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之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8700多家出租车企业,100多万辆出租车,200多万名出租车司机。而从2002年至2008年底,已经发生过150多起出租车业罢工罢运事件。”
一方面,过去数年油费、车辆修理费等等成本上涨,已让出租车司机难堪重负,当现行状态下司机与公司之间没有平等对话条件,这种压力只能通过罢工罢运等激烈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加强运营秩序监管、调整运价等手段已经不能解决公众出行打车难问题——既然出租车运营权是一种公共资源,为什么调整运价还是以“打车贵”的方式让公众为“打车难”埋单?
为此,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出租车行业改革措施,譬如上海市曾试图降低份子钱以减轻司机负担;温州市率先抛弃承包挂靠制而推行个体制。然而治标不治本,反而衍生出更多问题,比如温州的出租车牌照由于稀缺性且可以抵押到银行贷款,一度成为资本炒作的对象,一张3万元即可买断的牌照价格竟能飙升到140万元。
如果说归根结底,所有矛盾集中直指出租车运营权的垄断性占有,那么这种垄断体制的背后就是牌照资源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改变出租车行业现状,一定要打破数量管制和准入限制。”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取消特许经营,把出租车运营从“发牌制”改为“登记制”,全面放开出租车市场,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可以到政府登记随后加入运营,自由竞争,自然就会有人提供低价格的出租车服务——以重庆为例,出租车每公里的总成本约为0.6元~0.8元,运价为前3公里8元,以后每公里1.8元,如果没有“份子钱”,其间存在较大的毛利空间。事实上,这也是目前黑车能够生存的原因。
可以说,打破数量管制和准入限制之后,出租车行业推行“企业员工制”或者消除“份子钱”,乃至以公司制模式还是以个体制模式运营,根本不成问题,全然仰赖市场选择。
然而行业的根本性改革为什么迟迟无法推动?究其原因,还是跟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有关。
首先反对者肯定是出租车牌照持有人。他们之所以获得如此可观的收益,正是因为占用了从政府获得的出租车牌照垄断特权。一旦政府放开管制,必然损害他们的投资收益。
其次反对者则是出租车司机。事实上,出租车司机之所以罢工罢运,一是因为高昂的“份子钱”,二是因为黑车数量过多,价格又相对便宜,抢占了合法出租车司机的大量生意。一旦把这个行业推向市场,出租车司机过去享受的“行业壁垒”消失了,他们就不得不与过去的黑车司机自由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出租车运价的降低,出租车司机收入的减少。
对出租车司机来说,这是一个悖论。他们既希望改变“份子钱”现状,又不愿意触及根本利益。
折中之法
“当年有的持有人节衣缩食、变卖物业甚至贷款购买出租车牌照,现在等着靠它养老,假如租金猛降、车牌又卖不出去,不是一夜倾家荡产吗?因此改革要触及利益,也要兼顾各方。”
2011年8月,近10年未投放新牌照的广东省珠海市,拟投放500辆左右的新运力,其思路之一,就是像公交行业一样,政府向出租车公司免费转让牌照,司机无需承包车辆,由出租车公司聘请并领取相对固定的工资,消除“份子钱”。
消息一出,迅速引来反弹。一百多名持珠海的士牌人士召开记者会,反对“珠海投放无偿出租车牌”,理由有二:1、无偿投放500多辆车的牌照冲击市场,原先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有没有保障?2、市场需求、司机人力、道路容纳,是否能跟上?
实际上,珠海市政府的改革思路只是一次试水。一旦出租车行业市场化,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得到解决。
首先,国家现在每年对出租车行业60亿元的油补,可以省下来对先前进入的行业者——出租车牌照持有人,出租车司机群体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进行一定补贴。
其次,有调查发现真正道路拥堵的原因在于私家车太多。每一辆出租车的资源利用率相当于8辆私家车,由此可见一旦打车方便,运价降低,更多人可能放弃自己花钱购车,反而减轻道路拥堵。
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放开车头,管住人头,严格管制出租车从业者资格。在伦敦,10年以上驾龄、懂两国语言,并且通过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等综合考试合格后的司机,才能取得出租车驾驶资格证。如果持证人连续5次被投诉,该资格证就宣告作废。
如果说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么自下而上,重庆高博出租车公司可堪成为一个样本。
2008年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之后,高博公司开始进行自营改革,将所有承包合同都收回来,承包费分摊到每个月,加上每月2500元的利润,在剩余月份里,按月返还给承包人。
与此同时,承包人和司机们都可以成为高博的员工,统一实行“开四天休两天”的工作制度。在收入方面,基本工资每月1000元,出车津贴800~1000元,超额收入全部归驾驶员,一个驾驶员因此每月下来平均有近4000元收入;公司为其全部办理五险;员工若因病休假,公司按政策规定发放基本工资70%;员工还享受带薪的年假和婚丧产假。
在高博担任车队队长的老刘,曾因状告他所在出租车公司违约解雇,在重庆出租车圈子里出了名。后来进了高博,圈子内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无不跟他开玩笑:“老刘,你终于还是被招安啦。”老刘一笑置之,他明白自己以前跟公司打官司,只是为求一个安稳和保障。事实上,高博聘用的司机,80%都留下来成了公司的正式员工。
不过,老刘也不无忧心地告诉记者,员工待遇是提高了,但公司效益却在下降。听说上海公司化经营了多年的出租车公司,效益一年不如一年,重庆是否会步其后尘?他不知道这样的安稳日子,能否过得长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