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时代:直面并治理“城市病”(2)

城市中国时代:直面并治理“城市病”(2)

然而,从美好城市的理念和原理来看,现在对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大家大致有以下几个共识:一,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一个高效、敏捷、富于个性,有竞争力的城市,在全球化条件下这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二,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公平的城市,在这里,多样性、平等、参与得到尊重,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能够提供充分就业、住宅,能够普遍地不断增进人们的福祉;三,应该是一个健康、舒适、可持续的城市,这里,人的活动对生态冲击小甚至为零,环境赏心悦目,有益于人的健康。

其次,从实践层面来看,我觉得一个“美好城市”应该是一个敢于面对城市病,并不断治理城市病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大量不同类型的微观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城市发展中出现一些“病“是难以避免的。一个城市必须善于不断诊断、不断治疗,只有这样的善于自我纠错的城市才能够不断变好,不断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城市是深深植根于地球系统之中的,它是地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美好城市”不能只停留在就城市论城市的层面上,还要十分关注城市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选择合适的路线

《21世纪》:作为城市与区域研究方面的专家,杨老师能否从“美好城市”这个角度谈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展望?

杨开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但总的来讲,我国城市化或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城市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城市化道路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要走不尽相同的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国城市化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城市行政等级的区别以及城市群发展阶段原因,大中小城镇发展得并不十分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比,政府行政区划等级高,权力大,资源配置能力强,加之中心城市一直是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因此,过度膨胀,资源环境压力很大,交通拥挤等各种城市病暴发;而中小城镇则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相对不发达,城市生活标准相对较低。中国城市化应该把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小城镇上来。一方面可以减小大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新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群已经超越中心城市一极增长的阶段而进入周边中小城镇和卫星城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型发展阶段,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五年、十年当中,怎样为中小城镇创造公平的机会、过程和环境,如何使它们同样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然,城市化道路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讲。这里,我想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走低碳城市道路。二是从人口和社会城市化来看,过去我们基本上走了以进城农民工为代表的不完全城市化道路。现在必须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和城乡统筹的要求,实现向完全城市化的转变。三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也是今后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应该说,城市已成为了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全球竞争的焦点,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兴衰。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主题底下还提出了五个副主题,“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经济和谐发展、科技时代和谐生活、社区细胞和谐运作、城市乡村和谐互动”,这些提法很好,在我们看来,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还体现在文化内涵,科技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