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家长与命运搏斗,还是拿孩子做赌注?

陪读是家长与命运搏斗,还是拿孩子做赌注?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有一种生活正在快速传播。这种生活叫“陪读”。

“陪读”,这个字典里无法查阅的新鲜词,已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市区、省城、京都,不断播撒,甚至愈演愈烈。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有的家长不惜一方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举家搬迁,另谋生计,只为孩子求学。不管怎么说,“陪读”生活实实在在地存在,家长总要面临选择。

为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力争考上名牌大学、重点中学,“陪读”家长一般在学校旁边租房、买房,或买车每天远距离上下班,进行全职或半职陪读。在陪读大军中,既有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也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按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无怨无悔,惟一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与命运搏斗,还是拿孩子做赌注?

呼和浩特市机场路附近的鸿德国际学校周围,有上百个“陪读家庭”形成的“陪读村”。陪读村的居民,大都来自内蒙古各个旗县或边远的农村。而在四川成都,与成都树德中学大门只相隔100多米的一处大院内,则是成都有名的“陪读栖息地”。院子里80多户人家中,高峰时期就有60多户是租房陪读的房客。每年7-9月,几乎天天都有外地人来问有没有房子出租,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把房子租好了。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是很有益的一种做法。因为培养孩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说形象一点儿,就是与命运搏斗。而成才并非易事,除了孩子本身得刻苦学习以外,还必须要有时间和后勤做保障。

当然,陪读也是许多家长无奈的选择,很多家长并不愿意生活在出租房中,让自己和孩子一同受苦。但因某些家长对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使得一些处于观望的家长眼看着人家的孩子在进步,自己也就蠢蠢欲动了。他们总认为,一个人忙活一生都是为了孩子,什么事都没有忙孩子的事重要。只要孩子学习好,做家长的吃再大的苦都无所谓。

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承载着父母与家庭的希望。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能出人头地就是家庭的未来,“替代成就感”强烈地控制着他们。一方面,父母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却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现在的中年一代,许多人都因时代的原因而失去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种把人生当赌注无顾及地全压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对有些孩子能形成上升动力,但对有些孩子却构成沉重的压力。

辛酸换笑颜,陪读是先赔后挣?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陪读》中,我们会留意到陪读家庭的酸甜苦辣。“陪读妈妈”赵红英为帮助女儿学习,不惜辞去工作,在陪读村一住就是8年。为遏制女儿早恋,她花钱请“侦探”,在房门上安装猫眼,对女儿实行24小时的贴身跟踪。而“陪读爷爷”老钟头则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孙子于无奈之下以“装死”相逼。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父母倾家荡产陪读6年,儿子最终北大毕业赴美读博士的悲喜剧实例。无论从陪读的“资历”、陪读的“效果”,还是从陪读的“感受”来看,成都的李先生,无疑要算陪读家长的“楷模”。为陪读,年近半百的夫妻俩至今没有一个自己的“窝”。如今,李先生夫妇靠着儿子从奖学金里节约出来的“每年1万美金”,过着“衣食无忧”的后现代生活。

李先生夫妇俩在云南当过知青,陪读的动力,就是想让孩子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大学梦想。回忆起6年的陪读生活,他们用了“倾其所有”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来表述。最艰难的是2000年,李先生夫妇所在的国企即将破产,每月两三百元的工资也拿不到,又加上李先生下海经商不顺,每月六百元的房租成了沉重经济负担。

曾经,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搬回宿舍,不要再租房子陪读了,但他们没同意。为渡过困境,李先生把结婚时以140多元1克给爱人买的金首饰,用每克60多元的价格贱卖,才勉强交上房租。最艰难的一年,他们基本上是靠变卖家产度日的。当时他们的开支,除了房租和儿子读书的开支外,基本上就是只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李先生说,如果真是孩子求学需要,哪怕卖血,他也心甘情愿。望子成龙的他们,就像孤注一掷的赌徒。如果孩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真不知道他们的路该怎么走?

“ 陪读”其实就是拿钱为孩子买时间,家长们无怨无悔,用“肩扛、手推”搞好后方供给,让孩子在读书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有些孩子目睹父母为能让自己安心读书,或终日陪读或辛勤劳作,会激起一种感激之情,自然而然地化为一种动力。可李先生的夫人陈女士,作为过来人,并不刻意提倡陪读。她善意地提醒陪读父母,孩子如果相当聪明而且肯持续刻苦,这才是陪读成功的关键。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