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私有化恶化了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1994年6月底,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俄罗斯社会4000万人成为股票持有者,但是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90万人,最后能够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少数,这就是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人。
1993年4月俄罗斯居民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证券私有化”能使自己变为所有者,一年之后却降至9.6% ,同时64%的居民认为私有化只不过是“政治手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994年只有4%—5%的股民开始收取“分红”。俄罗斯私有化第一阶段的公式为:1张私有化证券=俄罗斯70年社会资产总量÷全体居民总数=10000卢布。两年后变为:1张私有化证券=面值10000卢布=7美元=1公斤香肠。
最初私有化的目的是剥夺官僚机构手中的“国家财产支配权”,造就新的所有者阶层,而结果却是,正是旧官僚、影子经济成份等才是真正的赢家。俄罗斯社会所期望的“中产阶级”的形成也有待时日。官僚资本、新兴的垄断、官员的腐败、沉重的税赋以及黑社会势力的敲诈都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私人经济的顺利发展。
(六)私有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国家安全
俄罗斯有关部门认为,私有化纲领中没有顾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过急的实施办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局势紧张,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安全。
1.损害了经济安全。
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指出,私有化使国家失去了对一些大型企业、甚至工业部门的控制。私有化步伐快的领域,往往正是利润丰厚、前景诱人的部门。灰色经济势力的目标从港口指向陆地,从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料部门,航空和军工企业都成为各种资本势力争夺的对象,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威胁国防安全。俄罗斯私有化后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业企业一般不纳入私有化的范围,重要军工企业私有化的名单由政府和议会审查决定。但俄罗斯安全部门的报告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商人直接或通过俄方公司购买军工企业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窃取尖端技术,达到进入或控制这些企业的目的。
3.危害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俄罗斯社会中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私有化的推行,使得贫富差别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占有财产的多寡上。随着资本收益几何级数的增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将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改组、破产数量增多,使得社会就业形势更加恶化,特别是在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地区和城市失业人口增长。仅1996年俄罗斯失业人数约占整个社会劳动人口的9.1% 。
(七)私有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犯罪
俄罗斯内务部及总检察院的报告中一致认为,私有化是犯罪形势最为严峻的领域。1997年,当时的政府副总理兼内务部部长阿·库利科夫认为,私有化中损公肥私现象严重,灰色交易盛行。仅1996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记在案。而自私有化运动开展以来,共发案30000余起。1997年初,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私有化过程中,约有55%的资本和80%的有表决权的股票落入俄境内外犯罪集团手中。
私有化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犯罪活动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欺诈行为等。更为严重的是私有化的主管部门-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丑闻”不断。仅1996年就有152位该部门官员,6000名负责拍卖、招标的人员被检察机关起诉。特别是1997年夏天揭露出的涉及俄罗斯几任私有化领导班子的“9万美元稿费丑闻”,导致了副总理、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主席等7位“私有化高官”的解职。而稿费事件同俄罗斯私有化历史上最大的一桩拍卖-“电信投资”有直接的关系。俄罗斯舆论称,稿费丑闻可作为窥视私有化的“一面镜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