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如何面对网络暴民

陈力丹:如何面对网络暴民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这两个词在网络时代常常被无限地放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受网络流言、谩骂所苦,另一方面,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们依旧在制造着源源不断的事件。当文字语言成为一种暴力,它便不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共同问题。

那么,怎么样面对网络暴力,怎样避免网络暴力的蔓延,又怎样让自己不成为网络暴力的制造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恐怕还是一个长远问题。

暴力如何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如何礼让,也知道不该随便问别人的工资,不问女士的年龄,这是礼貌所在。但是在网络的空间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网络文化。

网络暴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往往是一条信息发出以后,很多人就假定这个信息是真实的,而采取一些行为。但是很多事件中都证明,初始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误导的。发布信息的人,有一些出于善意,但没有核实信息的来源,也有一些在主观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故意。

此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公正的现象,积蓄了较多的不满和情绪,这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一个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通过网络倾诉缓解现实压力,但是这种倾诉本身,同样不能骚扰、打扰别人,特别是与你的情绪无关的人的安宁。

环境影响态度

网络暴力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由民间开始使用,后进入了学术界,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往往有平常生活中循规蹈矩,甚至温文尔雅的人在网络上就会成为谣言的制造者,谩骂者呢?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野兽,人本身具有两面性,而且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个道德水准普遍不高的社会中,当监督力量减弱的时候,即使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他对自我的控制力有时候也会大大减弱,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在网络这个空间进行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超越日常的人们交往的底限,而出现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匿名的情况下。现在有不少人主张实名制,实际上实名制仅仅是实名注册,真正发言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网名,这些网名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面具。

群体并非乌合之众

网络事件往往是很多人参与的,谣言并非一个人制造和传播的。因此,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群体暴力,普通人更容易被人左右,盲目跟随,而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判断。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尽然,其根本还是环境在改变人。

前两天,有一个美国的电视台做了一个偷拍的节目,把50美元扔在地上,旁边还放了相关的票据证明等(那些票据证明钱是从哪个银行取出来的。美国法律规定,如果无法确定施主,钱可以归捡到的人)。结果所有发现的人都选择了等一下,看看有没有人找回来,然后就把钱送回银行,最后一个人是个老太太,身上只有7美元,非常穷,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把钱送到银行。在这个事件中,偷拍是否值得提倡是一回事,但是所有不同的人却有相同的选择,表现出的是他们的法律素质,其中还有一位中国人。这种素质是环境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缺乏的,或许正是这种环境。

信息时代的特殊领域

语言暴力其实从来都不缺,但是在网络时代,特别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往往就会被放大。

网络本身的特质,其实中外都一样,网络传播往往快速、简短,特别是像微博这样的平台,文字很少,往往表达情绪的色彩就比较重,多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容易随意地怀疑别人,也容易随意地相信一些负面消息,这一点上,中外都一样。

但是西方国家的网络暴力事件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他们还有更多的途径去表达,其他的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等等,同样开放,都可以表达意见。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媒体的开放不够,网络常常成为唯一的表达渠道,这使得网络的发展有点儿畸形。而且,对于网络的管理也跟不上,我们都知道,管理传播渠道的人往往年纪都比较大,在技术更新上,肯定跟不上年轻人,多数时候还是依靠陈旧的手法在管理,有人叫做“刻舟求剑”式的管理,自然对于网络暴力事件也就缺乏相应的手段。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