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发现及问题解决建议(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发现及问题解决建议(2)

我在陕西找到几个老乡,问了问他们的状况,他们确实感受到这些好处。和农民聊了聊,看了他们的情况,都盖了新房子,问他们生活中有什么改善,免除农业税,过去我们家交不上,干部把我们家东西拿走了,有电视机拿电视机,没有办法。因为免,一下子就感觉到松快了。前年把义务教育,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小学,把学费一免,一年省了学费。去年建立了合作医疗,虽然钱不多,看病但多少有保障,心理踏实。我感觉路子是对的,松了一口气。在安徽农村,在地里找了一个农民,我问他看病。正好这位老大爷七十多岁,他说我去年得了一场病,我花了一万块钱,报了三千。后来我回来问乡里干部,问他们花一万块钱可以报销多少,他们说可以报销三千。农民讲的是实话,全国50%的县参加五十块钱的医疗保障,地方财政全国平均算下来保障,我们平均的报销就是30%,这是好的地方。但是有比没有强,保障系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而提高的。

当然,总的讲因为是刚刚起步,实际上中央加大投入是从2003年开始的,教育、医疗、免除农业税,从新农村建设其实两年向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了。这是一个问题。

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财政的问题,上午贾所长也讲的非常透彻,从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系统的联系起来来分析,提出了一个大的思路。在我们现实的运行中,财政的问题也确确实实有很多。我们调查也好、分析也好,大体上几个:

第一,财政支农的资金总体还是不够的,还是少。

现在日常按照国家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8%左右,前几年,像2000至2004年,只占7%。财政部提出,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适当倾斜的方针,我们开会讨论,存不要调,少给谁都不行,增量重点下放。这个问题是老问题。

第二,财政支农的问题。

不管是研究报告,一说起来,钱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财政支农是三个问题:窄口进、中口进、宽口进。

实际上在用的过程中,三个口径交替使用,看什么场合。没钱的时候收窄的。现在财政部正在努力的考虑这个口径问题。湖北有一个老乡,找他们乡长,刚听广播说,今年给农村三千多个亿,平均一个乡千把万,说乡长你赶快去零钱。这是一个真事,这是乡长和我说的。这是什么问题?实际上我们调查也做了分析,在这些费用中,特别是窄口计算,这个钱有50%至70%是养人的,是不一样的,像西部地区,行政经费都是养人的。

上午陈主任也讲到,财政方面比如气象,也算到农业,大型水利设施,受益者70%是城市,也算在支农的资金。最宽的口径对于乡镇的机构也是养人,都需要分析。

从中央的惠农政策,加大投资政策,直接到农民手里的钱,直接受益大概不超过38%,当然数字不是很精确,是估算的。也有部门说是20%,我在江西一个县委政府,说中央防我们防贼一样。我说没有办法,只能一刀切,本来是想过,但每一过级少一些。他说你看我这个县里得到种粮补贴的农民是2.48元,离乡村领粮地十五公里。我说是有这样的情况,过去是从农民手里拿,现在是给,关系变了。我说政府也好、党也好,和农民的关系变了。

当然工作中有什么问题,过去是和农民收钱,没有嫌过麻烦,现在钱少嫌麻烦。这些工作都还有改进的余地。

总的来说,财政支农的政策真正到农民手里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我问过日本、法国,是怎么到农民手里,他们说农民一人一帐户,以合作社的方式来,这个钱直接可以到农民手里。

所以我说新农村建设,财政不光要增加量,理清口径,把政府和农民的政府的渠道理清。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太差。有的时候太小太细,信用社不愿意做。这个补贴是邮政部门作的,他们说行信用社不作我来作,把补贴的钱通过邮政的方式,因为网点也多,地区不一样。

财政支农我们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反映比较多的就是:项目的来源、需求,现在财政支农不管口径怎么样,基本方式是北京的部委在立项,然后各省一层一层申请,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立项的审批权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省以下政府对农业建设的项目没有审批权,只能申报。

