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贤:中国用工荒是人口结构问题(2)

易富贤:中国用工荒是人口结构问题(2)

中国15岁~64岁总劳动力从1979年的5.6亿增加到2012年的10亿,而目前从数据看,中国20岁~39岁青壮年劳动力到2011年减少为4.2亿,比2002年减少了7%,而到2032年将减少到2.9亿。

社会对19岁~22岁人口数量变化最为敏感,这是企业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劳动力,是大学年龄人口,是参军入伍年龄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09年中国19岁~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05亿),然后就快速减少,到2019年只剩下0.57亿,10年下降差不多一半。

劳动力短缺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相反,失业率会更高。日本劳动力短缺后,失业率反而从1980年~1989年的2.5%升高到2000年~2009年的 4.65%。中国与日本还不同,中国有庞大的“过剩”中老年劳动力,产业升级之后,他们如何就业?

劳动力红利是真红利

日报:人口红利被认为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学者认为,目前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助推即将消失,您的观点呢?

易富贤: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率先引进人口红利理论,将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所引起的抚养比降低称为“人口红利”。胡鞍钢等经济学家也认同这一观点。2006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也认为,“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

总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岁~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人口)之比,总抚养比包括儿童抚养比(0岁~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

其实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上升越快。我比较了1961年~2010年日本、欧盟的人均GDP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关系,发现人均GDP年增长率与儿童抚养比是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是负相关关系。

中国经济确实将在2013年后开始减速,但并非因为总抚养比上升,而是因为劳动力开始减少和老年化加速。所以,真正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红利、劳动力红利,而不是低抚养比。

日报: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问题。这种人口结构将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易富贤:有人认为总抚养比低就是人口红利。我比较各国的情况,发现总抚养比并不是越低越好。总抚养比太高意味着“不堪重负”的人多,总抚养比太低意味着“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多,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总抚养比在50%~60%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

六普显示2010年中国总抚养比只有34%,比当年日本或韩国抚养比的最低点还要低,必然导致今后老年抚养比(人口还债)的大幅反弹。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债比日本和韩国要严重得多。

2010年世界平均儿童抚养比为41%,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1%,连发达国家平均也还有24%,中国只有16.6%。

中国近期经济问题的核心是总抚养比太低(儿童抚养比太低),内需不足,不仅仅是人均消费能力不足,更主要是消费者数量不足;中国远期经济问题的核心是总抚养比太高(老年抚养比太高),劳动力不足和老年化。

化解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婴童经济,通过提升现在的儿童抚养比,而降低今后的老年抚养比,尽量让人口结构恢复到柱状结构。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只能依赖内需,既需要提高人均消费能力,更需要增加消费者数量。如果中国能在今后十多年将儿童抚养比提高到30%左右,将总抚养比提高到50%左右,那么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大为改善。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