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蓝印户口是饮鸩止渴 时间越长害处越大

买蓝印户口是饮鸩止渴 时间越长害处越大

买"蓝印户口",等四五年后供孩子高考时用,我认为实在不值。因为,那时候当地政府就得直接给户口了啊

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的蓝色印章,而被称之为蓝印户口。

2000年之后,蓝印户口在各地逐步被叫停。但在天津,蓝印户口已成为楼盘叫卖的专属广告词。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王太元。

“末班车”未必能开出

法治周末:“蓝印户口”真是“末班车”吗?

王太元:不能说是“末班车”,更准确说是本来就不应当发车、也未必能开出的超载车:由于与常住户口居民之间事实上存在广泛多样的不公平,“蓝印户口”居民一直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主管部门也一直不太赞成,甚至早就发指示,要求各地停止办理了。

法治周末:你是在印证“六月份上面就要制止”的说法?

王太元:我不印证这说法,因为制不制止关键要看当地政府,如果当地政府不顾大局、自行其是,也许会违背中央要求继续炒作一段时间?不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是明确指出了的:“国家基本户籍管理制度属于中央事权……(各地)要对已出台的有关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加以清理,凡与本通知精神不一致的,要立即停止执行。”

法治周末:“蓝印户口”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王太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中等城市甚至贵阳等西部省会城市出现的“蓝印户口”,准确说法是“本地有效城镇常住户口”,也就是说,尽管不能以城镇常住户口名义迁往外地,但在本地可以与常住户口一样享有各项权益。对于打破“有户口就享有一切权益,没户口就不享有一切权益”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当时的“蓝印户口”确实是改革。

法治周末:为什么要停止?

王太元:刚开始搞改革的一些地方可能确实是好意,解决一些引进人才和长期暂住者的子女入学等问题,但不久这样的措施就变了味,开始与刺激本地经济、尤其是房地产经济联系起来,成了变相的“卖户口”。中央政府户籍主管部门尽管不太赞成但却不好直接否定各地的“改革”,随后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才日渐明确地要求停止。

法治周末:“蓝印户口”实际上解决了实际困难,不算便民政策?

王太元:不算。是否便民利民,要看是否符合整个改革的基本方向与大致步骤,既要看当时是否公平,还要看今后是否公平:在外来人口子女连所在城市的中小学都不能就读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制度无疑是一个改革,但在中央早已明令各地政府免费接纳非户籍人口子女读中小学的今天,还搞“蓝印户口”就很可能是倒退了;往前看,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甚至明确今年之内就要推出“异地高考”政策,这时候大肆炒作、加速办理“蓝印户口”,我看未必真是便民利民,反倒可能是坑民害民了。

时间越长害处越大

法治周末:普通民众很难能看见、看清制度性的变化。

王太元:任何制度都需要稳定性,至少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面对一个一个的制度,公众未必能整体看出其中副作用而似乎很高兴,但制度设计者、执行者应当有起码的社会良心,应当避免这些副作用;作为公允而负责任的学者,更应提醒公众注意防止落入陷阱。

法治周末:为什么说是坑民害民?

王太元:2006年以来,中央公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积极解决前几十年(包括前二十多年改革)所积累的社会不公问题;抓紧利用这些即将被尽快解决的不公平,以获取外地人钱财来托本地被严控而低迷的房市,作为商人也许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地的政府,明知中央解决这些问题的路线图、时间表还要这样卖户口,就是给不明白的人挖了个陷阱。换个情况来说吧,明知中央正在严控、房价正在下降而鼓动公众买房,随后他们买的房很快贬值了,卖方是否能如数退还差价给买方?

正因为这样,国务院前不久公布的关于户籍改革的通知中严肃批评说:“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有的地方不分城市类别不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味放宽落户城市的条件;有的地方擅自突破国家政策,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一些商人、官员甚至学者,只看到中央批“追求速度”、“放宽条件”,认为中央要“放慢改革步伐”,却没有看到或者不承认中央防止各地借户籍改革之名“损害群众切实利益”的良苦用心。

法治周末:户籍改革如何与经济利益脱钩?

王太元:对于城市常住户口而言,必须剥离计划经济时期捆绑的诸多经济利益,不能让本来不值钱的户口本决定人们有无资格居住、就业甚至共享公共资源、均享社会福利。以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来说,按照国务院明确规定,今后出台相关政策“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就业、上学什么的,不再要求带歧视的“本市户口”而只看公平竞争的“本事”,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均享公共财政就逐步实现了。

法治周末:可对外地人而言,这有点“远水不解近渴”。

王太元:尽快实现教育公平这类的改革,大多不是必须要长期准备的“远水”,而是可以迅速实现的“捷径”:实行“不同试卷同比例录取”就可以马上解决高考的地域歧视问题:各省区报考某高校者按同一比例录取,例如,天津某大学在天津招生比例是百分之十的话,在全国其他地方招生比例也是百分之十,这不就公平了吗?这与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的“同一试卷同分录取”一样公平,甚至更简单,并不需要克服什么实际困难,更不需要各地政府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来。

法治周末:问题是,主管部门似乎没有这样思考和运作。

王太元:这是我最担心的:通过加快改革、科学改革,很快就可以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观误区,被一些人推托为需要部门、地区出钱摆平的客观困难,进而搞些假“改革”诱导公众舍近求远去拿钱买。甚至可以说,被忽悠买“蓝印户口”是“饮鸩止渴”,时间越长害处越大。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