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从重实干、重实效入手(2)

求真务实从重实干、重实效入手(2)

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是实干的主要抓手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实干型的领导干部不能回避矛盾,遮掩矛盾;总是积极发现矛盾,揭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化解矛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视而不见,本该解决的矛盾久拖不决,本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小矛盾必然引起大冲突,小问题必然酿成大事端。面对各种复杂的众多的矛盾,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呢?

首先,要做到不躲不闪。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党风、政风、工作作风上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马德、牛凤玉买官卖官案件“曝光”和省政协主席韩桂芝“双规”后,干部情绪波动,群众议论纷纷。省委通过调研认识到,只有解决问题才能不出问题,发生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吸取教训,把坏事变好事。于是,省委决定在全省自上而下开展“两风建设”,即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重点解决用人问题上存在的不正之风,解决违法行政和为政不廉问题;作风建设集中解决本地本部门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检、法、司和交通、工商、税务等系统和部门的问题,解决以说代做、工作不落实的问题。他们实行开门整风,让群众参加查摆问题并监督整改,直到大多数人满意为止。他们公开严肃处理一批违法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弘扬正气,以儆效尤。目前,全省党风、政风和工作作风发生了可喜变化。据对全省各个层面的抽样调查和测评,干部群众对“两风”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93%。

其次,要做到标本兼治。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扬汤止沸”;二是“釜底抽薪”。前者只治标不治本,后者则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务实的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标本兼治,特别要学会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比如处置突发事件,治标要处理好三个环节:事件发生前,准确洞察,未雨绸缪;事件发生后,靠前指挥,控制事态;事件平息后,治理根源,巩固成果。而要治本,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典型摸规律,针对矛盾产生的根源,通过思想理论指导,经济科技引导,文化教育诱导,依法办事疏导等方法,彻底铲除问题产生的根源。

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是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有没有实干精神关键在于能否抓好落实,能否在抓落实过程中体现创造性。围绕着如何抓落实,历来存在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原封不动,照抄照转,充当电线杆、传声筒、扬声器,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一开就算做了,风头一过就再也不问了。所谓贯彻只是做做样子,虽然热闹一阵子,但实际效果不甚了了。这是对上级指示的最大“殆工”。群众不满这种现状,编了许多颇有讽刺意味的对联和顺口溜:如有副对联说“今天会,明天会,天天开会;你也讲,我也讲,人人都讲。”横批是“谁来落实”。

一种是大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有的平原干部以为学大寨就是造梯田,好端端的平地上垒起梯田来,白流了许多农民的汗水。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河北某县修建新县城时,为突显“高楼林立”有“气派”,规定临街房必须建成三层高的楼房。有的住户无力修建,便想出一个以墙代房的“高招儿”,群众戏称为“面子墙”、“害民墙”。

还有一种是说一套,做一套,有用的就执行,没用的就不执行,甚至另搞一套,明里暗里对着干,此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领导干部要真正抓好落实,既要深刻理解上级指示精神,有贯彻政策精神的坚定性;又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体现贯彻政策精神的创造性。总结各地经验,最重要的有三条。这就是吃透“三头”,做到“三化”。其一是吃透“上头”,使上级精神地方化。就是准确把握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领会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做到“神似,形也似”,切实避免照搬照抄照转,避免跟风头,赶浪头,避免自以为是,各行其事。二是吃透“外头”,使外地经验本地化。就是要以宽阔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善于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中体现事物发展规律性的做法,并有效地实现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的对接和嫁接。问题是有的地方外出“参观考察”,只注重形式上“走出去”,出去前大谈必要性,回来后强调特殊性。虽然也明白“夜郎与汉孰大”,但思想并没有受到触动,照样是“人家江水流,我家河水流”。三是吃透“下头”,使群众创造理论化。就是要善于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并把它作为决策的依据;一切决策都应该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开始,并把征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贯彻于决策落实的全过程。

做事讲实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增广贤文》有句话:“牡丹花大空娱目,枣花虽小结实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党一直都把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当作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求真务实,不能只看宣言,看承诺,而是要看行动,看结果。要看他究竟做了多少实事、好事,做成了多少、收效有多大?要看落实上级政策和指示、决定精神是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达到预期效果,体现在各项工作成效上。

看行动,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踏实苦干。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吴仁宝、吴金印、郑培民、任长霞等优秀领导干部所以会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而持久的赞誉,就是因为他们的一切是苦干、实干、干出来的,他们在人民心中树起的丰碑是靠辉煌的业绩建构起来的。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将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改造成了美丽富饶的绿洲。他虽然去世20多年,但每年清明节,东山的百姓都要“先敬谷公,再敬祖宗”。再如“全国百名优秀公仆”之一的吴金印,他在乡镇主要领导的岗位上,30年如一日,响亮地喊出“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他“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使一道道穷山沟变成米粮川,一户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群众把赞扬他的碑文刻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他的精神和业绩将与巍巍太行同在。与以上这些干实事、讲实效的楷模对照起来,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述而不作、劳而无功;或者只抓看得见、见效快的政绩;甚至挖空心思找门子,耍嘴皮子,摆花架子,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片面追求政绩,严重违背了实干精神,也丧失了领导干部应有的务实品质。

看结果,就是看领导干部干出多大的实绩。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实绩,用什么标准评价实绩。实绩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斗来的。但是又不能以忙忙碌碌为标准,要看做了多少具体工作,重要的是看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有多大的社会效益。评价一个领导班子、一个领导干部的实绩,应该有一个标准,有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客观、真实、科学、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经济指标是主要指标,但不能只看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既要反映经济增长,又要反映经济发展,GDP反映经济活动总规模,是重要指标,但同时还要看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要把资源和环境纳入考核体系,用绿色GDP来防止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数字直接反映发展情况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是政绩的重要依据,但数字不能代表一切,有些事是不能用数字反映出来的,要防止数字中含有“水分”,特别要防止出现“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不正之风;要看显绩,看做了多少短期见效和锦上添花的工作,更要注重“潜绩”,看办了多少“雪中送炭”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实事。不少地方政府把GDP、招商引资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头,把许多临时性的任务指标、上级交办的事项、内部法规制度的遵守执行等列为中心工作,甚至采用一票否决把强制性推广某种经济作物纳入绩效考评,这显然都是不适宜的行为。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把政绩评估搞成荣誉或现丑的排行榜。这更是一种极端化的行为,只会导致相关人员对政绩评估的抵触情绪,加剧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玩数字游戏”、片面追求政绩的风气。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