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观念要活。思想观念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要能够与时俱进。人在变,事情在变,外部的环境在变,用人也要变化、动态地用。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选拔任用青年人才的灵魂就是要“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要把人用好,就必须要用活。培养选拔青年人才要因地制宜
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闯出新路子。比如,中西部地区选拔青年人才的政策是否就要灵活一些?
吴江表示,如果我们中西部在选拔青年人才的政策方面更活一点,更大胆一点,更突破一点,那么就有更竞争力了。各地的竞争说到底是政策竞争、制度竞争。中西部边远地区本身的环境及其市场条件,可能就决定了它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对于优秀人才来说,事业为重,凡是被引进的人才都是冲着事业去的。当年我们很多科学家去西藏、新疆、青海,当时我们没有石油,王进喜以及很多专家,到玉门、柴达木开发油田,事业在那里,那里有他做不完的事情,在那里他就能出成果。
但是,光靠事业要素不够。我们要创造一些更优惠的条件。全国人才规划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流动政策,这个政策非常重要。我们各地在实施这些计划的时候,对于年轻人才的空间比较大,所以,地方政府能够希望在工资、职务、职称这方面给予一些更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焦三牛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外国人挖我们的人才更是不惜重金、不惜一切代价,我们边远地区做一点破格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非议呢?通过我们的记者调查,现在大家形成共识了,老百姓赞成这件事情。通过这么一个典型案例,就教育了我们老百姓,也教育了我们的党政干部,使大家知道艰苦边远地区大有可为。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政府要多实行一些调控,但是不等于不培育市场。我们的企业,还要在市场、政府的作用下,把市场搞活,这样的话,人才流动就更快一些,更好一点。
我们还有很多空间给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机制和平台。
“千人计划”是应对全球人才风险的重要经验
培养选拔青年人才需要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怎样才能为青年人才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与政策支持?
吴江说,“千人计划”非常好,从实施以来共分六批,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1653人,引进的人才本身具有相当于教授的职称,也就是高端人才。其中现在大部分已经都到岗,而且可以说有些已经有很好的成效了。“千人计划”是我们国家在金融危机的时机下,积极主动、及时地把国外的一些高端人才引进过来的策略。
吴江说,现在全国各地都搞了一些“千人计划”,每个省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这是中央“千人计划”的一种带动作用。同时中央现在又提出“青年千人计划”,这些“青年千人计划”意在根据青年人才成长的规律,把35岁(及35岁以下)的年轻人引进来,这些人是创新最强的一个群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