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4)

张树华: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4)

三、私有化的社会后果与政治结局

私有化给俄罗斯经济和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一)社会后果

私有化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冲突的导火索。私有化过程中,爆发了“MMM”公司股票风波的大案。俄罗斯全境共有4000多万居民被各类基金会和证券公司所骗。法院收到的投诉多得无法解决。

1993年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有65.7%的议员认为“私有化是一场大骗局和对百姓的愚弄”。俄罗斯有2/3的居民对私有化的结果持否定态度。随着私有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个新词-“私吞化”,“私吞化”与俄语中的“私有化”一词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在许多俄罗斯居民看来,私有化是“一场改革闹剧”。在这场以“私有化券”为赌注的赌局中,大多数百姓是输家,普通人“当家作主”情况更少。真正的赢家是原厂长经理阶层,还有一些暴发的地下经济势力。

(二)政治贻害

私有化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财团控制经济、寡头参与政治”。一些“横空出世”的私人金融工业集团比原国家性质的集团更缺乏责任感、更具威胁。特别是1996年寡头出资赞助叶利钦连任后,部分寡头变本加厉,向当局要求政治回报,甚至进行要挟。少数财团乘机控制新闻媒体,借机操纵政治,分享权力,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怪胎”。

乔治·索罗斯把俄罗斯经济制度定义为“掠夺式资本主义”、“强盗式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咒骂寡头的暴富靠的是私有化中的“犯罪、盗窃”。这位美国金融大亨对“俄罗斯寡头这种粗暴野蛮和凶恶贪婪的行为”感到震惊。索罗斯写道:“国家瓦解了,而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偷窃国家的财产。”他认为,私有化是为了将“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得以变成合法的资本主义”。

1999年8月26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学的至理名言,也许对真正的老百姓却是灾难》的文章,其中援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苏东国家经济转轨的调查报告,称“私有化使得1亿多人陷入赤贫,数百万人失去社会保障”。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私人财团“爆炸式”的膨胀,约5%的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聚敛了无数的财产之后暴富。

(三)遏制私有化恶果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俄罗斯社会反对私有化的声音越来越强烈。1999年11月的一次社会学调查结果显示,65%的被调查者同意重新审查私有化的结果,18%的人表示反对,17%的被调查者没有回答。曾任政府总理的普里马科夫多次表示,如果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经济犯罪,私有化造成停产,分光资源等现象,就应当审议私有化结果,甚至考虑重新国有化。普里马科夫甚至宣布,已经为那些在私有化中巧取豪夺的“寡头”们准备好了“监狱号子”。

2000年,普京上台不久,在国情咨文中几次谈到“寡头参政、操纵舆论、瓜分财富”等情况。普京强调,国家权力不应被少数寡头收买或私有化。之后,普京巧妙利用机会和矛盾,先后查处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克里姆林宫教父”别列佐夫斯基和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的经济治理和政治整顿行动得到了社会多数的支持,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普京整顿经济秩序的努力也遇到了顽强的抵制和干扰。不仅俄罗斯自由派势力公开表示反对出击寡头,西方政界也使用“双重标准”对此说三道四。一些西方媒体指责普京是在推行“警察专制”和“破坏法制”,要挟要停止对俄投资,甚至叫嚷要将俄罗斯开除“八国集团”。普京态度坚决,成功地顶住了各方的压力,不仅回收了一些重要部门如电视台和石油公司的控制权,而且以高票蝉联总统。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