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饥民作斗争》一文材料
(1901年10月)
8月17日的通令中有三个主要情况引人注目:
(A)官僚组织:省长、县贵族代表和地方官。
(B)确定缺粮和粮贷的标准。
(“只要不饿死就成”。)
[第5条和第10条] (“挨饿吧,不过别饿死”。)
(C)“反政府的鼓动”。
[第16条] [须知这是谎言,因为利用救济来造反、举行游行示威等等是从未有过的事。]
这不是在同饥荒作斗争,而是在同饥民作斗争,主要是在同对饥民的救济作斗争。
(与(A)有关。)(1)这些官吏都是公务压身,而且主要是警察
事务。内务部最后来确定关于灾情的%的
问题
(2)各省省长:他们的关心获得成功的“最主要
的条件”……所有其他官吏都听命于他们;
根据他们的指示发放红十字会的救济;私
人要晋见他们;开办食堂选用助手要由他
们批准 等等。
8月17日通令中的奇谈怪论
1.受灾范围(12个省)。
2.新折粮食机构违抗命令(1900年6月12日)。
3.“各项”(!)措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条件”——要各省省长采取“特殊的”措施(等等)
(第322条还谈到“提高城乡福利”,而第323条:把人民用粮的供应办法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
4.讨论哪些县是“受灾县”。“这个问题应由内务部最后决定”(!!)
(5)不算受灾县的——
1.<1/3的乡
2.缺粮是“通常的”,“年年”靠“工资收入”购买不足的口粮
3.依靠地方财源能够过得去。
(6)“受灾县”的情况将公布于《政府通报》。
(11)作播种用的不>3口人份的1/ 2[根据有关农民的条例]。
同时;(а)节约使用拨款;
(b)避免对殷实户发放会引起“道德堕落”的救济金。
(12)对“不领也能够过得去的”进行救济,“从国家的利益和需要的观点来看,其危害性不亚于”对真正的缺粮户不给予救济(!)
(13)公共工程……主要是从修路款项支出,它…… >250万(!!)
[仅此而已!]
(14)零星公共工程根据地方官的安排(“可能折和有益的工程”),
钱由他们掌管。
(15)“通常”“非常大规模的”救济来自红十字会方面。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5卷第405—408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