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个矛盾体,落后的背后是巨大的成就和潜力
环球网:印度社会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传统,同时又具有一个西方式民主制度。您怎么看它目前的社会形态,您自己的亲身感受如何?
裴远颖:有人说,印度是矛盾的集合体。现代和传统,文明与愚昧,富裕和贫穷,高楼大厦和贫民窟,乃至精神层面的民族自豪感和殖民地心态,淡定和急躁,和谐与争斗等等都同时存在。所以,印度给人们提供了多种角度去观察,从每一个角度看,你对印度的印象就会有不同。
我初到印度的第一印象是,现实的印度和我脑海里所勾画的印度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到印度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印度的书籍,而且同很多曾经在印度工作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对这个国家落后方面,比如环境的“脏、乱、差”有思想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就算在首都新德里的近郊,贫民窟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但是后来,我慢慢就发现,在这些落后的现象后面,其实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国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沉稳的国民心态,是印度独特的优势。
印度独立后,它的经济发展虽然没有中国快,但是相对比较均匀,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经济体系,从发展潜力看,印度的前途几乎是不可限量的。印度当然会越来越现代化,但是,我觉得,印度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将会保存下来。
在国际格局中,印度应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环球网:从国际领域来看,结合它的发展潜力,您认为印度有什么样的蓝图和目标?印度给人的感觉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国意识,它到底想发展到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裴远颖: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过,印度具有做一个大国的一切必须的条件。客观地说,印度也确实具备这个潜力。印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对外关系方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印度就把对外的注意力集中到民族解放运动,大力予以支持,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甚至在国际上一度成了新独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和代言人。
冷战结束后,印度又研发核武器、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到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有力竞争者。印度也是国际社会中很活跃的成员,尽力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都是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一部分。印度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印度应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