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从重实干、重实效入手(3)

求真务实从重实干、重实效入手(3)

其次,要解决如何评价实绩问题。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有多大,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靠实践来证明,用事实来说话。检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功过,不是主观的、随意的,而应是客观的、实践的。如果听凭个人的主观评价,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用“本本”去衡量,就会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这种检验是实践的检验,也是群众和历史的检验。领导干部的任何一项工作做得怎么样,决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能看上级意见和自我感觉如何,而应看广大群众是否认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干部工作的受益者和评判者。对干部的政绩,群众看得最清楚;对那些劳民伤财的短期行为,“形象工程”,群众也最明白。干部虚报浮夸、欺下瞒上,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党政干部考核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可以有效促进考核的公正、客观,避免干部在关系和数字上做文章,引导干部在为群众干实事上下功夫,形成干实事、求实效、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沈阳、南京等地先后开展“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四川宜宾市采取“民意十实绩”办法考核领导干部。这种“民评官” 方式是干部政绩考核改革的一个创举,打破了传统的“官评官”的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凸显了民意作用,代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实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一些工作现在看是可行的、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就可能不很合理,甚至会发生问题或留下隐患。因此,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事关大局、影响深远的问题上,一定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瞻前顾后,深谋远虑,既让今人满意,又让后人受惠,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图一时之得,搞短期行为,是万万使不得的。

如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于其对象的普遍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加之某些理论上的模糊,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正是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才真正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改革道路。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以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政策,并采取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敞开收购、垄断粮源、顺价销售、封闭运营)的措施。然而,改革严重受阻,并没有实现倡导者的主观愿望。市场粮价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播种面积锐减,2000年粮食减产458亿公斤,2001年再减462亿公斤,总产量低于1995年的水平。改革直接的目标是要减少直至消除粮食经营亏损,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完全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为此,赋予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粮食收购的权力,禁止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改革没有给国有粮食企业带来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反却形成和强化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原本庞大而低效的组织靠着垄断利润来弥补以前的亏空,虽然得到一些收入,缓解一下压力,但效果并不如期望的那样好,而由此带来的利益流失以及因腐败等造成的社会成本则是惊人的。也正由于改革赋予了粮食企业垄断权力,一些粮站对于农民出售的粮食,除了正常的含水量等质量的要求外,还对灰尘、砂土的含量有苛刻的要求。农民卖粮费时、费力,再加上经常压级,例行打个8%左右的折扣,自然不想去粮站“自讨苦吃”,国有粮食企业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故而,有人说这次粮食改革庇护了表现最糟糕的部门。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农民利益。令人失望的是国家的财政补贴没有减少。改革前的1992到1998年的6年间粮食系统亏空2140亿元,平均每天要产生一个亿的窟窿,比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还要多。如果将这笔钱平分到粮食企业的职工头上,每人每月近1000元。改革后,每年各级财政补贴的政策性亏损在240亿元左右,2000年还增加了80亿元。粮食改革使国有粮食企业依然吞噬着国家的财产,坐收体制的“渔利”。农民呢?除了多一些紧箍咒外,并未因为增加粮食产销而增收。那些倾其所有投资办粮食加工企业的农民,则惶惶不可终日,怎么也没有想到昨天还合法的“企业”今天就坠入深渊。这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小农思想观念,误导了的农民经营,不利于农业产业化,不利于农民利益的长远保护,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这次改革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最主要的弊端是偏离市场化。改革侧重于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这样的短期政策目标,没有重视发育粮食市场、培育竞争性的粮食市场主体这样的长期政策目标。粮食既然是商品,即使是特殊商品,它也具有商品的一切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作为商品经营必须体现交易自由、公平的原则。粮食购销体制必须进一步改革,市场化是必然选择。由此,2004年5月31日至6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强化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改革工作会议的召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一场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展开。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以往各种改良式的粮改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国有粮企完全推向市场,国有粮企与私营粮企可以同场竞技,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当然,改革还没有完结。改革的成效如何,还要经实践进一步检验。

根据哲学常识,认识就是探索现象和事物的原因。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和事物,但当我们把握了它们的内在原因之后,我们就不再对它们感到好奇了。任何一个事物,或者一种现象,如果不认识和了解,即使一只蚂蚁,也是令人害怕的;哪怕一个小小的烟头在愚昧无知的人那里也会酿成灾难。同样,任何一件复杂、可怕的事物,当我们了解它之后,它就不再可怕了。当今世界问题层出不穷,在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但是,无论是国际动荡引发的冲突,还是国内矛盾潜在的隐患;无论是本部门、本系统面临的难题,还是本地区、本单位遇到的困难,只要把问题认识清楚,准确把握内在的原因,做出科学的决策,就能顺利推动各项工作。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