现在这样的方式遭到什么样的方式?有限的财政至今过于分散,很难就是适合农村地区发展需求,很多地方的领导,比如说我修水库没钱,他那边另外一个项目,但是即便我不需要这个项目,我也要去修,毕竟配套我讲配套。地方有的是办法。当然这个问题,虽然表现了几种,和财政支持农业的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大型项目涉及到中央、省一级,我讲的这些项目都是县以下的小项目。特别是县乡的政策。比如印度尼西亚,这个需求由基层提出,比如修一个支渠,由权威的第三方认证,由专家来认证,报道上一级政府,经过一套政府可以了,资金就可以拿到了,专款专用。

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财政部正在做试点。找了全国五十个县,作了支农资金的打款实验。我们现在大概往农村投钱的部委大约有11至12个。这是我们调查中总量的问题,需求来源、使用效率的问题,不多说。

上午吴行长说的信贷,这个问题农村不管是干部,中小企业,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贷款难。前一阵时间统计局有一个调查,调查区大约两万多亩区,每一年借180多,从正规渠道借到的钱只有160万,剩下的都是民间自己的。最近我们也是用了两年的时间,作了1600户的需求调查,能够贷来的款的不到一半,农民维持简单的生产没有问题,一般三千左右没有问题。难是难在调结构,非农产业,稍微有风险投入资金贷款非常难。

今天上午吴行长把改革贷款机制作了非常透彻的说明,那么现在在广大的农村,相当大的区域内四种民间金融的方式在推进,比如小贷款公司,农民合作的金融组织、政府推进三位一体,合作项目等等。总的说,我们信贷资金从总量上说,到去年为止,信贷资金只有全国20万亿左右,用于农村地区只有10.4%,那么用于农业的只有1万多,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获取农业资金只占全国信贷5%左右。几位行长、局长都在,大体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最近几年来,对于农村金融的关注,在改革上也花费了很多的努力,正在做试点。但是我想这个问题,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另外,金融问题还有政策性金融,商业兴的金融按照资金本身的特性,控制风险,追求收益,如果要让信贷资金、金融资金能够流向农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叫做政策性的金融,一般都是政府要拿钱,要掏出一部分钱,为商业性银行对农村有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的金融服务要做一个保障,分担他们风险,包括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强制性保险,也包括采取贴息、再担保等等支持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的信贷问题。

我想,在这个调查中感触非常深的问题,两头的东西。信用社的改革改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商业银行从现状看,慢慢往后退,退到县以上。农行的改革又是十六字方针,我想这都是我们的希望,下一步建设中的希望。

像劳动力问题,我们感觉劳动力的流动和城镇的建设都是联系在一起,转移是最终一个方向。就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包括我们直观的调查和我们的问卷调查,大体上一个结论是,75%的人认为,在农村地区30岁以下的劳动力不多,像河南一些中部地区省份,16岁至30岁左右的劳动力就没有。西部地区大概还有28%左右的三十岁以下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字我们要做分析,不能笼统的说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个概念上说可以,但作研究需要做具体分析。去村子里看没有什么人气,见不到农村人,基本是老头老太太。

所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变化,打工,中部地区纯粹就是转移,转移最多的地区,西部地区转移的比例要比中部少,但我们调查两千多个村子的调查。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综合改革的问题,上午贾所长也谈到,县乡问题,我在这里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新农村的建设,在起步之年应该是全年的铺开,也取得了一点的效果。但是他的艰巨性充分的显示出来了。一个是欠债太多,过去体制的问题。我们的区域差距太大,不同的地区情况完全不一样,恐怕用一个办法、一个政策解决不了,需要分类的指导,投入的重点也应该以中西部区别对待,特别是财政钱是应该投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注重改革,包括财政、金融、产业的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改革。这个问题可能是另外一个专题。

今天利用这点时间,向大家最粗略的汇报了一下这一年来所作的调查初步的想法和初步的结构,以后有机会我愿意和大家继续交流,谢谢大家!(掌声)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