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俄罗斯私有化的目标和后果
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私有化要实现以下七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
然而,几年过后,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下面整理出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初衷与结果”的情况对比:
(一)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罗斯私有化的收入只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0.02%—0.04% ,占预算收入的 0.13%—0.16%。
私有化过程中,只为少数人提供了的敛财机会,无法估量的国有财产被变相转手或侵吞。私有化开始之时,俄罗斯全社会70年积累的国有资产总量(不含居民住房)估价为1.5万亿卢布,这个数字是按1991年物价改革前的价格统计的。1992年发放私有化证券时价格上涨20倍,然而资产重新评估却未进行,证券投资公司大量低价收购私有化证券,结果国有资产几乎被无偿地变卖。
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的实际资产达2000多亿美元。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资产总量约合10亿美元,一家私人财团购得价格仅为400万美元。莫斯科市化工进修学院的房产及设施价值约1亿美元,被某公司仅以此800万卢布的价格购买。此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
(二)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后几年的的调查结果表明,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在经营管理、劳动态度等方面,私有化的企业与原国营企业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在一次对私有化的专门调查中指出,1992—1994年俄罗斯中央一级所属的1666家机器制造企业中有1389家被股份化,占83.4% 。这期间,1992年生产下降幅度为11.5% ,1993年下降为14.9%,1994年竟达到43.9% 。
(三)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了一半以上。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
同时,“反垄断”的旗号被用来当作利益均沾、你争我夺的掩护,破坏了原有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对农工综合体、森林工业和冶金工业等部门的负面影响巨大。一些有利可图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和原料部门等分离出不少公司,例如原统一的“苏联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但俄罗斯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门仍为特大型金融-工业集团或私人财团所控制。
(四)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
1994年正值俄罗斯私有化的高潮时期,前9个月的外国投资仅为7.68亿美元,而1995年估计仅私有化企业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就达1500-2000亿美元。不少外资、特别是金融“游资”投放到证券市场。多数外国投资集中在利润丰厚的原料采掘部门,而机器制造、建筑业的外资增长却大幅度回落。西方在俄罗斯的投资平均每人只有47美元,而在波兰为326美元,而智利为585美元。截至到1995年,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