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已成现代生活必需品,越少越好是误读

食品添加剂已成现代生活必需品,越少越好是误读

核心提示:一轮又一轮食品安全危机以后,消费者脑子里留下的,是对食品强烈的不信任感,如果要把这种不信任感具象到某一个目标身上,这个目标多半是“食品添加剂”。但若仔细分析,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过程中,常常扮演“冤大头”的角色。

一轮又一轮食品安全危机以后,消费者脑子里留下的,是对食品强烈的不信任感,如果要把这种不信任感具象到某一个目标身上,这个目标多半是“食品添加剂”。但若仔细分析,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过程中,常常扮演“冤大头”的角色。

越少越好?

“不能邀请记者,没有记者,我们就放开了说。”2012年2月,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组织了一次会议,包括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在内,多家“管”食品的单位参加了这次会议,不过,所有参会者都对会议组织方提出了不要记者参加的要求。谁都知道,“食品安全”是当下中国社会最敏感的词语之一, 任何言论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既然是一个“放开了说”的场合,年近70的吉鹤立也大胆质问:“大家觉得2011年出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但真正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到底有几起?我看是非常非常少。”吉鹤立是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秘书长,但吉鹤立跟记者强调,他出此言,绝非完全从行业利益出发。学生物学出身的吉鹤立,在业内更多地被视为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

不过,吉鹤立为食品添加剂正名的言论,的确不容易被公众接受,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食品安全危机后,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已经变成“固有的成见”,对添加剂避之唯恐不及。

正因为这样的公众情绪,最近,一则“卫生部拟禁用38种添加剂”的新闻,让消费者拍手称快,新闻中记者采访的各种“专家”,也纷纷表达赞成。但这样“大快人心”的新闻,却让吉鹤立无法接受。在他看来,非理智地看待食品添加剂,根本无益于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

报道源于卫生部于4月发布的一则公告,内容是卫生部对拟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征求意见”。上海某电视台在报道这则新闻时,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名教授,教授称:“添加剂毕竟不是正常食物,所以越少越好。”同时,报道中配发了某地医生介绍添加剂影响健康的采访,报道还提到“苏丹红”等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食品安全事件。

看完报道,吉鹤立感到“无语”,新闻中最明显的一处错误是,“苏丹红”危机根本与食品添加剂无关,“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一样,是一种用于工业生产的化工原料,被不法分子非法添加到食品中。因此,把“苏丹红”混淆到食品添加剂的新闻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加深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惧,进而影响合法添加剂的使用。

公众的焦虑吉鹤立可以理解,但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各种所谓的“专家”,正在助长非理性的情绪。事实上,“拟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的消息,并不能说明某专家对食品添加剂“越少越好”的看法。

“拟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是今年1月“卫生部征求55种食品添加剂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的后续消息,在经过征求意见、专家讨论后,55种待讨论的添加剂,剩下38种再次征求意见。也就是说,在本次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第二轮拟被撤销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比第一轮减少了17种,这17种被认为在技术必要性和安全必要性的评估后,可以被保留。

因此,吉鹤立认为,所谓“专家”对食品添加剂越少越好的看法,只不过是迎合公众的情绪,卫生部的公告,完全没有显示要大量删减食品添加剂目录的信息,安全、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需要,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只要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确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会出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的。

现代生活必需品

很难想象,如果食品添加剂从人们生活中一夜消失,生活将是怎样。起码,早上起来再没有面包,酸奶,菜肴没有酱油的色、味,小孩子再没有各种可口的零食和饮料。很多人回忆甜蜜童年时常常想念的水果罐头,再也无法生产。

无论从什么角度计算,食品添加剂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正面的作用都大于负面的作用——比如,防腐剂如今被视为“妖魔”,但很少有人深究,如果没有防腐剂,因食品腐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会损害更多人的健康。数十年前,人们从酱油里捞出蝇蛆并不是希奇的事,而在今天,这样的事件已经变成“奇闻”,原因就是酱油中添加了防腐剂。

吉鹤立告诉记者,公众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如果保持理性,也就不会对正常的添加剂种类调整,产生误读。

卫生部门对添加剂品种的调整,是常见的行业标准调整,一些品种撤销的同时,一些新的品种也可能被增添到食品添加剂的目录中。本次对38种添加剂征求意见的标准,是考察这些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而“技术必要性”的背后,很大的决定因素是价格。

一种添加剂会不会被应用到食品中,企业必须考虑成本。吉鹤立举了一个最近被热炒的添加剂例子——明胶。明胶的原料应该是新鲜动物皮,食品级的明胶生产,必须使用健康、新鲜的食用动物皮和骨骼,而且这些原料必须通过检疫。这样严格要求的食品级明胶和工业级明胶有巨大的差价。

“我们小时候吃的冷饮,味道特别浓,那个时候的冷饮里,就使用了食用明胶。”吉鹤立介绍说,食用明胶常用于冷饮的生产,但是,随着食用明胶价格越来越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冷饮生产基本上开始用其他效果类似的添加剂替代食用明胶,常用的有阿拉伯胶、瓜儿豆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等。这些替代产品,价格低很多,企业自然会选用,国内企业现在大多已经不再用食用明胶生产冷饮。不过,国外不少企业仍然将食用明胶添加到冷饮中,这些冷饮价格较贵,但口感更好。

在本次卫生部拟撤销的38种食品添加剂中,很大部分撤销的原因,就与价格有关。吉鹤立介绍,征求撤销的一个添加剂叫“薪草提取物”,它被用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使得豆浆凝固成为豆腐,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点豆腐”的材料。这种添加剂由浙江一家企业申报,得到批准后成为国家食品添加剂目录中的一员。

但是,获得批准后,由于原料困难,成本太高,这家申报企业从未生产过,也没有其他企业用它来“点豆腐”。因为成本原因,“薪草提取物”变成了“僵尸”添加剂,也就不具备“技术必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拟撤销添加剂目录中的前三种防腐剂,它们常被用于水果保鲜。但随着水果冷库保存成本的降低,杀菌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企业使用冷库保鲜,这几种用于水果保鲜的防腐剂已没有人使用,即已没有技术上必要性。

成本,是所有企业在选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吉鹤立表示,企业根据多种因素选择使用食品添加剂,只要是合法地使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安全性上都是有保障的。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