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形势困局与宏观调控出路的思考和建议(2)

对经济形势困局与宏观调控出路的思考和建议(2)

需要看到的是,世界性经济衰退影响的是我们的出口,而我们的出口是由劳动比较优势形成的,是劳动密集型的GDP。出口回落影响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5%—2.5%范围,但是我估计,其1个百分点的下降,可能影响800万个劳动力的就业,全国因出口的回落可能减少1200万到2000万个就业岗位。我计算,2008年,中小企业关闭停业三分之一左右,大型企业因劳动成本上升用机器替代劳动力而减少用工和招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将上升到12%左右;2009年,从出口需求下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国内消费需求难振、企业经营困难等多种因素看,全社会就业机会相对萎缩,如果不从充分利用劳动力、扶持能够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真实失业率将上升到14%左右。

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是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度减少,农村消费能力会大大减弱。虽然过去国家对农民种地给予了减免和扶持政策,但是农民增收的80%以上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需求的大量下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关停,大企业生产萎缩减少劳动力,以及房地产建设明年可能出现的徘徊和萎缩,可能会影响1500万—3000万农民工的工作,农民工的薪酬水平也会因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而走低,农村消费能力因此会减少9000亿元—18000亿元的规模。二是影响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城镇失业率上升,劳动力需求不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定会下降,城镇消费能力的萎缩保守估计也会在8000亿元—12000亿元左右。三是更为重要的是,3000万左右农民工可能在年底回家后,由于土地收入的比较效应,由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春节后会大量返回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如果就业机会较少,他们找不到工作,其中相当多的部分又不回家,可能会聚集在各大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广场等交通枢纽和公共地带,财富通过偷盗和抢劫形式的再分配问题可能会加剧,社会不稳定隐患增多,极可能形成社会大规模动荡的被动局面。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措施,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投资及其形成的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满意的就业。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在结构既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相应的就业,高增长会形成低失业。但是,在2000年后,中国平均以10%左右的高速度增长了近8年,从实际的情况看,为何没有形成低失业率的局面呢?因为在中国GDP增长的要素和企业结构中,主要是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还包括交通、水利、住宅、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等,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等等的建设。对于这些大企业和大资本而言,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集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越来越多的资本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的进步,设备较劳动力的相对成本下降,导致企业越来越多地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这使得劳动力的就业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形成高就业的格局。

而交通、水利、住宅、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等建设,虽然在施工时期可以吸收农民工转移就业,但是项目完工后,并不持续地保有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的投资扩大是就业持续增加的源泉。从2009年创业和企业投资的意愿看,因为市场前景看淡,愿意扩张性投资的不多,企业投资意愿减弱,银行的贷款就很难贷出去。也就无法从加工工业和服务业的方面新增投资和扩大生产而去增加就业。

三、就业规律和经济流程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我们先来看充分就业的两大规律。规律一:每千人企业数量决定失业率的高低。即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力在正规和非正规的中小企业中就业;企业中的97%以上是中小企业;一般一个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稳定在10—15人范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与从业人数相除,每个企业就业12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小企业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每千人20—30个;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率在20%左右。而中国每千个企业数量不到10个,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不到2%,创业及创业形成的企业数量的低水平,是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最根本性原因。规律二: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随着收入水平的不同,劳动力在服务业的就业的比率不同,一般是发展中国家50%—60%,发达国家70%—85%。但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人口要集中城市化,给服务业提供足够集中的规模性消费市场;二是收入水平较高与许多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较高,使其大量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和有支付服务业供给的能力。人口城市化越低、人口居住越分散、大量的人口收入水平较低和闲暇时间较多并其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很低,服务业是无法发展的。中国人均在GDP2400美元的水平上,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率只有32.4%,与正常值相差15到20个点。

我们再来看与创业、中小企业和就业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结构转型流程。

流程一:创业和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形成的较为充分的就业是国民经济消费最基本的来源。其流程是:有较多的人创业——创业加中小企业数量——大量的企业对劳动力形成需求——劳动力得到就业并且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形成拉动力量——较充分的就业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较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收入增长是消费支出的基础——其支出形成满意的消费需求。当然,增加项目的建设投资会有一部分形成消费,大型企业也会形成一部分消费,还有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品的投入,提高和完善社保体系,也会增强消费的能力。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劳动力剩余程度相当高,失业率高企,则前几种扩大消费的措施作用微弱,并且持续性较差。

流程二:资本相对密集的大企业与劳动相对密集的中小企业之间,在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相互平衡。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其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分红、高管的薪酬、员工的工资形成对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资本装备、生产家用电器等最终消费品,形成对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其本身形成的消费能力。而中小企业,产出一部分是中间产品,一部分是最终消费品,还有大量的是服务,由于其劳动密集特征,其发放的工资形成的需求,远大于其形成的实物产品。因此,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的消费能力要购买和平衡资本密集大型企业产出的供给。否则,中小企业不足,全社会消费能力不足,大型企业提供的供给就会过剩,如果不能以出口进行平衡,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流程三:投资基础设施资本与发展劳动密集企业之间要相互平衡。一些基础和生活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可以增加就业、可以接纳一部分由于出口萎缩挤出的农业重新剩余的劳动力在其中再就业,其工资可以形成一部分消费。但是,当这些交通、住宅等设施建设完毕后,大量的就业又会中断,就业不可持续,并且由于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日益上升,施工相对吸收的就业能力也在下降。因此,在经济下落时,更加重要的是要鼓励创业,大量地发展中小企业,形成稳定吸收、持续就业的局面,并且劳动要素充分得到利用,劳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能力上升,从而改善国民收入中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否则,强调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忽视劳动要素的利用,忽视就业、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会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更加失调。

流程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平衡发展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均衡流动和比率适当。大型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中,资本要素的贡献较大,因此,资本所有者分配的多,给政府交的税多,但是资本相对的劳动力少,劳动分配的少。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劳动要素在其形成的国民收入中分配的多,由于资本相对较少,资本分配的比率较小,当税制设计主要以资本要素为对象时,国家从中得到的税收相对大型企业也要少一些。因此,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如果片面地强调大资本和大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国民收入结构中,劳动者分配的比例就低,国家和企业分配的比例就会高,动态看,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率就会越来越低。现在学术界热议这一问题,但是,没有认识到中小企业和劳动要素分配能力这一最深层次的原因,总是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些思路上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我们来看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转型流程,流程五:农村中的现代农业与城市中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互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转移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农业现代化不断地从农业挤出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挤出剩余人口——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不断吸收从农村转移的剩余人口——城市和城镇中,先是工业的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后是相当多的工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甚至从中挤出劳动力,于是相应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并且服务业和加工工业中的中小企业大量发展,不断地吸收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再就业和从工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规律,谁也阻挡不了。发展经济学理论阐述的发展,就是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而且发展的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水平。凡是发展落后和粮食不安全的地方,都是80%到90%人口在农村搞农业的国家。有的学者担心,中国如果未来几亿人到城市,能承受得了吗?怎么办?1978年时,中国城市人口只有17245万人,到了2007年,达到59379万人。30年中城市增加了42000万人,并没有见天塌下来,反而城市化和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强劲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阻碍城市,对发展无益;但加快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市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能相应和平衡地加以吸收劳动力就业。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