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阶层掠夺成性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个人数庞大、掠夺性极强的经理人阶层。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前CEO富尔德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有议员批评称,富尔德在雷曼兄弟破产前夕,一边请求联邦政府援助,一边把上千万美元的离职金装进公司高管的口袋。2008年10月6日,富尔德在国会众议院的听证会上接受质询:
“2000年,你的收入是5200多万美元;2001年,你的收入增加到9800万美元;等到2006年,加上你的股票分红,这个数字达到1亿美元;现在你的公司破产,国家经济陷于危机,你却拥有4.8亿美元资产。我问你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这公平吗?”“雷曼赚很多钱时,你赚很多钱;雷曼不赚钱时,你还在赚很多钱。现在雷曼股东却一无所有!”“恶棍!”这些指责和谩骂,都出自美国国会众议员之口。
股票市场上的银行股疯狂缩水,可银行家的收入却疯狂增长。据美国智囊机构经济政策研究所统计,2006年美国企业高管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最低工资的821倍,为历史上最悬殊的一年。德国《世界报》说,德国银行家的薪水与普通职工薪水的比例已达70比1,德意志银行总裁阿克曼的年收入是德国人平均收入的240倍。而法国兴业银行发生金融交易巨大损失的丑闻时,总裁布通就被曝光一年赚了1100万欧元!更令人愤怒的是,一手制造了危机的华尔街高管们人人身披“金色降落伞”(美欧对金融业通常按照聘用合同给离职者大笔赔偿金现象的统称),不仅可以平稳落地,甚至还能改头换面“东山再起”。比如,2007年美林公司的董事长奥尼尔离职时获得6600万美元的报酬,而现在,美林已被收购;花旗银行总裁普林斯离职时带走1400万美元,在他离职前,花旗银行刚公布了远超人们预期的巨额亏损;10年前担任花旗集团总裁的戴蒙被辞退,现在却是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2008年9月,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也对CEO们的高收入深恶痛绝。奥巴马说:“让他们放弃一部分工资,他们就不愿合作,我无法想像还有比这更自私更贪婪的行为。我现在就告诉那些人:你们得到的巨额报酬与你们对员工和美国人民的责任有关,我们要求你们履行这些责任,我不会允许救市计划成为华尔街高管们的福利项目。”2009年1月29日已就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向华尔街高管发出谴责:“这是高度不负责任,是可耻。”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8年10月31日公布的一项分析报告讲,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首批9家银行,截止2007年底欠高级管理人员的养老金和延期支付奖金总计超过400亿美元,这意味着政府旨在缓解银行流动性危机的部分资金有可能直接原封不动地流入高管的帐户。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评论说,现在确实存在着一个“掠食者阶级”,那些创造了垃圾抵押贷款、衍生品和金融丑闻的人,却是受教育最多、最有钱的专业人士,他们领着高薪,穿名牌西服,读着《发现自我》之类的书籍,掠食着我们今天已残缺的文化。世界银行副行长法乔杜里表示,有些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已到了不道德的程度,欧盟官员更是将之斥为“社会祸患”。
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垄断
这种技术垄断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进行技术垄断。一个例子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通用汽车就与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菲利普斯石油等共同组建公司,收购了纽约、费城、洛杉矶、西雅图等45个城市的100多个干净高效的电力轨道交通系统后予以拆毁,代之以自己生产的公共汽车系统。1987年,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要求开发一种实用型的电动汽车,使用蓄电池和电动机的EV1得以面世。它可以在3.6秒内加速到100公里/小时,超过绝大多数高档跑车,完全不需加油,没有任何尾气排放。在车库里接上插座充满电,就至少可以行驶120公里,满足90%的上班族的通勤需要。鼓舞之下,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在1990年推出零排放法案:在加州销售的汽车制造商都要确保在1998年时总销量的2%是零排放车,2001年5%,2003年10%。这意味着不仅汽油的份额下降,石油巨头们还将在未来能源供给中,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垄断地位和零售网络。他们收买媒体宣称这种车的环境收益不可信,电力来自燃煤电厂,会产生额外的污染。无视大型电厂采用高效防污染和节能设备以及现代电力系统的低损耗,无视汽车内燃发动机消耗的能量中仅有2%是真正用于行驶的事实。在加州市政部门讨论为电动车修建充电站时,被石油巨头资助的以消费者保护组织面目出现的一家NGO就站出来批评说此举是浪费纳税人的钱。EV1最大的局限性是行驶里程短,但通用控制的一家公司只需两年就可以投放更先进的镍氢电池,可以跑180到260公里,不过这项专利被通用卖给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并束之高阁。很快,EV1的生产线就被拆除,销售队伍被解散。
第二种类型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冲突而进行技术封锁。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东芝机械公司曾与挪威康士堡公司合作,向苏联出口大型铣床等高技术产品,林隆二和谷村弘明被指控在这起高科技走私案中负有直接责任。这就是冷战期间技术封锁案件之一——东芝事件。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朝野群情激愤,再三谴责日本,并对东芝公司进行了制裁。当时的日本首相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心惊胆颤的挪威政府除了向美国保证今后决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外,还关闭了康士堡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并停止了该公司正在与东欧国家进行的全部贸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