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外拓对封闭内卷的革命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近1/10、人均GDP仍未突破全球100位,中国没有理由不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发展,这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要求。扁平化的世界里,再挂各种旗号搞封闭,我们的确伤不起,也根本没有市场,中国未来的改革必将是开放外拓对封闭内卷的革命。
全球化视野下,改革的关键是推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某种意义上,技术、资源、市场、生态、文化等战略性资源的重新开发和配置,就是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本身,也是国家基于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缺乏这种核心竞争力,或者核心竞争力薄弱,注定成为国际发展舞台的追随者,成为国际治理秩序的“应声虫”。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改革,绝对不能偏离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考量,必须始终坚持突出增强核心竞争力即战略性资源的开发配置能力,统筹考虑资源配置权与道德制高点,统筹考虑全球市场与技术的互通互联,努力实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从跟从者到主导者的革命性转身。
全球化视野下,改革的核心是推动争夺国际游戏规则话语权。历史一再重复,“制度红利”是最大的红利,制度设计与规则运行话语权是最为根本的战略性资源。作为未来全球竞争与治理的一大主导力量,中国没必要也不可能任由其他国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拥有和行使制度设计与规则运行话语权,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充分地表达对制度设计与规则运行话语权的诉求,展开对此话语权的竞争,实现对该话语权的行使。因此,国际层面争取制度设计与规则运行话语权,国内层面推动建立经济强健、政治文明、社会稳定的国家认同,这必须成为这场革命性改革的核心基点。
勇猛精进对保守僵滞的革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是持续精进的改革,就是固步自封的停滞,甚至是消极腐化的败亡,这是历史周期律的一再表现形式。事物发展都有惯性,经过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就很可能形成习惯的依赖和状态的懈怠。是停滞还是前进,是走向繁荣还是趋于没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物持续改革的意愿和能力。
中国一路走来,势头迅猛,成绩卓著,但鲜花背后也潜伏着消极懈怠、保守僵滞的危险。当前导致中国发展僵化并启动路径锁定的主要问题有三条,一是发展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二是改革转型受制于利益集团,三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非持续推动改革,不足以彻底打破可能出现的僵滞状态。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未来的改革必将是勇猛精进对保守僵化的革命。
改革必须走出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失调,资源环境劳力约束强化,路径依赖隐患不时显现,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特别是,在由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时期,中国改革除了要考虑“摘完低垂的果子后”的持续发展,更要考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
改革必须打破利益集团的裹胁。渐进改革中形成的利益集团不再成为持续改革的真正支持者,一方面寄希望于有利于自身的暂时性、过渡性的体制因素长期化、固定化,另一方面在社会利益格局中的独享式汲取破坏改革的社会认同基础。中国改革必须考虑社会力量培育壮大,巩固推动持续改革的动力,避免落入转型陷阱。
改革必须坚决审慎地改革政治体制。尽管稳定政治秩序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力保障,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从矛盾集聚和公众要求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够。 “(政治体制)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中国改革必须尊重和依托基本政治架构,以基层民主、干部选任、公开透明为基本抓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相适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