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 品。但是,由于收购过头,给农民留得太少,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经验证明,农产品的收购, 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我们宁可少购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农民养一只母鸡,一年产蛋五六斤,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只收购一头。这样, 农民高兴,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东西生产多了,事情就好办。现在农民还很穷,多给农民留一些,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还是要卖的。放宽一 些,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种类越统越多,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生产发展了,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 会多起来。
希望同志们特别注意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和出口。我们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打开销路不容易,出口数量有一定限 度。农产品则不同,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都爱吃爱用祖国的农副土特产品,销路比较有保证,而且这些产品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争取多出口。
搞好外贸和稳定国内市场
现在各地都在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得好一点,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外贸也不能放松。能出口的东西要尽量出口,先搞好外贸这一头。当然,国内市场也要留一些,保证城市最必需的供应。收购农产品,手不要太狠,要注意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几年来,城市人口增加三千多万人,工资总额从一九五六年的一百三十七亿元,增加到现在的二百六十三亿元。另一方面,经过连续两年的灾害,农业和轻工业生 产都下降很多,因此,在社会购买力和物资可供量之间就出现了很大的差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出售高价糖果糕点等,但是这些都是 临时性的办法。根本的办法,还在于增加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减少城市人口,压缩购买力。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个过程,大体上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解决国内市场供应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穿。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等到购买力和物资可供量之间的矛盾比较缓和的时候,可以进口一批原料制成日用工业品投入市场。那时,除了粮、油、布少数几种东西外,其他商品都可敞开供应,不收票证。我看这是有可能的。
稳定市场,关键是进口一些粮食。进口粮食,就要下定决心拿出东西来出口,先国外,后国内。把粮食拿进来,这是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进来粮食,就可以 向农民少拿粮食,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国内市场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农民手头的粮食宽裕了, 可以多养鸡、鸭、猪,多生产经济作物和各种农副产品,增加出口。总之,当前只有首先抓好粮食,整个局势才能稳定,同农民的关系才能缓和,而且多种经营也才 能好转。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市场上其他商品少了当然不好看,现在已经不好看了,百货公司实际上是商品陈列所,很多东西都凭票证,只有文具、化妆品和小商 品可以自由买。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粮食重要得多。
建立出口商品基地
出口商品都应该有生产基地,哪一种农产品固定在哪几个县生产,哪一种工业品固定在哪几个工厂生产,这几个县和这几个工厂就是某些出口商品的基地。
生产什么就出口什么,从资源有无的意义上讲是对的。比如说我们生产钨砂,就可以出口钨砂;如果某种产品我们不能生产,那就不能出口。这是从数量较大而且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产品来说的,至于一般商品就不能这样说了。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不只是我们一家,而是有许多家。在彼此竞争中,哪一种商品质量 好,价格便宜,那一种商品就有销路。做生意的要在竞争中取胜,只能听从顾客的需要,不能由生产单位主观决定。为了多出口,就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组织生 产,搞好出口商品的基地。
不论出口的或内销的商品,只要是名牌货,过去都有自己的基地。全聚德[85]的烤鸭,东来顺[86]的涮羊肉,张小 泉[87]的剪刀,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绸伞等等,都有比较固定的原料供应的基地。基地出产的东西,生产稳定,产量大,质量好,成本低。我们现在把这一套 都打乱平分,是不合乎经济原则的。这种办法,是不能持久的。如不迅速恢复,出口就做不到既经济又稳定。如一只特别品种的鸡换三块美元,能买一百斤粮食,这 就叫经济;许多人喜欢吃这种鸡,有销路,这就叫稳定。要保证出口,就一定要搞商品基地。
我们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出口商品基地搞起来。凡是总值 在二三十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生产多少,出口多少,留下内销多少,原材料如何供应等,都要逐项讨论,并且开专业会议进行安排,每一项都要有着落。同时, 还要研究和实行产销直接挂钩,组织外贸部门同人民公社或者工厂直接挂钩。
我们的出口商品一定要保证质量,对外国做生意不能出门不认货,要包换 包退,建立信用。要树立这样的硬牌子。过去的商人为了创牌子,建立商品信誉,开始赔本也卖。现在我们有些商品不合规格,质量又差,在国际市场上名誉不好。 因此,对出口的商品,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不合标准的一律不准出口。这样做,不仅今后三四年有好处,而且从长远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只有这样,我 们的出口贸易才能巩固和发展。
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帐。同时,也要算小帐。不能只想做大生意,只是大进大出,而要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总之,无论外贸内贸,都要像个做买卖的样子。现在我们的国营商店好像“阎王老子开酒店”,谁敢进来?这种“官商”习气非去掉不可!
*这是陈云同志在外贸专业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陈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