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贤:中国用工荒是人口结构问题

易富贤:中国用工荒是人口结构问题

作为《大国空巢》的作者,人口学者易富贤因他独特的人口学见解被人所知。近日,易富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用工荒背后,是中国人口的结构矛盾,而今后十多年想改善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也是突破口之一。

民工荒背后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十年出现民工荒,从人口学者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易富贤: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开始出现“用工荒”。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 “用工荒”戛然而止;然而,2010年之后,用工荒卷土重来;2011年、2012年更是全线告急,珠三角告急,长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这些以往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全面告急。

对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忽冷忽热的现象,其实从人口学角度能够解释。2010年人口普查证实1996年~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远远低于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国总和生育率持续降低。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变化最为敏感。2002年中国20岁~39岁青壮年劳动力达到4.5亿的顶峰,2003年开始负增长。中国在2003年之后出现民工荒。

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后用工荒更加凸显,这次与2004年的民工荒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20岁~39岁人口快速减少,而且19岁~22岁人口在2009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急剧减少。

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认为15岁~64岁总劳动力要在2016年才达到高峰,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12年在达到顶峰后就开始负增长。

日报:与民工荒并存的是就业难。您如何解读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易富贤:中国现在坚持低生育水平,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人口多导致就业压力。而作为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就业机会更取决于人口,而不是人均收入。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业机会。

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消费产品剩余化、多样化的时代。现在缺的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一个正常的社会是2个消费人口提供1个就业机会。我比较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与总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

中国目前之所以失业问题还不严重,是因为国际社会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目前,一是中国年轻劳动力正在快速减少,大量的企业将转移到印度等年轻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二是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结构老化,购买力下降;三是发达国家在拓展新产业出现困境后,为了保证国内就业,将保护制造业。

这三方面原因将导致国际社会提供给中国的就业机会减少,而中国的内需市场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量中老年人劳动力将失业。中国将面临“年轻劳动力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过剩”长期并存的局面。

日报:有观点认为,好像中国人口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无限供应,您又怎么看中国目前和未来的劳动力供应形势?

易富贤:从日本的情况可见劳动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15岁~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995年之后开始负增长,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0.9%。

中国现在不但面临劳动力短缺,也面临人口结构老化,中位年龄将从现在的35岁提高到2030年的44岁。中国产业升级的能力将越来越难。中国年轻劳动力短缺却很可能让“中国制造”既减量,又提不了质。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