国,然后又为印度的各种订单工作。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为这些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提供的待遇更加优厚,相比之下,从中国前往这些地方学习的中国学生要比从这里被邀请去中国工作的人要多。这些都支持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没有产生人口问题。
根据当时的合同,从乌拉尔以东和一些俄罗斯企业前往中国工作的各类工程师、学者、体育教练、高级技术工人达数千人之多。有可能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但在中国同样没有准确的记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流域就有来自中国的农民帮助农业生产,数万人从春季一直劳作到深秋,然后带着2—3千美元回国。对这种至今仍然存在的季节性迁移如何作出评价,还没有定论。已经清楚的是,这种迁移不会造成人口问题,因为这些来自中国的季节性劳工既没有带来家属,也没有在俄罗斯定居。
前往中国的边境城市进行边境贸易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生意。在这里可以买到所有的商品和各种服装。还有餐厅、浴室、按摩中心等服务设施。
从中国出口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商品非常多,换走了大量美元。布拉戈维申斯克与黑河是两座相邻的城市。但是中国的城市从边境合作中所收获的要多于俄罗斯城市所收获的。中国人表现出了比俄罗斯人和犹太自治州的犹太人更强的进取心。黑龙江将这些城市串联起来。从俄罗斯进口到中国的有:电力、黑色和有色金属、剩余的森林——这一带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殆尽了。中国输入俄罗斯的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黑河有一个自由贸易区,乘船到这里来用不着签证,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所有家庭用品。
中俄之间最有前途的合作形式就是在各行各业建立合资企业。这些都只能在国家的帮助下完成。中等级别的商业合作通常是由商人们去做的。比如,一些曾经属于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和军工行列的企业,正在试图生产电动工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倒闭的公司在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合作的情况下,重新建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在这种状态下,早在1967年机械以及施工设计研究所就表现出建立伙伴关系的愿望了。这样的研究所并不多,但是它们没有在上世纪90年代存活下来。同一时期,中国的专业技术在日本和西方的技术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看起来,在中国的庇护下生存将更加有利,俄罗斯的интерскол(interskol)公司就是这样[5]。我在前面已经写到了俄罗斯企业家基多夫,他正在努力建立俄罗斯最大的皮鞋生产企业。他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支持,但还是败给了受中国政府支持的中国公司。基多夫将所有设备卖给了中国人,但是保留下了全部卖鞋的店铺用来销售中国制造的鞋。他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在滨海边疆区有一家俄罗斯大型企业索列尔斯,看得出来,它是卡马茨的子公司。在意大利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开始生产中型和重型载重卡车以及各种型号的商用汽车。但这一计划在乌苏里斯克因为中国的联合企业计划而被搁置了,他们已经计划好在远东地区建立生产专业建筑用机械的企业。这是一种公平竞争,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2002年,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共约2.21亿公顷[6],远高于中国。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完全没有被利用,特别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和乌苏里地区。中国人来耕种这些土地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利,然而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却没有认真进行。沿着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早就已经探明了地下蕴藏着大量能源和其他矿物。建设这条铁路本身就是开发资源丰富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计划的一部分,但这一工作因为人力不足而停顿了下来。来自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劳动力不但价格很高,而且还要求十分舒适的生活条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中国在各个层面的合作顺利地得到解决。应该指出的是,我们也欢迎与日本、韩国的合作。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振兴,外国资本的进入是必需的。同中国的合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