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如何面对网络暴民(2)

陈力丹:如何面对网络暴民(2)

知识分子应该带好头

有调查统计显示,年轻人占上网总人数较高的比重,但在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方面年轻人相对较弱,遇到问题往往情绪化。

目前来说,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较低,加之网络的特性,发言不受约束,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有人说网络暴力的产生和信息爆炸时代有关,以前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信息通畅,知道的多,可以评论的也就多了。其实不然,我们信息开放已经很久了,但除了正常的说话和讨论之外,发泄仍屡屡不断,所以,这还是道德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人首先应该带好头,现在有一些知名的文化人,知识分子本身常常在公共领域骂人,说话不文明,这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们觉得骂人是有见地的表现。

表面文明下的暴力

网络暴力的蔓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恐怕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网络暴力看似是针对个人,但,观众是谁呢?观众是整个社会的人。这些人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在看哈哈。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道德感,失去对人的爱心,而且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网络暴力对社会的一个根本的危害,而这个危害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因为这个事情没有摊在他头上,一旦摊他头上,恐怕就会深刻认识到这个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还有一些不是那么明显的暴力事件,后果同样严重,比如泄露他人隐私,表面上很文明,不过说了几句话,但是它的后果有时候是非常糟糕的,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这个暴力不是显示在字句上,而是它的后果。

法律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面对网络暴力泛滥的现象时,公权力、法律是最有效的救济,我们现有的民法,能够解决大部分网络暴力问题。但想要通过法律对于网络暴力现象形成约束力,还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比如在法治非常严厉的新加坡,前不久有新闻说一个留学生在新加坡骂一位老太太,结果随即就受到严厉的处罚。  

但目前来说,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执法成本太高。就说人大门口,时常有人在那卖盗版光碟、办假证等,这都管不过来,更何况是网络上的事情呢。

不要让自己也成暴民

网络的形成确实给大部分网民带来了一个可以说话、交流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话别人能够看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房子里面自己对自己说话,任何传播一旦影响到别人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传播道德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给了每个人表露心声的机会,但是,表露心声本身要有所克制,因为你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

现在反对网络暴力,并不是不让人们在网上说话,而只是要求你在网上说的话文明一点,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这个绝不是要逼你走上绝路,而是使我们每个人能够畅所欲言地说话,而且还学会文明地说话。

守卫道德底限

现在上网的网民中未成年人的比重是相当高的,而网上这类行为很可能诱发未成年人去模仿。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一代人如果习惯于无法无天地在网上随意搜寻他人的隐私材料,那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认识就会大大降低。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守卫底限,守卫底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是要尊重其他人的隐私。你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你。

其实,大多数时候,是非对错都非常明显,个人的判断也并不难。真正的问题在于,道德的重建并不容易,整个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的不是口号,不是提倡,说多少空话套话都没什么作用。它是一个长远问题,需要从基础开始改变,比如教育,现在的道德教育如何,人们也都清楚,不从这里改变,如何提高道德水准。再如体制改革,这也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具体的努力。

如何面对网络侵害

如果遭遇到网络暴力,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对发表暴力语言的网站或是板块进行起诉,如果能够发现直接当事人,当然更好。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2005年9月陈堂发在博客网发现有人骂他是“烂人”“简直就是流氓”,为了防止这篇日志进一步传播,他就和中国博客网站进行了电话联系,告诉对方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要求立即删除,但是网站答复说,该帖不违反发帖规则,要求删帖必须提供你的身份证明。这样拖了十天,后面经过一系列的交涉,最后在2006年8月法院判决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天,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网上名誉权的胜诉案件,陈堂发本来就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副教授,研究的就是新闻法。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